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老子衍 | 上頁 下頁 |
老子衍 |
|
自序 昔之注《老子》者,代有殊宗,家傳異說,逮王輔嗣、何平叔合之于乾坤易簡,鳩摩羅什、梁武帝濫之於事理因果,則支補牽會,其誣久矣;迄陸希聲、蘇子由、董思靖及近代焦竑、李贄之流,益引禪宗,互為綴合,取彼所謂教外別傳者以相糅雜,是猶閩人見霜而疑雪,雒人聞食蟹而剝蟛蜞也。老子之言曰「載營魄抱一無離」,「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沖氣以為和」,是既老之自釋矣。莊子曰「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是又莊之為老釋矣。舍其顯釋,而強儒以合道,則誣懦;強道以合釋,則誣道;彼將驅世教以殉其背塵合識之旨,而為蠹來茲,豈有既與!夫之察其悖者久之,乃廢諸家,以衍其意;蓋入其壘.襲其輜,暴其恃,而見其瑕矣,見其瑕而後道可使複也。夫其所謂瑕者何也?天下之言道者,激俗而故反之,則不公;偶見而樂持之,則不經;鑿慧而數揚之,則不祥。 三者之失,老子兼之矣。故于聖道所謂文之以禮樂以建中和之極者,未足以與其深也。雖然,世移道喪,覆敗接武,守文而流偽竊,昧幾而為禍先,治天下者生事擾民以自敝,取天下者力竭智盡而敝其民,使測老子之幾,以俟其自複,則有瘥也。文、景踵起而迄升平,張子房、孫仲和異尚而遠危殆,用是物也。較之釋氏之荒遠苛酷,究於離披纏棘,輕物理於一擲,而僅取歡於光怪者,豈不賢乎? 司馬遷曰「老聃無為自化,清淨自正」,近之矣。若「猶龍」之歎,雲出仲尼之徒者,吾何取焉! 歲在旃蒙協洽,壯月乙未,南嶽王夫之序。 老子衍全文 道可道,非常道。(常道無道)名可名,非常名。(常名無名)無名,天地之始(眾名所出,不可以一名名);有名,萬物之母。(名因物立,名還生物。)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邊際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異觀同常,則有欲無欲,非分心以應,居中執常,自致妙徼之觀。)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一章〗 「可」者不「常」,「常」者無「可」。然據「常」,則「常」一「可」也,是故不廢「常」,而無所「可」。不廢「常」,則人機通;無所「可」,則天和一。夫既有「始」矣,既有「母」矣,而我聊與「觀」之;「觀」之者,乘於其不得已也。觀幹其」異」,則有無數遷;觀於其「同」,則有者後起,而無者亦非大始也。然則往以應者見異矣.居以俟者見同矣。故食萬物而不屍其仁,入機偽而不逢其銳;知天下之情,不強人以奉己;棄一己之餘,不執故以迷新。是以莫能名其功,而字之曰「眾妙」,蓋其得意以居,開戶而曆百為之生死者,亦甚適矣夫!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天下之所可知恒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非不令天下知,因其不可知者而已。)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章〗 天下之變萬,而要歸於兩端。兩端生於一致,故方有「美」而方有「惡」,方有「善」而方有「不善」。據一以概乎彼之不一,則白黑競而毀譽雜。聖人之「抱一」也,方其一與一為二,而我徐處於中;故彼一與此一為壘,乃知其本無壘也,遂坐而收之。壘立者「居」,而坐收者「不去」,是之謂善爭。 *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以無用用無。)實其腹,(以有用用有。)弱其志,(善入萬物。)強其骨;(植之以俟。)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然而物已治矣。) 〖三章〗 「爭」未必起於「賢」,「盜」未必因於「難得之貨」,「心」未必「亂」於「見可欲」。萬物塊處而夢妄作,我之神與形無以自平,則木與木相鑽而熱生,水與水相激而漚生;而又為以治之,則其生不息。故陽火進,而既進之位,虛以召陰;陰符退,而所退之物,游以犯陽。夫不有其反焉者乎?「虛」者歸「心」,「實」者歸「腹」,「弱」者歸「志」,「強」者歸「骨」,四數各有歸而得其樂土,則我不往而治矣。夫使之歸者,「誰氏」之子?而執其命者何時也?此可以知爭哉,而不知者不與於此。故聖人內以之沽身,外以之治世。 * 道沖,(「沖」,古本作「盅」,器中虛處。)而用之或不盈。(不期不盈,故或之。)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陽用銳而體光,陰用紛而體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四章〗 用者無不盈也,其惟「沖而用之或不盈」乎!用之為數,出乎「紛」、「塵」,入乎「銳」、「光」;出乎「銳」、「光」,入乎「紛」、「塵」。唯沖也,可銳,可光,可紛,可塵,受四數之歸,而四數不留。故盛氣來爭,而寒心退處,雖有亢子,不能背其宗;雖有泰帝,不能軼其先。豈嘗歆彼之俎豆,而競彼之步趨哉?似而象之,因物之不能違,以為之名也。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屈然後仁。)動而愈出。(出已必窮。)多言數窮,(仁則必言。)不如守中。 〖五章〗 風生於空,橐待於鼓,相須以成,而器原非用。故同聲不必其應,而同氣不必其求。是以天不能生,地不能成.天地無以自擅,而況於萬物乎?況于聖人乎,設之於彼者,「虛而不屈」而已矣。道縫其中,則魚可使鳥,而鳥可使魚,仁者不足以似之也。仁者,天之氣,地之滋,有窮之業也。 * 穀神不死,(呂吉甫曰:有形與無形合而不死。)是謂玄牝。(呂吉甫曰: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合則不死,不死則不生,不生者能生生,是之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六章〗 世之死「穀神」者無限也,登山而欲弋之,臨淵而欲釣之,入國而欲治之,行野而欲辟之。而「穀神」者不容死也,可弋,可釣,可治,可辟,而不先物以為功。疇昔之天地,死於今日;今日之天地,生於疇昔;源源而授之,生故無已,而謂之根。執根而根死,因根而根存。「綿綿」若綴乎!「不勤」若廢乎!因根以利用者,啟「玄牝之門」乎! *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不自生物。)故能長生。(物與俱長。)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七章〗 夫胎壯則母羸,實登則莖獲,其不疑天地之羸且獲者鮮也。乃天地不得不食萬物矣,而未嘗為之食。胎各有元,荄各有蕾,遊其虛中,而究取資於自有。聖人不以身犯准,是後之也;不以身入中,是外之也。食萬物而不恩,食於萬物而萬物不怨。故無所施功,而功灌於苴鹵;無所期穗,而德行于曾玄;而乃以配天地之長久。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人情好高而惡下。)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不著其善,故善。)夫唯不爭,故無尤。 〖八章〗 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得眾之先。何也?眾人方惡之,而不知其早至也。逆計其不爭而徐收之,無損而物何爭?而我何尤?使眾人能知其所惡者之為善,亦將群爭之矣。然而情之所必不然也,故聖人擅利。 * 持而盈之,(持之使盈。)不如其已;揣而銳之,(揣之使銳。)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固當以不守守之。)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九章〗 善盈者唯穀乎!善銳者唯水乎!居器以待,而無所持也。順勢以遷,而未嘗揣也。故方盈,方虛,方銳,方錞。其不然也,以天為成遂,而生未息;以天為退,而氣未縮;何信乎?故鴟夷子皮之遁,得其跡也;郭子儀之晦,得其機也;許由、支父之逝也,得其神也。跡者,以進為進,以退為退。機者,方進其退,方退其進。其唯神乎!無所成而成,無所遂而遂也。雖然,其有退之跡也,神之未忘乎道,遭之未降處於機也。 * 載營魄(營魄者,魂也。載者,魄載。)抱一,(三五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生之所自出為天門。)能為雌乎?(化至乃受之。)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十章〗 載,則與所載者二,而離矣。專之,致之,則不嬰兒矣。有所滌,有所除,早有疵矣。愛而治之,斯有為矣。闔伏開啟,將失雌之半矣。明白在中,而達在四隅,則有知矣。此不常之道,倚以為名,而兩俱無猜,妙德之至也。 *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轂中空處。)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盂中空處。)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戶竇空處。)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吳幼清曰:有氣以存身,尤物以生氣。) 〖十一章〗 造有者,求其有也。孰知夫求其有者,所以保其無也?經營以有,而但為其無,豈樂無哉?無者,用之藏也。物立於我前,固非我之所得執矣。象數立於道前,而道不居之以自礙矣。陰凝陽融以為人,而沖氣俱其間;不倚於火,不倚于符者遇之。仁義剛柔以為教,而大樸俱其間;不倚於性,不倚於情者遇之。勝負得失以為變,而事會俱其間;不倚於治,不倚於亂者遇之。故避其堅,攻其瑕,去其名,就其實,俟之俄頃,而萬機合於一。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二章〗 目以機為機,腹以無機為機。機與機為應,無機者,機之所取容也。處乎目與腹之中者,心也。方且退心而就腹,而後可以觀物。是故濁不可使有心,清不可使有跡。不以禮制欲,不以知辨志,待物自敝而天乃脫然。 *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辱至則驚、去則灑然矣。(寵至則驚,去之又驚,故較之尤劣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三章〗 眾人納天下於身,至人外其身於天下。夫不見納天下者,有必至之憂患乎?寵至若驚,辱來若驚,則是納天下者,納驚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納而貴之與身等。夫身且為患,而貴患以為重累之身,是納患以自梏也。唯無身者,以耳任耳,不為天下任聽;以目任目,不為天下任視;吾之耳目靜,而天下之視聽不熒;驚患去已,而消於天下,是以為百姓履藉而不傾。 *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固自有色聲形之常名,故曰三者。)此三者不可致詰,(由後則有,詰之則無。)故混而為一。(李約曰:一尚不立,何況於三?。)其上不皦,(未有色聲形以前,不可分晰。)其下不昧。(逮有色聲形以後,反而溯之,了然不昧。)繩繩兮不可名,(有無相禪相續,何有初終?名有則失無,名無則失有。)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古亦始也,今亦有也。李約曰:虛其心,道將自至,然後執之以禦群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四章〗 物有間;人不知其間;故合之,背之,而物皆為患。道無間,人強分其間;故執之,別之,而道僅為名。以無間乘有間,終日遊,而患與名去。患與名去,斯「無物」矣。夫有物者,或輕,或重;或光,或塵;或作,或止;是謂無紀。一名為陰,一名為陽,而沖氣死。一名為仁,一名為義,而太和死。道也者,生於未陰未陽,而死于仁義者與!故離朱不能察黑白之交,師曠不能審宮商之會,慶忌不能攫空塵之隙,神禹不能皙天地之分。非至常者,何足以與於斯! *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呂吉甫曰:不為主也。)渙兮其若淩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泊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邵若愚曰:能蔽,能不新,能成。) 〖十五章〗 擇妙者眾,由微而妙者鮮。求通者多,以玄為通者希。夫章甫不可以適越,而我無入越之心,則妙不在冠不冠之中,而敢以冠嘗試其身乎?而敢以不冠嘗試其首乎?又惡知夫不敢嘗試者之越不為我適也,坐以消之,則冰可燠,濁可清,以雨行而不假蓋,以饑往而不裹粻。其徐俟之也,豈果有黃河之不可澄,馬角之不可生哉?天下已如斯矣,而競名者以折銳為功。久矣,其棄故喜新而不能成也! * 致虛極,(《開元疏》雲:致者令必自來,如《春秋》致師之致是已。)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非我靜之。)靜曰覆命。覆命曰常,(不可複渝變。)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萬變可函。)容乃公,(不私據善。)公乃全,(受物之往。)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十六章〗 最下擊實,其次邀虛。最下取動,其次執靜。兩實之中,虛故自然:眾動之極,靜原自複;不邀不執,乃極乃篤。何以明其然也?萬物並作,而芸芸者,勢盡而反其所自來也。是故鄧林之葉,可無籌而數;千里之雨,可無器而量。猶舍是而有作,其不謂之妄手?故無所有事,而天下為我用,其道不用作而用觀。觀,目也。觀而不作,目亦腹矣。 *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于己不自信,乃不信天下之固然。且不知懲而尚言,是以召侮。)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七章〗 據道於此,疑彼之亦道;據道於彼,疑此之非道:既從而異之,又從而同之,則道亂於二,而苦於一。且亂,且苦,其疑不去。既自以為疑矣,故王者見不親而憂,霸者遇不畏而怖。其疑不釋,遂救之以要言;故始乎詛盟,而終平甲胄。夫使人忘我于自然者,豈其心有不自然哉?信天下之不能越是也,任其遷流而不出於所自來,不爽於所自複,虛贅於天下之上,以待物之自成。是以天下之情,不可因,不可革;太上之治,無所通,無所塞,如老人之師,如盡人之力,而人乃廢然而稱之曰自然。 *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王介甫曰:道隱於無形,名生於不足。李息齋曰:道散則降而生非,偽勝則反而貴道;方其散則見其似而忘其全,及其衰則蕩然無餘而貴其似,此其所以每降而愈下也。) 〖十八章〗 桮棬成於匠,而木死於山;罌盎成于陶,而土死于邱。其器是也,而所以飲天地之和者去之也。夫土木且有以飲,而況於人乎?而況於道乎?故利在物而害在己,謂之不全;善在己而敗在物,謂之不公。 *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呂吉甫曰:文而非質,不足而非全。)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 〖十九章〗 「綿綿若存」,其有所屬乎!故魚游而水乘之,鳥飛而空憑之。含天下之文者,莫大乎素;資天下之不足者,莫大于樸。以為有,而固未親乎用;以為無,而人與天之相親者在此也。綴乎和以致生,是以能長生。離乎和以專用,是以無大用。 *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葩亞切。),無為也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蘇子由曰:譬如嬰兒,無所雜食,食於母而已。) 〖二十章〗 善惡相傾,由學而起,故效仁者失智,效智者失仁。既爭歧之,又強合之,方且以為免於憂,而孰知一彼一此者之相去不遠也?則揖讓亦唯,而征伐亦阿也。憒各封之,取快一區;故飫於大牢,不饗他味;厭於春遊,不願他觀。口目之用一,而所善者萬;心一,而口目之用萬;安能役役以奔其趣舍哉,其唯食於母乎!食於母者,不得已而有食,而未嘗有所不得已也。故荒未央者可盡,而頑鄙可居。雖然,其所食者虛也,因也。天下畏不仁,而我不敢暴;天下畏不智,而我不敢迷。以雪遁者,唯恐以跡;以棘行者,唯恐以罥。蟺婉輕微,而後學可絕;學可絕,而後生不損而物不傷。 *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王輔嗣曰:閱自門而出者,一一而數之,言道如門,萬物皆自此往也。)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十一章〗 兩者相耦而有「中」。「恍惚」無耦,無耦無「中」。而惡知介乎耦,則非左即右,而不得為「中」也?「中」者,入乎耦而含耦者也。雖有堅金,可鍛而液;雖有積土,可漂而夷;然則金土不能保其性矣。既有溫泉,亦有寒火;然則水火不能守其真矣。不銑而堅于金,不厚而敦於土,不暄而炎於火,不潤而寒于水者,誰耶?閱其變而不遷,知其然而不往;故真莫尚於無實,信莫大於不復,名莫永於彼此不易,而容莫美于萬一不殊。私天之機,棄道之似,夫乃可字之曰「孔德」。 *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雖立對待,固尚往來。)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二章〗 事物之教,有來有往。迎其來,不如要其往;追其往,不如俟其來。而以心日察察於往來者,則非先時,而即後時。先既失後,後又失先,勞勞而愈不得;故小智日見其餘,大智日見其不足。大道在中,如捕亡子而喪家珍,瞀然介馬以馳,終日而不遇,則多之為惑久矣。一曰沖,沖曰常。守常,用沖,養曲為全,明於往來之大數也。 *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唯真知道,則一切皆信為自然。 〖二十三章〗 天地違其和,則能天,能地,而不能久。人違其和,則能得,能失,而不能同。暢于陽,郁于陰;暢于陰,郁于陽。言過則跲,樂極則悲;一心數變,寢寐自驚。不知廣大一同,多所不信,坐失常道,何望自然哉?凡道皆道,凡德皆德,凡失皆失。道德樂游於同,久亦奚渝?喜怒不至,何風雨之愆乎? *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行、形通。)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二十四章〗 心彌急者機彌失,是彌堅者非彌甚。前機已往,追而綴之,如食已飫而更設。後機未至,強而屬之,如形已具而更駢。道數無窮,執偏執餘以盡之,宜其憎乎物,而傷乎己也。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鐘士季曰:廓然無耦曰獨立,古今常—曰不改,無所不在曰周行,所在皆通曰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可以為者,天下推之而不歉也,非有心於天下。)吾不知其名,(不可名,故不知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形象有間,道無間。道不擇有,亦不擇無,與之俱往。往而不息於往,故為逝,為遠,與之俱往矣。住而不悖其來,與之俱來,則逝遠之即反也。道既已如斯矣,法道者亦乘乘然而與之往來。而與之往來者,守常而天下自複,蓋不憂其數而不給矣。「栽營魄,抱一而不離」,用此物也。近取之身,為艮背而不為機目;遠取之天地,為大制而不為剸割;故可以為天下王。 *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韓非曰:制在己曰重,不寓位曰靜;呂吉甫曰:迫而後動,感而後應,不得已而後起,則重矣;無為焉,則靜矣。)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二十六章〗 有根則有莖,有君則有臣。雖然,無寧守其本乎! 一息之頃,眾動相乘,而不能不有所止。道不滯於所止,而因所止以觀,則道之游於虛,而常無間者見矣。惟不須臾忍,而輕以往,則應在一而違在萬,恩在一隅而怨在三隅,倒授天下以柄,而反制其身。故夏亡于牧宮之造,周衰於征漢之舟。以仁援天下而天下溺,以義濟天下而天下陷,天下之大,蕩之俄頃,而況吾身之內僅有之和乎? *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行不蹠實,善言不執美。)善數不用籌策;(籌策得小忘大。)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呂吉甫曰:我則不辟,孰能開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無系無離,如母之於子。)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二十七章〗 我之有明,非明也,又況投明於物,絜其長短以為耀乎?故鳥窒於實,蚓困於空,魚窮于陸,固其獲,而未知不得者之可為得也。我欲勝之,勿往絜之。萬物飾其形以相求,或逃其美以相激,鹹潛測其根柢,掩而有之,則物投我而我不投物。眾實求給,一虛無間,故善惡之意消,而言行閉結之所攝者,要妙不可窺矣。 * 知其雄,守其雌,(呂吉甫曰:和而不倡。)為天下谿。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無不極而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呂吉甫曰:守之以為母,知之以為子。)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用其未散。)故大智不割。 〖二十八章〗 或雌或雌,或白或黑,或榮或辱,各有對待,不能相通,則我道蓋幾於窮,而我之有知有守亦不一矣。知者歸清,守者歸濁,兩術剖分,各歸其肖,遊環中者可知已。然致意於知矣,而收功於守,則何也?賓清而主濁,以物極之必反,反者之可長主也。故嬰兒可壯,壯不可稚;無極可有,有不可無;朴可琢,琢不可樸。然聖人非于可不可斤斤以辨之。環中以遊,如霖雨之灌蟻封,如原燎之灼積莽,無首無尾,至實至虛,制定而清濁各歸其墟,赫然大制而已矣。雖然,不得已而求其用,則雌也,黑也,辱也,執其權以老天下之器也。 *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天下雖器也,神常流蕩之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皆神使之然。)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二十九章〗 天下在我,吾何取?我在天下,吾何為,天下如我,吾何欲?我如天下,吾何執?以我測天下,天下神。以天下遇我,天下不神。不神者使其神,而天下亂。神者使其不神,而我安。故窮天下以八數,而去我之三死,則炎火焚林而可待其寒,巨浸滔天而可視其暵。水火失其威,金石喪其守,況有情之必窮而有氣之必縮者哉? *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雖在必用兵之時,禍發必克,(猶當以五者居心。)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章〗 最下用兵以殺,其上用兵以生。夫以生生者且贅,而況殺生乎?人未嘗不生,而我何勸?又況夫功之門為害之府也,人未嘗不生,不能聽其生;物未嘗不殺,不能恃其殺。須臾之不忍,而自命為果,不已誣乎?故善禁暴者,俟其消,不摧其息;善治情者,塞其息,不強其消;善貴生者,持其消息之間,不犯其消息之沖;雖有患,不至於早已。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一章〗 與其悲之於後,何如忘之於先;與其以凶禮居功,何如以吉道處無功之地。不能先機,不能擇吉,不能因間以有餘,所謂「彼惡知禮意」者也。 * 道常無名(王輔嗣曰:道無形不系,常不可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川谷能成江海,江海不能反川穀。道散而為天下,天下不能反而為道。) 〖三十二章〗 因于大始者無名,止於己然者有名。然既有名而能止之,則前名成而後名猶不立,過此以往,仍可為大始。天地,質也;甘露,沖也;升於地而地不居功,降自天而天不終有,是既止以後之自然,且莫令而自均,後天之沖,合於先天,況夫未始有夫有止者乎?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富者不必有志,有志者不能乎富。)久者有極,壽者無終。 〖三十三章〗 以氣輔氣,以精輔精,自謂「不失其所」,而終歸於敝,豈但單豹之喪外,張毅之喪內哉?蓋智揣力特以奔其志,有「所」而不能因自然之」所」於無所失也。夫見其精氣之非有餘,可謂之死;而其中之婉如處女縈如流雲者、微妙玄通者未嘗亡也。非真用其微明,以屈伸於沖和之至,若抱而不離者,何足以與於斯哉?故有虞氏之法久,而泰氏之道壽;中士之算長,而有道者之生無極;言此者,以紀重玄之績也。 *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可名而不為曰終不為。)故能成其大。 〖三十四章〗 誰能以生恩天地乎,則誰能以死怨天地。天地者,與物為往來而聊以自壽也。天地且然,而況於道?荒荒乎其未有畔也,脈脈乎其有以通也;故東西無方,功名無系,賓主無適,己生貴而物生不逆。誠然,則不見可欲,非以窒欲也;迭與為主,非以辭主也。彼亟欲成其大者,惡足以知之! *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呂吉甫曰:雖相忘於道術,而未嘗相離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三十五章〗 蛇之制在項,人之制在限。系其項,則廢其螫;」艮其限」,則「列其夤」矣。其象甚微,制之甚大。故清虛者物之湊,而重濁者物之司也。不棄其司,不奔其湊;于空得實,於實得空;扼其重濁,以致其清虛。嘗試念之:樂作餌熟,則雖有遄行之客,而遊情以止,非以其歸於情耶?所謂「常有欲以觀其徼」也。然項之與限,非有情者也。無情者不可強納有情以為之主,則沖淡晦寂而用無方,斯亦無欲之至矣。始乎重濁,反乎清虛;得乎清虛,順乎重濁;有欲無欲,而常者未有變焉;斯執大象者之所獨得與! *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固者,表裡堅定,終始不異是謂微明。(王元澤曰:鬼神之幽將不能窺,而況於人?。)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李息齋曰:此聖人制心奪情之道。) 〖三十六章〗 函道可以自適,抱道可以自存,其如魚之自遂於淵乎!有倚有名,唯恐不示人,則道滯而天下測其窮。無門無毒,物望我於此而已。不以此應之,則天下其無如我何矣。無如我何,而天下奚往?是故天下死於道,而遭常生天下,用此器也。 *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化者歸徼,正者歸妙。) 〖三十七章〗 藏樸者,終古而有器之用;見朴者,用極於器而止矣。故無名與有名為侶,而非能無也。畏其用而與有名為侶,故並去其欲。嬰城以守國者,不邀折衝之功;閉閣以守身者,不為感帨之拒;知物之本正,而不敢正之以化也。其為道也,測之于重玄而反淺、闓之於妙門而反深。以為無用,而有用居然矣;以為有用,而無用居然矣。終日散而未始不盈,徽息通而蠕然似有。兩壘立而善守其間,兩端馳而善俟其反,則朴又何足言,而玄又何足以盡之哉?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為之於無曰無以為,為之於有曰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明非在內,取前境而生,謂之前。)識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銳而捷得名者為薄,退而養眾始者為厚。)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三十八章〗 虎豹之行,進而前,則不能顧其卻。新木之植,盛其華,則不能固其根。然不能無所前矣,無已,其以樸者前乎!前者犯難,卻者觀變。以犯難者,敦重而不驚;以觀變者,因勢而徐辨。故不以識之銳抵天下之巇。何也?以失主樂取夫美名而昵之,以背眾美之涵也,是德、仁、義、禮之可名而不常者也。故出而逾華,反而逾薄。唯先戒其前者,為能不德而德,無為以為。嚴君平雲:「至至而一不存。」豈不存哉?誠無以存之。 *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穀虛而受萬,故曰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李息齋曰:輪蓋輻軫,會而為車,物物有名,而車不可名。仁義禮智,合而為道,仁義可名,而道不可名。苟有可執,使其跡外見,貴者如玉,賤者如石,可以指名,而人始得貴賤之矣。) 〖三十九章〗 愚者仍乎「一」,而不能「以」;智者日「以」之,而不能「一」。「以」者失「一」也,不「一」者無「以」也。「一」含萬,入萬而不與萬為對。「以」無事,有事而不與事為麗。而況可邀,而況可執乎?是以酒熟而酤者至,舍葺而行者休。我不「得一」,而姑守其濁,以為之筐橐,而後「一」可「致」而不拒。夫貴賤高下之與「一」均,豈有當哉?乃貴高者功名之府,而賤下者未有成也。功立而不相兼,名定而不相通,則萬且不盡,而況於「一」?故天地之理虧,而王侯之道喪。以大「輿」載天下者,知所取捨久矣。 * 反者道之動;(方往方來之謂反。氣機物化,皆有往來,原於道之流蕩,推移吐納,妙於不靜。)弱者道之用。(堅強則有倚而失用,非道也。道之用,以弱動而已。)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息於無,非反乎?迭上者,非動乎?趙志堅曰:物雖未形,已有是氣。天地萬物從一氣而生,一氣從道而生。) 〖四十章〗 流而或盈,滿而或止,則死而為器。人知器之適用,而不知其死於器也。若夫道.含萬物而入萬物,方往方來,方來方往,蜿蟺希微,固不窮已。乃當其排之而來則有,當其引之而去,則托於無以生有,而可名為無。故於其「反」觀之,乃可得而覿也。其子為光,其孫為水,固欲體其用也實難。夫迎來以強,息往以弱,致「用」於「動」,不得健有所據,以窒生機之往來;故用常在「弱」,而道乃可得而「用」也。「動」者之生,天之事。「用」者之生,人之事。天法道,人法天,而何有于強?然而知道體之本動者鮮矣。唯知「動」則知」反」,知「反」則知「弱」。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在牛為牛,在馬為馬,類也。我道大似不肖,何類之有?然唯非馬非牛,而亦可馬可牛,何不類之有。)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呂吉甫曰:淪于小測,反於大通。)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常名不可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四十一章〗 有善貸者於此,則人將告貸焉,而彼非執物以賜之也。夫道,亦若是而已矣;然我未見物之告貸於道也。何也?物與道為體,而物即道也。物有來有往,有生有反,日飲於道,而究歸於未嘗或潤;日燭於道,而要反於未之有明。無潤無明,物之小成;不耀不流,道用自極。故欲勤,而莫致其力;欲行,而不見其功。蓋「味」、「退」、「辱」、「偷」之名,非虛加之也。然而受之不辭者,且得不謂之上士乎? * 道生一,(沖氣為和。)一生二,(既為和矣,遂以有陰陽。沖氣與陰陽為二。)二生三,(陰陽複二而為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至道不在言,(感觸可爾。)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四十二章〗 當其為道也,函「三」以為「一」,則生之盛者不可窺,而其極至少。當其為生也,始之以「沖氣」,而終之以「陰陽」。陰陽立矣,生之事繁,而生之理亦竭矣。又況就陰陽之情才,順其清以貪於得天,順其濁以堅於得地,旦吸夕餐,嘔酌充悶以炫多,而非是則惡之以為少,方且陰死于濁,陽死於清,而詎得所謂「和」者而仿佛之乎?又況超於「和」以生「和」者乎?有鑑於此,而後知無已而保其少,「損」少致「和」,損「和」得「一」。夫得「一」者無「一」,致「和」者無致。散其党,游其宮,陰陽在我,而不叛其宗,則「益」之最盛,何以加哉! *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三章〗 適燕者北馳,適粵者南騁;而無適之駕,則常得其夷而無所阻,轢踐百為而無所牾。以觹解者,不能解不糾之結;以斧析者,不能析無理之薪。苟知實之有虛,因而襲之,則祈距萬變,而我志無不得。夫炫其「堅」而修備,測其「間」而抵隙音多矣,道之所以終隱於「可道」也。 *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薛君采曰:樂今有之已多、無求翼辱?懼後益之有損,知幾奚殆。)可以長久。 〖四十四章〗 所謂至人者,豈果其距物以孤處哉?而坐視其變,知我之終無如物何,而物亦終無如我何也。故「辱」有自來,而「辱」或無自來;」殆」有自召,而「殆」或不召而至。然而以「身」捷得其眚而受其「名」,則不如無居之為愈也。故謂之善愛「名」而善居「貨」,善襲「得」而善遣「亡」。「得」之於「身」,聽然以消陰陽之沴;得之於天下,泮然以斃虎兕之威。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寒勝躁,靜勝熱。(勝音升。葉夢得曰:知其所勝,孰往而不可為。)清靜為天下正。(為天下正,則天下自正。若欲正天下,益其寒熱矣。) 〖四十五章〗 陰陽交而人事煩,人事煩而功名著。故喜于有為者,其物之盈而往附之。已盈而往附焉,必損於己,遂思以勝之;我見其寒而趨火,熱而飲冰,徒自困也。彼豈樂有此患哉?始亦以附彼者之易於求盈,而不知其至此也。而早嗇於己,不驚於物,則陰陽方長,而不附之以為功名。始於不依,終於不競,天下正矣,而我若未有功。故貌見不足,而實享其有餘。誠享矣,而又奚恤於貌之不足? *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六章〗 禍發於方寸,福隱于無名。一機之動如蟻穿,而萬殺之爭如河決。故有道者,不為福先,而天下無禍。豈強窒之哉?明於陰陽之亢害,而樂游於大同之圃,安能以己之已知,犯物之必害者乎? * 不出戶,知天下;(章安曰:出戶則離此而有知。)不窺牖,見天道。(章安曰:窺牖則即彼而有見。)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四十七章〗 道盈於向背之間。有所向,斯有所背矣。無所向,無所背,可名之中。乃使人貿貿然終日求中而不得,為天下笑。無已,姑試而反之。反非中也.而漸見其際。有欻乎,如光之投隙;有約乎,如絲之就絡。物授我知而我不勤,乃知昔之逐亡子而追奔馬者,勞而愚矣。非然,則天下豈有「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者哉?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天下不可取,由天下之與我謂之取爾。) 〖四十八章〗 損於有者,益於無。去其所取,全其未有取。未有取,則未有失。故賓百為,而天下來賓。猶且詹詹然以前識之得為墨守,則日見益而所失者積矣。故月取明於日,明日生而真月日死。安能舍此無盡藏,以取恩於天下之耳目哉?夫天下無窮,取者恩而失者怨,取者得而失者喪,此上禮之不免於攘臂,而致數輿之無輿也。 *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四十九章〗 即有聖人,豈能使天下之皆孩邪?一生二而有陰陽,有陰陽而有性情,有性隋而有是非。夫性情之凝滯以幹陰陽之肖者而執之,將遂以為常乎?常于此者,不常於彼矣。唯執大常以無所常,故恣陽亢陰凝之極,而百姓可坐待其及,我為焦土,百姓為灌潦;我為和風,百姓為笙竽。有漬而不受,有聲而不留,則善之來投,若稚子學語于翁嫗之側,而況夫不善之注耳目者乎?嗚呼!天下之有目而注者多矣,與之為目者,則亦注也。聖人不為目,而天下自此孩矣。 *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蘇子由曰: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五十章〗 有死地,無生地。無地為生,有地為死。試效言之矣。人之生也,神舍空而即用,形拔實以營虛,非其出乎?迨氣與空為宅,形與壤為質.則死者非其入乎?雖然,既有生矣,遂以其出者為可繼也,引緒旁生,據地而遊,則死固死於靜.生亦死於動。死於動者,能不靜,而不能靜於動也。靜于動,則動於靜,動靜兩用而兩不用。靜於動,則動可名為靜;可名為靜,靜亦樂得而歸之;所謂「守靜篤」者此也。動於靜,則靜可名為動;可名為動,靜與周旋而不死;所謂「反者道之動」者此也。故有地者三,無地以為地者三,鶩於地不地而究以得地者三。此自九而外,一之妙所難言與!然而攝生者其用在動,之死者其用亦動。何以效之?攝生者以得地為憂,動而離之。之死者以不得地為憂,動而即之。彼雖日往還於出入之間,而又惡知動哉?則甚矣,地之可畏也!兕虎之攫,必按地以為威;甲兵之殺,必爭地以制勝。遇無地者,則皆廢然而喪其殺機。殺不在彼,死去於我,禦風音所以泠然善,雲將所以暢言遊也。 * 道生之,德畜之,(道之用曰德。)物形之,勢成之。(皆道之自然。)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陸希聲曰:稟其精謂之生,含其氣謂之畜,遂其形謂之長,字其材謂之育,權其成謂之亭,量其用謂之毒,保其和謂之養,獲其生謂之覆。)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五十一章〗 道既已生矣,而我何生?道既已畜,且覆之矣,而我何為?而我何長?鄰之人炊其囷粟以自飽,施施然曰我食之,夫誰信哉?乃彼未嘗食於我.而未嘗不食於此也。我唯灼而知之,順而襲之,天下不相知而德我,我姑不得已而德之。物者形矣,勢者成矣。雖灼知之,不名言之;雖順襲之,不易置之;雖德我者不相知,終古而信之;亦可因萬物之不相知也,而謂之玄德矣。 *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五十二章〗 言「始」者有三:君子之言始、言其主持也;釋氏之言始,言其涵合也;此之言「始」,言其生動也。夫生動者氣,而非徒氣也。但以氣,則方其生動於彼,而此已枵然矣。盈于彼,不虛於此;先天地生,而即後天地死;其息極微,用之無跡。小且無所執,而況於大?弱且不必「用」,而況于「強」?將孰從而致吾「見」與「守」乎?故方其「守」而「知」,「知」之在「守」;方其「知」而「守」,」守」之在「知」。生息無窮,機漾於渺。欲執之而已逝矣,欲審之而已遷矣,欻忽蕭散,何所為「常」?于其不「常」,而陰屍其「常」,豈複在「子」」母」之涯涘邪?不然,以己之知與力,有涯之用,追隨「子」」母」之變,末見其免於殃也。 *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竽。非道也哉!(疾週末文勝。) 〖五十三章〗 天下不勝「知」也。「知」而「施」之,則物之情狀死於己之耳目,而耳目亦將死於情狀矣。然則將去知乎?而知亦無容去也。有知者,有使找知者。知者自謂久知,而使我知者用其「介然」而已。知「介然」之靡常,則己無留好。己無留好,而天下不羨其留,雖施不足畏,而況於知?俄頃之光,而終身之據;已尚之物,亦從而尚之。莽、操之奉堯、舜為竽,黃巾、赤眉之奉湯、武為竽,與陰陽之沴奉凝滯之沖氣以為竽而盜其生等也。道之不可以「介然」行也,如斯夫! * 善建者不拔,(呂吉甫曰:建之以常無有。)善抱者不脫,(呂吉甫曰:抱神以靜。)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以善建善抱者修之。)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四章〗 以己與天下國家立,則分而為朋矣。彼朋「建」,則此朋「拔」;彼朋「抱」,則此朋「脫」。然而有道者,豈能強齊而並施之哉?事各有彤,情各有狀,因而觀之,可以無爭矣。而流動於情狀之中,因其無可因,以使之自因者,所謂「知之以此」也。方且無「身」,而身何「觀」?方且無鄉、邦、天下,而我又何「觀」?方且無之,故方且有之。析于所自然,而摶於所不得已,則匪特「朋亡」,而己物相見之真,液化脈函,固結以壽於無窮,是謂「死而不亡」。 *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由斯以觀,則人無日不精,無所不和。以此立教,猶有執墮地一聲為本來面目者。)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求益其生,是為災祥。)心使氣曰強。(氣自精和,使之剛躁。)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五章〗 以一己受天下之無涯,不給矣。憂其不給,將奔心馳氣,內爭而外渝。然且立德以為德,吐為外景,而不知中之未有明也。含而比於赤子者,德不立德;德不立德,而取捨無跡;無跡則「和」。不立德以為德,則陰陽歸一,陰陽歸一則「精」。如是者,大富不資,大勁不折,而猶有「使氣」「益生」之患乎?故閉之戶牖,無有六合;守之酣寢,無有風雷;至人無涯之化,赤子無情之效也。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非特不使人窺其喜怒,亦且使道無間於合離。)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即之則大似不肖,違之又不出於此。)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雨不能濡空使有生,日不能暵空使有熱。)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貴賤者名也,由貴有賤。無名則無貴而無賤。)故為天下貴。(嚴君平曰:五味在口,五音在耳,如甘非甘,如苦非苦,如商非商,如羽非羽,而易牙、師曠能別之。音味尚爾,況妙道乎?至人之遊處,顯則與萬物共其本,晦則與虛無混其根,語默隨時而不殊,卮言日出而應變,足以謂之玄同也。) 〖五十六章〗 夫將同其所同,則亦異其所異。同者我貴之,而或賤之;異者我賤之,而或貴之,何也?以我之貴,知或之賤;以我之賤,知或之貴也。唯不犯物者,物亦不犯我。非不犯也、物固莫能犯之也。因而靡之,坐而老之,使明如列炬,暗如窌土,銳如幹將,紛如亂絲,一聽其是非之無極,終不爭同己以為貴,乃冒天下之上,以視天下短長之命。玄乎!玄乎!而何言之足建乎? *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五十七章〗 天下有所不治,及其治之,非「正」不為功。以「正」正其不正,惡知正者之固將不正邪?故「正」必至於「奇」,而治國必至於「用兵」。夫無事者,正所正而我不治,則雖有欲為奇者,以無猜而自阻,我乃得坐而取之。彼多動多事者則不然,曰「治者物之當然,而用兵者我之不得已也」。方與天下共居其安平之富,而曰不得已,是誰詒之戚哉?故無名無器,無器無利,無利無巧,無巧則法無所試。故欲弭兵者先去治。 *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嘗試周旋回翔於理數之交,而知其無正邪,彼察察然迓福而避禍者,則以為有正。)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五十八章〗 果其無「正」耶,則聖人何不並「方」「廉」「直」「光」而去之,去者必矯,今之矯,後之所矯也。弓之張也弣外,則其弛也弣內。然則天下遂無一或可者與?聖人知其無正,則亦知其無奇,而常循其沖。「人之所畏,不敢不畏」,則善人不能操名以相責。「天下注目,我皆孩之」,則不善人不能立壘以來爭,是故遠「割」「劌」「肆」「耀」之傷,而作「方」「廉」「直」「光」之保,則氣數失其善妖,而奇正忘於名實。不然,避禍而求福于容,容亦迷而速其妖爾。 *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韓非曰:思慮靜,故德不去;孔竅虛,則和氣日入。)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五十九章〗 「人」之情無盡,取而「治」之,則不及情者多矣,「天」之數無極,往而「事」之,則無可極者遠矣。以其敝敝,從其浩浩,此冀彼之恩,而彼冀望此以為怨。怨不可以有國,而敝敝窮年,亦「根」敗「柢」枯,而其」生」不延。迨其不延,悔而思「服」,豈不晚與!守之圜中,鮮所「治」,鮮所「事」。情萬而情情者一,數萬而數數者並一不存。或疑其吝而不德,而不德之德,天人無所邀望於始,則亦無所怨恫於終。而批卻導窾,數給不窮者,寧有訖乎?故牡之觸有窮,而牝之受無所止。「重積德」者,天下歆其受而歸我,席虛以講天下,此「有國」之與「長久」兩難並者,而並之於此。並之於此,則豈有不並於此者哉? *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六十章〗 動天下之形,猶餘其氣;動天下之氣,動無餘矣。「烹小鮮」而撓之,未嘗傷小鮮也,而氣已傷矣。傷其氣,氣遂逆起而報之。夫天下有「鬼神」,揉治亂於無形;吾身有「鬼神」,燥生死於無形。殺機一動,龍蛇起陸,而生德戕焉。靜則無,動則有,神則「傷人」,可畏哉!「載營魄抱一而不離」,與相保于水之未波。豈有以治天下哉?「蒞」之而已。 *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靜以居下,(厚德載物。)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六十一章〗 道莫妙於受。受而動,是名受而實不受也。欲受而動,是實受而名不受也。天下相報以實,而相爭以名,陰陽之於人固然,況人事乎?語其極,則欲「兼畜人」,非能畜人;欲「入事人」,非能事人。何也?實元動也,況欲之而又不能靜乎?愈大則愈可受。人能為陰陽之歸,其處下尤甚。靜其欲,靜其動,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也。 *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尊行可以加人。(不善人保之,善所以貴。然可市而不市,可加而不加,斯乃為奧。)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六十二章〗 由此驗之,則有道者不必無求,而亦未嘗諱罪耶?無求則亢,諱罪則易汙,有道者不處。天下皆在道之中,善不善者其化跡,而道其橐籥。是故無所擇,而聊以之深其息。知有所擇也,是天子三公之為貴,而拱璧駟馬之為文矣,豈道也哉?時有所求,終不懷寶以自封;或欲免罪,終不失保以孤立。和是非而休之以天鈞,天下皆同乎道,而孰能賤之? *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呂吉甫曰:歸於無物,故可以大。可以小,可以多,可以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六十三章〗 憤興長養者,人之所見「大」也。恩怨酬酢者,人之所見「難」也。秋脫之葉,春之所榮;重雲之屯,雨之所消;非果為「大」而為「難」,審矣。道其猶水乎!微出於險,昌流非盈。盈,循末而見其盈,不知其始之有以持之也。如是,則聖人勞矣乎!而能不勞者,托於無也。無「大」則若「細」,無「易」則若「難」,保其無而無往不得。所難者,保無而已矣。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道自有此四幾。)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既合抱而仍有毫末,既九成而仍資累土,雖千里而不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蘇子由曰:與禍爭勝,與福生贅,是以禍不救而福不成。)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劉仲平曰:欲眾人之所不欲,不欲眾人之所欲;學眾人之所不學,不學眾人之所學;複其過矣。)以恃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四章〗 失有道者,不為吉先,不為福贅。「未有」、「未亂」而逆治,其事近迎。「幾成」而「慎」有餘,其事近隨。迎隨之非道,久矣,非以其數數於往來而中敝邪?孰知夫往者之方來,而來者之方往也?又孰知夫往者之未嘗往,而來者之來嘗來也?戒其隨,始若迎之;戒其迎,始若隨之。又孰知夫迎隨之可避,而避迎隨之亦可戒也?或敝或避,因物者也。兼而戒之,從事其易者,因道者也。因物者不常,因道者致一。一無所倚,迎幾「早服」,此以「恃萬物主自然而不為」。 *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反乃至於大順。(呂吉甫曰:與物反本,尤所於逆。) 〖六十五章〗 順之則與天下相生,「反」之則與吾相守。生者,生智,生不智;生福,生禍;生德,生賊;莫必其生,而順亦不長也。守者,吾守吾,天下守天下,而不相詔也。夫道之使有是天下也,天下不吾,而吾不天下,久矣「楷式」如斯,而未有易也。仿其「楷」,多其甕缶而土裂于邱;學其「式」,多其觚豆而木落於山,天下其為我之甕缶與其觚豆乎?彼且不甘而怨賊起矣。物欲出生,我止其芽,則天下全其膏潤。心欲出生,我止其幾,則魂魄全其常明:非故「愚之」也,「以明」者非其明也。 *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人不重,重仍在己也。凡上輕下重。處上而不以重授人,唯聖人為然。)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六十六章〗 未易下,尤未易「善下」,故天下之為江誨者鮮矣:將欲抑之,而激之必亢;將欲浚之,而祗以不平。而不但此也。獨立而為物所歸,則積之必厚;積厚而無所輸,則欲抑之、浚之而不能。故唯江海者,「善下」者也。江則有海,海則有尾閭。聖人有善,則過而不留。受天下之歸而自不饜,天下亦孰得而厭之?故返息於踵,返踵於天,照之以自然,而推移其宿氣,乃入於「寥天一」。 *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六十七章〗 曰蠶「肖」蠋,不能謂蠋之即蠶也。曰蠶「肖」蠶,不能謂此蠶之即彼蠶也。求名不得,而舉其「肖」,然且不可,況欲執我以求「肖」乎?終日「慈」,而非以「肖」仁;終日「儉」,而非以「肖」禮;終日「後」,而非以「肖」智。善無近名,名固不可得而近矣。無已,遠其刑而居於無跡,猶賢于「肖」跡以失真乎!不然,「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苻堅不忍于慕容,而不救其死,非以其求「肖」也哉? *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六十八章〗 避殺者不可為,猶之樂殺者不可長也。或以有所樂,或以有所避,皆謂生殺之在己而操縱之,是謂竊天。不致其樂,避於何庸?故「以正治國」者,將以弭兵而兵愈起;「善為士」者,可以用兵而兵不傷。知天之化跡,有露雷而無喜怒;知古之「楷式」,有消長而無殺生,有道者之善用人,豈立我以用人哉?人已然而因用之也。 *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戶剛切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道之于天下,莫不然者。而戰其一。) 〖六十九章〗 居道之宮,非「主」非「客」;乘道之機,亦「進」亦「退」。而「主」不知「客」,「客」能知「主」,由其相知,因以測非「主」非「客」之用;「進」無「退」地,「退」有「進」地,因其餘地,遂以襲亦「進」亦「退」之妙。「主客」之間有宮焉,「進退」之外有用焉。「無行」、「無臂」、「無敵」、」無兵」者,如斯也。遠死地而致「微明」,不「勝」其何俟焉?欲猝得此機而不能,將如之何?無亦姑反其勢而用其情乎!以「哀」行其「不得已」,所以斂吾怒而不喪吾「三寶」也。 *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物之自然,非我言之,非我事之,我亦由焉而不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七十章〗 大喧生於大寂,大生肇於無生。乘其喧而和之,不勝和也。逐其化而育之,不勝育也。唇吹竽,則指不能拊瑟;仰承蟬,則俯不能掇螬。故天下之言,為唇為指;天下之事,為承為掇。逐逐其難而終不遇,乃枵然以自侈其知之多,豈有能知我者哉?我之自居於「希」也,天下能勿「希」乎?故大穀無纖音,而大化無乳字。謝其喧而不敏于化,蓋披褐以樂居其「易」,而懷玉以潛襲其「希」也。 *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一章〗 府天下以勞我,唯其知我;官我以割天下,唯其知天下。夫豈特天下之不勝知?而知者,亦將倚畔際而失遷流。故聖人于牛忘耜,于馬忘駕,于原忘田,於材忘器,悶悶於己而不見其府,悶悶於天下而無以為官。若夫制萬族之宇而效百骸之位,已有前我而市其餘知者,方敩之以為勞,而苦其多遺,沉浮新知,以遁故器,而曾莫之病乎? *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李息齋曰:民不畏威,非天下兼忘我者不能。)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七十二章〗 侈于有者窮於無,填其虛者增其實,將舉手流目而無往非「狹」也,亦舉手流目而無住非「厭」也。有「居」者,有居「居」者。有「生」者,有生「生」者。居「居」者浹于「居」之裡,澒洞盤旋,廣於天地。生「生」者保其「生」之和,婉嫕蕭散,樂於春台。而自棄其樂,自塞其廣,悲哉!屏營終夕,不自聊而求助於「威」也。是故去「見」則不廣而廣,去「貴」則樂不以樂。日游於澹遠,以釋無窮,恢乎有餘,充乎有適。忘天下而不為累,天下亦將忘之。蓋居「居」而生「生」者,天下之固有也,而我奚「見」而奚「貴」乎? *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三章〗 執「不敢」以「勇」,「敢」矣;「不敢」其所「不敢」,「勇」矣。「勇」「敢」之施,「殺」「活」之報,天乘其權,而我受其變,「難」矣。聖人畏其「難」,而承其「活」,不辭其「殺」,故「活」在己而「殺」任天下。何也?以己受」活」,則必有受「殺」者,氣數之固然,而不足詰也。夫唯已「活」而非以功,天下「殺」而無能罪,斯以處勸罪之外,而善救人物,我無「殺」「活」而天下亦「活」。彼氣數者,日敝敝以「殺」「活」為勞,其於我也,吹劍首之吷而已矣。是以聖人破「天網」而行「天道」。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張文潛曰:萬物泯泯,必歸於滅盡而後止。)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七十四章〗 木當其「斫」,豈有避其堅脆者哉?故盜蹠、鮑焦相笑而無已時也。揀其所笑,以為或是或非,執秕糠以強人之所固不信,遂將乘人之死以驗己之得,而要之為利,則于殺有喜心,于殺有喜心者,於天下未有損,而徒自剝其和也。聖人知理勢之且然,故哀天而目擊夫化。化日遷而不得不聽,聽化而哀之也抑深矣。豈求以近仁名邪?近仁名者,是有司生者而代之生也。代之生,代之殺,皆愚也。聖人終不為愚,故似不肖。 *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七十五章〗 夫食稅者上,而饑者民;有為者上,而難治者民。彼此不相知而相因,誠有之矣。統吾之生而欲生之,無異養矣。孰知其不相知而相因也,肝膽之即為胡越乎?故同其異,則胡越肝膽也;異其同,則肝膽胡越也。于彼有此,於此有彼,彼此相成,而生死不相戾,豈能皆厚而莫知有輕哉?脈脈使其知,則筋骨血肉之皆虛,而沖虛無有之皆實。故曰:「沖而用之或不盈。」誠不盈矣,知得入之而不窒,奚其生之厚而死之輕也?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共。(董思靖曰:人共伐之。)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七十六章〗 強弱者,跡也。夫豈木之欲生,而故為柔脆哉?天液不至而糟粕存,於是而堅枯之形成矣。故堅強者,有之積也;柔弱者,無之化也。無之化,而尚足以生,況其未有化者乎?不得已而用其化以為柔弱,以其去無之未遠也。夫無其強者,則柔者不凝,天下之所以厚樹其質也。而孰知凝之即為死之徒乎?質雖固其已有而不可無,而用天地之沖相升降,則豈唯處上者之柔弱也,即其處下者而與枯槁遠矣。 *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不損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七十七章〗 唯弓有「高」「下」,而後人得施其「抑」「舉」;唯人有「有餘」「不足」,而後天得施其「損」「補」。夫自損者固未嘗無損,而受天損者,其禍烈矣。聖人之能不禍於天者,無禍地也。夫豈但勞天下以自奉者為奉有餘哉?人未嘗不肖而欲賢之,人未嘗亂而欲治之,美譽來歸而腥聞贈物,非樂天下之敗以自成乎?故一人安位,天下失據;一日行志,百夫傷心;殺機發於誥誓,而戎馬生於勳名,然則庸人之自奉儉,而賢者之自奉奢,可不畏哉!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八章〗 無「攻」之力,有「攻」之心,則心鼓其力。無「攻」之心,有「攻」之力,則力蕩其心。心力交足以「攻」,則各乘其權,身以內各挾其戈矛以屢變;而欲以「攻」天下,能不瓦解者,未之有矣。雖然,莫心為甚。夫水者,豈欲以敵堅強面為攻者哉?受天下之「垢」也,終古而無「易」心,而力從之。何也?水之無力,均其無心;水之無心,均其無力也。故「弱其志」者無「易」志,「虛其心」者無「易」心,行乎其所不得已,而不知堅強之與否,則險夷無易慮,無他,寓心於汗漫而內不自構也。寓心於汗漫,無所畏矣。內不自構,和之至矣。和于中,無畏於外,天下其孰能禦之! *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左契,受債者之所責司之,聽人之來取而已。)有德司契,(左契。)無德司徹。(徹,通也,均也,欲通物而均之。)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李息齋曰:蓋亦司契而已。) 〖七十九章〗 既不欲攻之,則從而「和」之,欲有為於天下者,舍二術無從矣。夫物本均也,而我何所通?物苟不通也,而我又何以均?無心無力,怨自不長。有心者心定而釋,有力者力窮而返。不待無所終而投我,而先就之以致均通之德,是益其怨而怨歸之矣。聖人知其然,陰愆陽忒之變,坐而消之,天固自定;靜躁寒熱之反,坐而勝之,身固自安;儒墨是非之爭,坐而照之,道固自一。無他,無所親斯無所疏,物求斯與,而己不授也。 *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八十章〗 夫天下亦如是而已矣。以「寡小」觀「寡小」,以強大觀強大,以天下觀天下,人同天,天同道,道同自然,又安往而不適者哉?推而准之四海之廣:賢貴「安其居」,而賤不肖「不來」,則賢貴定;賤不肖「安其居」,而賢貴「不往」,則賤不肖和。反而求之一身之內:耳目「安其居」,而心思「不往」,則耳目全;心思「安其居」,而耳目「不來」,則心思正。「抱一」者,抱其一而不徹其不一,乃以「玄同」於一,而無將迎之患。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則有利必有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八十一章〗 以所「有」「為人」,則人「有」而己損;以「多」「與人」,則人「多」而己貧。孰能知無所為者之「為人」邪?無所與者之「與人」邪?道散於天下,天下廣矣,故「不積」。道積於已,於是而有「美」,有「辯」,有「博」。既「美」且「辯」,益之以「博」,未有「不爭」者也。乃其於道之涯際,如勺水之于大海,揮之、飲之,而已窮。俯首而「為」,惡知昂首而「爭」?不問其「利」「利」自成,惡與「害」逢?能不以有涯測無涯者,亦無涯矣。「休之以天鈞」,奚「為」、奚「與」,又奚窮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