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魏源 > 海國圖志 | 上頁 下頁 |
奧地裡亞國沿革 |
|
《海錄》:雙鷹國,又名一達輦,在祋古港口之西北,與單鷹國為兄弟,患難相周恤,亦奉天主教,風俗大略亦與西洋同,番舶來廣東,有白旗,上畫一鳥雙頭者,即此國也(案:雙鷹旗即奧地裡亞國,單鷹旗即普魯社國,故與都魯機毗連,廣東人以其市舶旗所畫呼之,非其本名也)。《貿易通志》曰:奧地利亞國,粵人呼為雙鷹,土地甚廣,產水銀、朱砂、銅、鐵、白礬、絲、綢、緞、五穀、酒、蠟、煙、皮毳,物產雖豐,民不務商,南有港口曰得爾士,每年進口貨價二千萬員,出口貨價九百萬員(此條補入)。 《萬國地裡全圖集》曰:奧地利域東國,即歐色特裡國也,北極出地自四十三度至五十一度,偏東自八度至二十七度,南及土爾其國、亞得亞海隅、以他裡列國,北接峨羅斯國、陂路斯國、日耳曼國,東至末他味地連峨羅斯國,西至日曼尼國、以大裡國。東國所屬,在日曼尼內,廣袤方圓二十二萬八千方裡,居民九百八十四萬丁。匈牙利邦,廣袤方圓三十七萬五千方裡。以他裡內各省,廣袤方圓五萬一千方裡,民人四百一十七萬丁。波羅國內各省,廣袤方圓九萬六千方裡,居民四百零七萬丁。答馬地邦,廣袤方圓一萬七千方裡,居民三十二萬丁。另如其別族各丁,共計居民三千三百萬人,所有之馬共計二百二十萬隻。國內遍有七百七十七邑,六百三十六郊,二千二百二十四墉,六萬九千一百零五鄉。每年收國帑者共計銀五千二百萬員,國家欠銀二萬萬員。太平之際,三軍二十七萬丁,戰時七十五萬丁,兵船共計三十一隻。 又曰:東國未久立,宋元年間,一小邦諸侯,因其君智慧,日耳曼列侯推之為汗,其權勢尚微,於明嘉靖四年,其汗獲伯閔國,據之,此後,列國改崇波羅士特正教,惟東汗固執異端,力傳加特力教,遇有民人不悅服者,即逼迫強之,或出國,或背教,倘敢抗違,則定死罪。後取匈牙利國,與土耳其戰敗,因要廣教門,連三十年攻戰,但正教各國力戰,擊退東軍,強之議和,自後,其國地方愈廣,又據低地並以他裡大半,與是班牙國結為唇齒,佛蘭西國忌其廣大,往往開釁,干戈不息,佛蘭西將武藝優嫻,恒擊勝奧地利亞,但議和之際,東國再加權復興矣。現時歐羅巴各國權勢最大者,第一英,第二峨,第三佛,第四奧也。其國商于廣州互市,插旗畫雙鷹,故華人以雙鷹國名之。 《萬國全圖集》曰:匈牙利邦之列地,一曰匈牙利國,其國一半山地,出金、銅,其餘平坦草場,多惱河橫流其境,谷田五萬頃,草場七萬五千頃,林九萬頃,園六萬頃。其五爵弄全權,其農夫終身勞苦,所出者畜牲,每年山廠出金千五十斤,銀四萬一千斤,及葡萄、酒、麻、丹參、蜜各貨。昔為東方遊牧達達裡所攻據,與列西國交戰連年,嗣後奉耶穌之教,力勉進學,不期土耳其族奮興,戰服達達裡,是以與東帝連和,共為唇齒,招之為王但因東政因時異宜之處,變通增減,國之紳士會議,各抒意見。其國都曰伯堡,居民四萬一千丁,城於多惱河邊,經營最盛。伯息,居民六萬一千丁,每年售出牲口不勝其數。伯息對面為補他城,居民三萬四千丁,其銀場開在伸匿,居民萬七千丁,採礦者居半,其銅山最旺。阿丁堡居民造葡萄酒,養豕每年八萬隻。剌固城每被土耳其軍侵伐,五廟邑昔有文藝之名,四方賢儒所會集。得伯新邑,互市之地,其居民崇耶穌教。士額丁,居民三萬丁,出煙,勤務作事。一曰七山地,匈牙利之東地,其山出金、鐵,居民大半崇正教,不拜聖像,此時服東國,其都曰黑曼城,居民二萬丁。冕城居民三萬丁,與土耳其國貿易豐盛,文學院之儒千二百。一曰可剌地,土民勇戰,因未向化,心野意巧,以農為生。產五穀、煙等貨。匈牙利之南界各農,應募為兵,鎮守疆境,遇土耳其軍侵犯,則其鄉兵衝鋒突陣。塔馬地城沿亞得亞海瘠地,其居民因地磽不能耕,捕魚為賊,山生藥材、野蜜,其都會撒剌小邑。加他羅城四面險固。 《地球圖說》:阿士氐拉國,又名奧地利國,或曰東國,東南界峨羅斯、土耳基二國,西界瑞西國並亞利曼諸小國,北界波路西亞國。百姓約三千五百萬,都城名未伊那,城內民三十萬,三分天主教,餘耶穌教、猶太教,各國徙居,言語雜出,或與亞利曼、意大裡口音相似。內有一大江名拖地俾。屬國頗多。土產金、銀、銅、紅銅、水銀、鹽、五穀等物。 《地理備考》曰:奧斯的裡國,在歐羅巴州之中,其國土在北極出地四十二度起至五十一度止,經線自東六度起至二十四度,東至厄羅斯國,西連蘇益薩國,南接土耳基、意大裡二國暨地中海,北界布魯西、波羅尼三國,長約三千一百里,寬約一千八百里,地面積方約三十四萬零二百四十裡,煙戶三京二兆口。峻嶺疊起,冰雪凝積,河至長者十八,湖至大者十一,中、東二方田土膏腴,餘地高燥,物產微鮮,氣溫和宜人。物產各種金石稱富庶,男女皆得嗣位,以長幼為序。奉羅馬天主公教者過半,其額力西國暨加爾威諾、路得羅等各修教,奉者無幾,至若入德亞古教,奉者尤寥寥。技藝精巧,匠肆林立,貿易豐盈。耶穌三十三載,漢光武建元九年,為羅馬國征服,厥後越四百餘載,有北狄侵擾,唐德宗貞元七年,為佛蘭西所克,改號曰奧斯的裡亞,元世祖至元三年,亞裡曼國君既獲其地,以封其世子,其土地積方不及三萬里。又越數十載,歷代嗣君漸廣邦基,與鄰邦陸續結婚,附近各地,盡為所有。嘉慶九年,其國君進稱可汗,嗣後雖曾被佛蘭西那波良佔據過半,嘉慶十九年,兩國講和後,侵地皆歸還,仍為歐羅巴洲富強名邦。本國所屬各地,雖有亞裡曼、波羅尼、意大裡、翁給裡四者之名,然統分十五部,大小不等。 第一奧斯的裡部。分而為二:一名下奧斯的裡,一名上奧斯的裡,其下者長四百一十裡,寬三百五十裡,地面積方一萬里,煙戶一百萬餘口。維亞納城乃國都也,建于達奴比約河岸,屋宇富麗,學塾、醫院甚壯,百貨駢集,人煙輻輳。其上者長五百五十裡,寬一百八十裡,地面積方九百三十裡,煙戶約七十七萬四千餘口。首郡名靈斯。 第二義士的裡亞部。長五百里,寬四百五十裡,地面積方一萬一千里,煙戶約七十七萬餘口。 第三的羅爾部。長六百里,寬四百五十裡,地面積方一萬四千四百里,煙戶約七十四萬餘口。 第四布威彌亞部。長一千一百里,寬七百里,地面積方四萬九千里,煙戶約三百二十八萬餘口。此地昔為一國,迨後歸服,方改為部。 第五摩拉維亞部。分為二:一名摩拉維,一名夕勒西。其摩拉維長者五百五十裡,寬三百六十裡,地面積方一萬六千四百里,煙戶約一百七十五萬餘口。其夕勒西地面積方約有二千四百里,煙戶約三十五萬餘口。 第六壹黎裡亞部。分為二:一名來巴士,一名的裡耶德。其來巴士長一千一百里,寬九百里,地面積方一萬八百三十裡,煙戶約六十四萬餘口。其的裡亞德地面積方約有六百四十裡,煙戶約五十萬餘口,以上六部,皆與亞裡曼國結盟,故名其地曰亞裡曼。應出兵丁九萬四千八百名。 第七加里細部。長一千三百五十裡,寬五百里,地面積方四萬二千里,煙戶約三百二十三萬餘口。此地昔為一國,迨後歸服,方改為部。 第八布哥維納部。長四百五十裡,寬二百八十裡,地面積方六千六百里,煙戶約五十四萬餘口。以上二部皆名曰波羅尼地,其加里細,昔為波羅尼國之地中國,乾隆三十七年歸於本國管屬,故仍名其地曰波羅尼。其布哥維納昔為土耳基國之地,後歸本國管屬,改為部。 第九倫巴多威尼西奴部。長五百里,寬四百里,地面積方二萬三千六百八十裡,分為二:一名米郎,煙戶約二百二十萬餘口。一名威內薩,煙戶約九十二萬餘口。此部昔本意大裡國之地,嘉慶十年,佛蘭西國君那波良者立為一國,後歸本國管屬,改之為部,故仍名其地曰意大裡亞。 第十翁給裡亞部。長二千里,寬一千二百五十裡,地面積方十七萬一千一百二十裡,煙戶約七百五十五萬餘口。此地在昔自為一國,後歸本國管屬,改之為部。 第十一斯加拉窩尼部。長六百二十裡,寬二百二十裡,地面積方八千八百里,煙戶約二十八萬八千餘口。此地昔為一國,迨後歸服,方改為部。 第十二哥羅瓦西亞部。長六百里,寬四百里,地面積方一萬零一百里,煙戶約五十六萬餘口。此地昔自為一國,後歸本國管屬,改為部。 第十三達爾馬西亞部。長八百七十裡,寬一百五十裡,地面積方八千三百里,煙戶約三十萬餘口。此地昔自為一國,後歸本國管屬,改為部。 第十四達郎西裡瓦尼部。長七百里,寬六百里,地面積方三萬零八百七十裡,煙戶約一百八十萬餘口。此地昔自為一國,迨後歸服,方改為部。 第十五邊疆之地。共四處,合為一部:一名斯加拉窩尼,地面積方約有四千里,煙戶約二十三萬餘口。一名哥羅瓦西,地面積方約有八千一百里,煙戶約四十萬餘口。以上六部,總名曰翁給裡,康熙十一年歸於本國,均改為部。 此國通商沖繁之地,或在海邊,或內地大埠。《外國史略》曰:奧地利國,亦名東國,中華稱為雙鷹,因其船旗名之也。本微國,宋真宗年間,日耳曼在東界別立君長,以防範各國,且稱之曰東境界,由此,東國之名起焉。迨元至元以後,與鄰國或結盟,或交戰,日增其地,於明景泰七年,東國之君並日耳曼國之地入版圖,于明世宗嘉靖元年,與是班亞、荷蘭等國交戰不絕。是時,東國廣袤方圓五千四百里,維時回回土耳其國群興,恨東國崇天主教,再圍其城,佛國又忌之,亦助土耳其軍侵之,本國屢戰屢敗,幾失全地,獨存意大裡地而已。乾隆四年,所掌版輿尚廣袤九千零四十三方裡,居民二千九百萬。其君卒,女尚幼,歐羅巴列國結盟,共侵其地,於是其女婿嗣東國之位於乾隆二十年。其國後與他國結盟,欲滅破路斯國,七年力戰而後退。其後嗣君明哲,屏斥奸邪,值佛國大變,其妹為佛國之後,被百姓所害,是以肇釁,四戰四敗,乃結平焉,于嘉慶十三年,東國君之女配佛國君波那裡稔王為妃,兩國和好。嘉慶四年,東國與峨破等國盟,共為唇齒,戰勝佛國,盡複侵地,惜其民固執天主新教不改也。 東國地廣袤方圓萬一千一百八十八方裡,居民三千七百三十一萬八千,其他部在日耳曼國內者,在國東方,通計東國公地方圓七百五十六裡,居民百八十五萬。在多惱河兩邊廣穀,四面有山,最高者六百五十二丈,中者六百餘丈,下者四百餘丈,遍山林木。其地面共二百萬八千七十畝,其中六十萬畝為荒地,常有水患,百二十八萬為良田,七十八萬為葡萄圃,六十五萬為草場,八十六萬為林藪,牧牲牛羊皆備。國都曰威音城,多惱河在焉,居民約四十萬,城郭三十八座。河上有塔,高十四丈二尺,民好賓客。 二曰士大境。方圓數缺,邑二十,村九十六,男四十五萬,女四十七萬,昔居民崇耶穌正教,後迫君令,改崇天主新教。其地高於海面千五百八十一丈,其氣冷,山雖多不高,計地三萬五千九百頃,其中田七千頃,草場五千九百頃,園圃四千五百六十九頃,林千七百七十三頃,葡萄園五百四十八頃。山內有礦,產五金、石、鹽、石灰,其所造最繁者為五金各器。其鐵路甚廣。其居民因執天主教,立教師千名,僧四百五十名,修道之女二十八名。 三曰來巳邑。廣袤方圓三百七十裡,居民四十八萬七千七百口。亦多山,出銅、鐵,其城中居民萬三千口,通商之處也。 四曰地鹿邑。系意大裡北邊高山之地,廣袤方圓五百一十七裡,居民八十四萬四百口,城二十二座,多冰嶺,道路難行,溪流甚急,常漲溢為害,其水源能已痼病。氣候冷,民多重瘤,年多耄耋。山產五金,民多畜牛,果木香櫞最多,亦產麻,每年萬有餘石。民多出外國生理,多巧術,能畫像、雕刻,童孩入學者十萬八千五百六十六名。產蠶絲,每年約十八萬斤。其百姓屬東國統轄。佛蘭西于嘉慶年間侵其地,老幼男女各持械拒之,各國皆景仰焉。其會城曰印布。 五曰以利林。在亞得利亞海邊,廣袤方圓百四十四裡,居民四十八萬,多航海貿易。其會城曰地益,海隅最廣港口也,因免稅餉,商船雲集,居民七萬,由印度國所來書信,俱由此交遞各地。 六曰破閔國。即東國北方,廣袤方圓九百二十五裡,居民四百二十二萬五千,言語與破蘭音不甚異。此地古時列侯所管,唐朝年間,其居民奉天主教,與日耳曼國合為一,後多改變。明永樂年間,其王招納賢能,知羅馬天主新教為異端,故返耶穌本教,於是天主教人以火焚老教之師,居民持械與戰,于明武宗正德年間,地歸東國,而後息兵焉。明泰昌時,複爭教肇釁,與鄰國交戰三十年,東國戰勝,所失民人共七十八萬口,但所存者,益嚴禁天主新教。其地北極出自四十八度三十三分,及五十一度二分,形勢如釜,四高中低。田三萬八千九百十六頃,葡萄四十四頃,園九千四百八十七頃,牧場六千百十六頃,瀦澤三百三十四頃。氣候甚冷,最大河益百末道等江也。其山出銀、錫、鉛、鐵、硫磺、石灰,五穀足用。馬十四萬二千,牛九十七萬四千,羊百三十四萬九千。邑二百八十七座,各地分十六部,有天主教師、修道男女及大教師等,居民有藝術。歲造玻璃不下五十萬員,價與水晶等。所織之呢亦日多。樂勤勞,習詩書。會城曰巴拉,居民十一萬,其中六千為猶太人。屋宇甚多,居人稠密,有美殿,各藝士會焉。書院廣大,亦有肄業者。 七曰默林。廣袤方圓四百九十八裡,居民二百一十九萬三千口,崇正教者七十萬,猶太人二萬八千口。山高四百四十丈,居民多養牲畜,並多餓者。其風俗與破閔國不甚殊異。 在日耳曼國外之地,第一曰達馬田部。本屬意大裡,在亞得利亞海隅右邊,廣袤方圓二百五十一裡,居民三十九萬八千口,近海多港口,又多洲,所居者漁人,山內多盜賊,村三十三座。鄉人好飲酒,水土瘴癘,河甚多,入夏即涸。居民精壯,外多和善,心極狠毒。第三曰破蘭。昔屬地加利西,方圓千六百三十三裡,居民四百八十六萬六千,地皆平坦,眾水所瀦,中有豐田,多牛,多蜜,多林木,有熊、狼、兔。出石、鹽、金砂、白礬,其居民大半為農,少聰明,鮮製造,崇天主教。五爵最多,每迫其民作亂。會城曰林伯口。第四曰雲音部。廣袤四千一百八十六裡,居民千二百一十九萬二千口。屬此地者七山,廣袤一千零百里,居民二百一十萬二千口,與土耳其國交界之地七百里,居民百二十二萬口。 雲音之地,在土耳其北之國,梁朝年間匈奴苗裔所別立者也,數侵各國,後周太祖廣順年間敗日耳曼之軍,其國日興,招賢士,布術藝。宋理宗紹定十六年間,蒙古人來侵,遍國遭殺,其王愛民如子,故兵退後,居民仍相聚自守。明景帝景泰年間,土耳其族強服希臘國,而雲音王效死力戰,亡者不勝數。明正德八年,其國王陣亡,雲音國大半歸土耳其國,嗣後民服老教,歸上帝救主耶穌。康熙三十七年,其國歸東國,強土耳其族來還侵地。乾隆四十年間,東國之君多募其兵以攻佛國。道光十四年,瘟疫廣流,斃者二十萬餘口,其民以此災罪其管長,因作亂。然其地盛五穀,產良馬,計牛四百萬隻,羊約九百萬隻。亦養蠶,每年出絲二百石。產葡萄,約有三百種。其山產五金,北地有川,其鐵若在水多月能變為銅。其民言語各異,務農,鮮製造。其天主新教師有財帛,自尊大。其五爵弄大權,待農夫如奴,不納餉,有政務則招兩公會聚議其事,東國之君,拱手聽之,每年納銀五百萬兩。兵六萬二千,又衛土耳其交界之民壯六萬二千丁。其國都曰阿賓。曰必布,其地之大河,由土耳其國入海隅者,曰多惱江,其所屬雲音之地,一曰哥亞田。在亞得利亞海隅,與土耳其國交界,入雲音版輿者,廣袤方圓百七十二裡,居民五十七萬五千口,城七座,所屬交界之民四十四萬八千名,廣袤方圓二百八十八裡,城六座,其民甚愚,而兵甚伶俐,物產最多,未善造制,其山多高峰。 二曰士拉窩尼。在雲音可亞田、土耳其中間,廣袤方圓三百十裡,居民六十萬丁,有兩河,時漲壞民地。多橡木,多瓜、煙、葡萄、胡絲、蜜、糖,其民愚多力,鮮製造,崇天主教,土音與破蘭不異。其會城曰益悉,居民八千。又七山地方在雲音東,山嶺圍之,故各國難侵,其地多出五穀、葡萄、木料、煙、馬、牛及各項鳥雀,其山出五金,地甚高,各川所發源也。城百二十一座,村六十,鄉二千五百八十六,百姓最勤勞,善積財,通貿易,由日耳曼運入者,每年價銀八十萬兩,運出者五十萬兩。民崇耶穌本教,各鄉紳依律例以籌議,東國君不得擅行。國餉每年約四十萬兩。其交界凡步兵四營,騎馬一營,以時防範。其會城曰黑曼士達,造新布等,邑國地共方圓萬二千一百八十八裡,其居民三千七百三十一萬八千口,軍士四十六萬九千,其日耳曼族千一百七十八萬口。其山方圓八千七百里,最高之峰千二百丈,平坦之地方圓三千四百里,江河或入黑海,或亞得利亞海,或巴得之海,最大者多惱河,周回萬有二百里,若中國長江。居民種類不一,有由亞細亞、中國之新疆來者,其屬日耳曼者,厚重好施濟,然縱欲疏慢。其屬破蘭者最愚,好飲酒作樂。屬雲音者敢死,有才能。庶民分四品:教師、五爵、良民、農夫,其教師俱服其官憲,教主則有大權勢。其爵分三分,有世田,富財、驕傲。其良民亦分三品,或由君,或由大臣,或由地主管之,隨所居之城邑而服役。農夫甚貧,服地主若奴焉,在交界之民,力防土耳其之侵。居民九分之一崇耶穌老教,餘各奉天主新教。農困于徭役,雖田盛地豐,穀不足食,多由他國運入,外國所買牲畜馬只,每年約三百五十萬,出蠶絲約四十一萬石,其羊毛賣與外國者,每年十萬有餘石。 雲音多葡萄,其林密而深,多木料,若分田按價,則共計銀六十三萬八千圓,谷田銀三十萬一千一百萬圓,葡萄圃十一萬四千四百萬圓,林十萬三千圓,草場五萬九千六百萬圓,牧場三萬三千六百萬圓,園地二萬六千三百萬圓。其產物之價六萬五千萬圓,養馬二百三十一萬二千隻,騾三萬二千隻,驢五萬九千隻,牛百一十六萬隻,羊牛二百八十萬隻,山羊二百十六萬隻,豕六百三十萬隻。昔居民無製造,今漸學習,每年所織之呢、羽,運入者價銀四萬七千四百圓,運出者千九百六千四萬圓,所運出之絲緞約八十五萬六千圓,運入之麻布七十三萬九千圓,運出之貨三百九十八萬四千圓。玻璃、磁器亦不少,製造之匠二百五十萬丁。道光十八年,所運出貨價八千九百九十四萬五千圓,運入八千四百九十六萬圓。船不遠駛,共三千三百隻,水手一萬七千丁,火輪船十五隻,其大船遠航者,五百一十三隻,東國之通商,在要要口曰多惱河面掘地開渠,以廣河道,遍國流通,如平地焉。 論教化則東國只崇天主新教,不知有本教也,在書院之儒,務大學者四萬八千,在庠序者二萬五千餘名,民之在學堂者百六十一萬名,在小學五十九萬名。都中淫風最盛。國多礦山,出五金、石、鹽、石灰,計價銀二千萬圓,此時亦減。國有大臣六員,別有兵、刑、錢谷、工程、教化、大臣十員,其君親民如子,時時遊民間,以知其害惡。各國惟土君操權,雲音等國則有五爵鄉紳之公會,權過其君,每年公帑所收東國之銀八千七百萬圓,入不敷出,是以國家多出銀票,然往往虧空,欠項四萬萬圓。其兵弁共計二十七萬,水師中品船八隻,下品船二隻,二桅船三隻,小船四十九隻,共載炮五百一十門。 《瀛環志略》曰:日耳曼全國時,以奧地利為共主,諸部如畿內之侯,當查理第五王之興也,擄佛王、服羅馬、兼荷蘭,聲靈赫濯,幾於霸矣,惜二教肇兵,貽謀不善,厥後,日耳曼列侯自王其國,無複臣主之分,奧雖疆土日辟而聲威遠遜,然西土論國勢者,猶以峨、英、佛、奧為次第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