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魏源 > 海國圖志 | 上頁 下頁 |
元代北方疆域考下 |
|
(即今俄羅斯東北境) 元時北方疆域不但西有阿羅思、欽察也,乃並今日俄羅斯東北全境皆有之。考世祖都燕後,立嶺北行中書省,統和林路總管府,以轄漠北地。蓋自金山、杭海山、興安嶺以北直抵北海之地皆隸焉。而《地理志》於嶺北所轄疆域部落概不及,其附見西北地名末者,曰吉利吉思部、昂可剌部、烏斯部、撼合納部、謙州益蘭州等處。而謙河受色楞格河之水,貫諸部以入北海。色楞格河源,嶺南自西而東,謙河源,嶺北自東而西。《元史》則以謙河為正源,吉利吉思者,即唐書黠戛斯國之音轉也。南去大都萬有餘裡(在和林正北,故距燕京遠),相傳乃滿部(即乃蠻)始居此。其境長千有四百里,廣半之;謙河經其中西北流,又西南有大水,曰阿浦;東北有大水,曰玉須,皆會於謙,而注於昂可剌河,北入於海。 又曰:謙州以謙河得名,去大都九千里,在吉利吉思東南。謙河西南,唐麓嶺之北烏斯部,亦因水為名,在吉利吉思東,謙河之北。昂可剌河亦以水得名。謙河下游入海之地,附庸于吉利吉思,去大都二萬五千餘裡,晝長夜短,日沒時炙羊肋熟,東方已曙,即唐史之骨利幹國也。康熙間,圖理琛使俄羅斯,作《異域錄》,曰色格河,北瀦為巨澤;曰柏哈爾湖,亦曰小海,水自湖西北角流出,曰昂噶喇河,西北流百五十餘裡,受西南來之厄爾庫河。又西北流二千九百餘裡,受東北來之伊裡穆河。又北數百里,會西來之伊聶謝河,轉東北流入北海。伊聶謝去北海大洋一月程,時夏至前後,夜不甚暗,日落夜深,猶可棋奕,不數刻東方日出也。源證以《元史》,謙即昂可喇上游東北來之玉須,即伊裡穆河;西南來之阿浦,即伊聶謝河伊聶謝河以上,為吉利吉思地;伊聶謝河以下,為昂可剌地;伊裡穆河以上,為烏斯地;柏哈爾湖西岸,為謙州、則知昂可剌河之名,當在謙河會伊聶謝以後,故以謙河綱紀諸部。自《異域錄》稱水自柏哈爾湖後,即名昂可剌河,以下游之名被諸上游,於是水道提綱泥之,以出湖西北流百五十餘裡之厄爾庫水,即為阿浦河。則吉利吉思太近,不應距大都萬餘裡,且其南更有何地位置謙州。不合一。 史言元代疆域,北至鐵勒。《天文志》:和林,北極出地四十五度,夏至晷長三尺二寸四分,晝六十四刻,夜三十六刻。鐵勒,北極出地五十五度,夏至晷長三尺二寸四分,晝六十四刻,夜三十六刻。鐵勒,北極出地五十五度,夏至晷景長五尺一分,晝七十刻,夜三十刻。北海,北極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晷景長六尺七寸,晝八十二刻,夜十八刻。鐵勒,其吉利吉思之地。北海,則昂可剌河入海之地歟?若以昂可剌河即在柏哈湖下,安能遠瀕北海距大都二萬五千里?不合二。 謙州,在唐麓嶺北。唐麓嶺,即今唐努山烏梁海地(一作唐魯),在和林西北,金山東北,故言謙河西南。《一統志》引朔漠圖曰:自和林北行三千里,名昂吉爾海子,自此又行五百餘裡,至謙州及吉利吉思。若謙河止于柏哈爾湖,則距唐麓山北之謙州尚遠,安能以水得名?不合三。 《土士哈傳》至元二十年,從皇孫晉王征海都,戰于杭海嶺。二十九年略地金山,獲海都戶三千還,至和林。三十年春,進兵取乞裡吉思(即吉裡吉思),師次欠河(即謙河),水行數日,始至其境,盡收五部之眾而還(五部,除益蘭洲,有烏斯),屯兵守之。海都聞之引兵來爭,敗之於欠河。又《劉好禮傳》:海都執好禮,歸欠州脫走,逾雪莪嶺,出鐵壁山間道南行,數日至南海,始遇戍兵得歸。是謙州近海都金山封地,故為其所割據,若僅在柏哈爾湖上游,則距金山遠甚,何得為海都巢穴?且距吉利吉思更遠,何得交兵於欠河?不合四。 史言吉利吉思為乃滿故居,謙州地為王罕故居者,乃滿新庭在和林,為今賽音諾顏部地(元《秘史》太祖征乃蠻時,其塔陽汗渡塔米爾河,登納忽山以望敵,及敗後其子複由塔米爾河走阿勒合山,故知和林即乃蠻庭帳矣);王罕新庭在土拉河,為今土謝圖汗地(元《秘史》:成吉思汗初年、於士拉河黑林、與王罕結父子),皆與謙河、隔嶺無涉,惟其故居在嶺北者,則數千里皆謙河所縈貫;若謙河短狹,止于柏哈爾湖,安能亙兩大部遊牧之舊帳?不合五。知此則知色棱格河,入柏哈爾湖後,複西北行數千里,皆謙河之正幹。謙河明而嶺北五部輿地綱領得矣。至撼合納部,則在諸部之東,謙河源所從出,樺皮為帳,白鹿負之,冬月亦乘木馬出獵;其東界則為朱爾克河,別流入北海;其南界則近黑龍江之使鹿部矣。今俄羅斯東路不產馬,乘鹿出入,即其地矣。其益蘭州,則諸部東西適中之地。至元七年,遣劉好禮為吉利吉思、撼合納、謙州、益蘭州等處斷事官,而以此為治所,修庫廩,置傳舍,招陶冶工匠,鑄農器,造舟楫,地在楚庫河左右,為西北孔道,故海都兵至,即執劉好禮歸謙州,以其當兵沖也。此數部總隸於嶺北行中書省,皆在北幹大山之北,吉利吉思、昂可剌、烏斯在其正北,與土拉河、隔嶺、撼合納在其東北,與幹難河、隔嶺、謙州在西北,與和林、隔嶺、益蘭州在二嶺中斷、通色棱格河之地。世祖至元以後,諸王海都,出沒其間,恃荒遠為藪穴,每敗遁,輒不知所往;至其屢次入寇,一由謙河而至杭海,是和林東必由之要道;一由額爾齊河而至金山,是和林西必由之要道(其金山以北地名,略見《藏兀爾傳》成宗大德元年,領征北諸軍,逾金山,攻海都軍于達魯忽河,師還,又太戰于阿雷河,又玉哇失與戰於撤剌思河,此皆額爾齊河所受之水。及海都逾金山而南,則屢戰皆于鐵堅古山,我軍逾金山北,而追寇則嘗駐軍於按臺山,此皆阿爾泰山南北,今唐{奴女}山烏梁海以北之地)。成宗大德十年,海都及篤哇皆已死。篤哇子款撤已降,乃詔徙諸部降人于金山之陽,我軍屯田於金山之北;軍食既饒,又扼其心腹,於是海都、蔑裡二部餘眾,相率來降,北邊始寧。蓋海都封金山以北其分地,西以額爾齊斯河與拔都大王分界;東以謙河與嶺北中書省分界。 自世祖都燕以後,嶺北固鞭長莫及,和林亦兵備較虛,海都有割據漠北之志,故率篤哇及蔑裡等屢于金山、杭海山,兩路擁兵出沒,恃其險遠,我出彼遁,我退彼出。觀《馬紹傳》,言漠北民避亂南者,七十餘萬,則其震盪侵軼之勢可知;雖以開國之初,師武臣力,然金山南北不奉正朔,垂五十年。故元《經世大典地圖》,不著海都所封,而《地理志》則妄稱阿力麻裡為海都行營之所;又言阿力麻裡,在和林西北五千餘裡,是並不知阿力麻裡為今伊犁在和林之西南,故妄乚為極北,又乚為海都分地,又何譏焉,又何難焉!今則嶺北際海,皆屬俄羅斯東藩四部,以《異域錄》及《四洲志》考之,則海都、篤哇等初分金山以北地,今俄羅斯之都莫斯部,西界額爾齊斯河,南界科布多者也。謙州則今俄羅斯之科利弗部,東界謙河,北界吉利吉思,南界烏梁海,及和林者也。其撼合納地,則今俄羅斯之雅克薩部,北界烏斯,東界朱爾克河,南界車臣汗蒙古,及黑龍江索倫者也。至俄羅斯尚有極東北之甘查甲部,更在撼合納之東北,《元史·地理志》未之及,凡古史沿革亦皆未之及。 《瀛環志略》曰:峨羅斯舊國,在秦漢為渾庾、屈射、堅昆、丁零諸部,受役屬匈奴;在唐為黠戛斯、骨利乾等國;宋末元太祖起北方,拓地西域,以阿羅思、欽察、阿速三部,分其長子,乃東峨、大峨兩部地,非今日峨羅斯之全土也。元氏既衰,峨羅斯故王後裔,再煽餘燼,假鄰國西費耶忒兵力(今瑞典國)驅逐蒙古,恢復疆土,迨後日益強盛,沿北海漸拓,而東繞出西域回部、外蒙古諸部之北,直達黑龍江東北徼外,名曰西伯利部。我朝順治年間,築城於雅克薩,侵擾索倫諸部,稱為羅刹,屢遣兵毀其城,輒複據之。康熙年間,兩致國書,複由荷闌附書,諭其國王;其王乃遣使上書,乞撤雅克薩之圍,分定疆界,立碑為志;通貿易於車臣汗部之恰克圖;並遣人來京師學習漢文,每十年更易,沿為常例。其西境自彼得羅崛起,日益恢拓,西割瑞典之芬蘭,南兼高加索迤北諸部,西取白峨諸部,又割波蘭三分之二,土耳其、波斯北境,亦多被侵割。於是峨羅斯境土,北環於冰海,西據波羅的海,東距大洋海(即東海),又跨海據北亞墨利加之一隅,長約二萬餘裡;其南北之勢,則西土較闊,約六七千里,東土較狹,約四五千里。宇內疆土之恢闊,無過峨羅斯者,宜其強大莫與京矣。然在歐羅巴諸國中,亦不過比肩英、佛,而未能定霸于一方者何也?嘗以詢之雅裨理曰:彼所有者,多北裔窮荒之土,其東部層冰積雪,草不繁,牲不育,不可遊牧,故漠北諸部,棄而不居,峨人得之,收其皮礦之利,所謂人棄我取,非力能驅除而據為己有也。迤西入歐羅巴界,戶口稍盛,再西至大峨、東峨之南,不乏名都大邑,然較之英、佛諸國,總覺土滿,舟楫之利,火器之精,心計之密,又遠遜于諸國。逐鹿海隅,往往瞠乎其後。特因其疆土之廣,究系海內大國,故諸國亦未敢輕視之。比權量力,不過齊、秦、晉、楚,相為匹敵已耳。峨羅斯都城臨海,亦有巨艦數十,然水戰究非所長,故不能在大海中與諸國角勝。其貨船亦止往來西洋諸國,未嘗涉大洋而至粵東。蓋其國物產之最多者,曰銅鐵、曰麻布、曰木料、曰牛馬,鄰近諸國皆仰給焉,不必求售遠方;最珍貴者皮貨,如狐、貂、海龍、駱駝、絨洋、灰鼠之類,專以供中國之用。入海而載至炎方,計無不朽敗者,通市之在陸,而不由海,職是故也。 《西域聞見錄》雲:峨羅斯本控噶爾屬國,峨羅斯缺其朝貢,又興兵攪其邊,控噶爾以大兵臨之,峨羅斯恐懼乞降,增其歲貢,控噶爾乃舍之。又雲:當峨羅斯與控噶爾連兵,屬國土爾扈特不堪徵調之苦,其汗烏巴錫,叛峨羅斯,率其人戶,度戈壁內附。正乾隆年間,勘定西域之時也。今考歐羅巴諸國,並無控噶爾之名,百年以來,諸大國與峨羅斯構兵者,止有土耳其、佛郎西、波斯三國。佛郎西之侵峨,系嘉慶十六年,峨人焚舊都以避之,其禍最烈,事在土爾扈特投誠之後。波斯之役,亦系近年,惟土耳其與峨羅斯連兵,前後近百年。道光初年,猶交哄未已。《聞見錄》所雲交兵事,其為土耳其無疑。土耳其都城,名君士但丁,一作康思坦胎諾格爾。噶爾即格爾,上五字之訛為控,或由於轉音省文,舊本羅馬東都,後來猶冒羅馬之名,故《聞見錄》稱控噶爾都城,名務魯木、魯木,即羅馬之轉音也。土耳其本回部大國,所據者垔形勝之地,恃其虓悍,敢於侵擾強鄰,峨羅斯與之構兵,至數十年之久,徵發及於屬藩,蓋非得已。烏巴錫素不知兵,出輒撓敗,多所亡矢,又為舍楞所愚,欲恢復伊犁舊牧,傾國東徙,為哈薩克所掠,逼入沙漠,種類幾致覆滅,乃決計內附,賜牧于喀拉沙爾。峨羅斯與控噶爾連兵之事,即土爾扈特人所傳述。然土耳其雖稱強大,比權量力,究非峨敵,疆場之役,峨屢勝而土屢敗,未聞峨之挫於土也。烏巴錫怨峨羅斯徵調之煩,致已狼狽失國,故盛誇敵人之強大,以輕蔑之。七椿園於大西洋國土形勢,概乎未有聞,遽信其誇誕之說,杜撰一莫大之控噶爾,比諸懸圃瑤池,同一荒唐矣。或雲控噶爾乃圖理雅國王之名,曾與峨羅斯爭地相戰,烏巴錫傳述此事,誤以汗名為國名。今考泰西人紀載,圖理雅即普魯士,國勢遠遜於峨;乾隆年間,並無與峨交兵之事。 波蘭故地,尚有加拉哥維亞國,袤延百餘裡,乃波蘭遺民所立,自推鄉長理事,不立君長,地在峨屬波蘭部之西南。 峨羅斯貨船,嘉慶十一年,曾有來粵東者。道光二十八年,又有一船至上海,皆經奏明駁回。蓋其國貨船偶隨諸國私來,並非奉其國命,故一經駁飭隨即回航而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