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魏源 > 海國圖志 | 上頁 下頁
厄日度國


  (即伊楫國)

  《地理備考》曰:厄日度國(一作厄日多),在亞非裡加州東北,北極出地二十三度二十三分起,至三十一度三十七分止;經線自東二十二度十分起,至三十三度二十二分止。東枕紅海暨蘇挨斯徑,西連的黎布裡國,暨裡比亞沙漠,南接盧比亞國,北界地中海。長寬皆約一千七百五十裡,地面積方二十四萬里。煙戶四兆餘口。通國分為上中下三處。其上中之東西二方,岡陵綿亙,地勢如穀。其下者平原廣闊,溪渠間隔。河之長者一曰尼羅,南北通流。湖之大者曰門薩拉,曰美利,曰布爾羅,曰馬略的。河濱膏膴,餘地砂磧。而隴畝之肥磽,視河水之消長。每歲夏至水長,秋後水消。若長不過甚,則年必豐稔,否則歲必荒歉。土產谷果、麻靛、綿花、紋石等物。禽獸蕃衍,駝馬尤良。地氣熇烈,陰雨甚罕。四季之內,非春即夏。沙漠薰蒸,瘟疫傳染。不設君位,歸屬於土耳基亞國,派有總管。奉回教,其餘各教,有奉之者亦不禁。貿易輻輳,國本古時巨邦。周威烈王時,曰爾西亞國奪之。越二百載,複為亞勒山德黎君,率師攻克,身後諸將分據。及羅馬國王兼併其地,歸為一統。羅馬衰弱,又為天方回國所奪。宋理宗淳祐中,天方國駐防軍士叛亂,自推一首領為王,屢次交兵,終為土耳基亞國所克。嘉慶三年,佛蘭西國軍攻克之。越三載,仍歸其地於土耳基。自後歲派總管一員統轄。其地分國二十五部,曰加義羅,建於砂磧中。曰吉裡烏波,曰北爾卑義,曰師卑,曰米加馬爾,曰忙蘇辣,曰達迷耶大,曰給比爾,曰當達,曰美黎,曰美路,曰內日勒,曰福阿,曰達馬路,曰亞勒山德黎,曰德基塞,曰亞德非,曰白尼隋佛,曰發雍,曰迷尼亞,曰蒙發祿,曰西於德,曰齊爾白,曰給內,曰挨斯內。其通商沖繁之地七,此外尚有兼攝之地數處。大者曰西烏阿,曰科日拉,皆在西方。曰哥塞義爾,曰蘇挨斯,皆在東方。

  《外國史略》曰:亞非利加東北方,土爾基人所據之麥西國,亦名埃及多。南及黑面人地,北及地中海,東北為蘇益微地,與亞拉回國相連。東及紅海,西及曠野。廣袤方圓七千五百里。有尼羅河,兩邊窄穀。居民三百萬,居住邑鄉約二千五百。尼羅河通流焉,河在北方,分兩支,流入地中海。河邊地每年水漲時可耕,餘地多沙,產綿花、五穀、棗、南果、麻苧。水溢則田盛,不則多旱。有螞蚱、田鼠及各蟲壞稻,故豐年不免於饑。民工藝術,奉僧如神,嚴禁出外,國各自為主。于周顯王時,白西國王來攻,毀佛菩薩像。希臘王隨之,遂降全國。其後將軍攝政稱王,召納賢士,遂為人材所聚。漢成帝建始二年,羅馬將軍麥西,為立部頭目治之,與希臘通商。今耶穌門徒,于此傳教。迄唐貞觀十三年,回回族強據其地,遂自立國,侵辱耶穌門徒。明武宗正德年間,土耳其又奪其地。嘉慶二年,佛蘭西將軍那波倫者,領兵圖取此地,欲由此渡海攻印度。英軍扼尼羅河口,焚虜佛船,以拒其進。是時土爾基兵帥甚聰明,尤滅弄權之驍騎,招士通商,訓練陣法,與列國無異。又得英兵之助,故佛蘭西戰不能敗。但其君重賦病農,官祿有餘,生民塗炭。每年征餉,約銀六百七十五萬兩。軍士四萬八千,其上中下戰艦甚多,故使費大。

  居民大分別,惟土人及西臘人尚耶穌教,此二族與猶太人,率皆口訥。其亞拉回人則甚巧儈,然操權者多土耳基人。

  麥西國與亞未利加,內地多相連,商販結群而來,販黑奴至此,賣與地中海各邊界。產綿花、五穀。

  國分三分,為下中上,其都曰加以羅,居民二十萬。其街狹窄,屋宇污穢。亦通商。上尼羅河,有大塔,高六十丈,週六十九丈,用十萬人建造,經二十年乃成。四方瞻仰讚美。上麥西國,曠野有大城,海邊亦有古城。曰亞勒撒爹,昔系地中海之廣港,商船雲集,今已衰,只六千居民而已。羅悉他系美邑,希臘人居之。居民萬六千有奇,日益生聚焉。

  案:此洲至今未與廣東通市,然不獨此一國也。西圖又謂伊揖國,又謂麥西國,《元史》作馬八爾國,其餘爾河,即泥祿河也。

  伊揖國,在阿未利加洲之東北。東界阿細亞州內之都魯機,北界地中海,西界特黎波裡,南界東阿未利加各國,即利瑪竇所謂黑入多是也(《職方外紀》作厄入多,《坤輿圖說》作厄日多)。格羅都城為著名之國,聞者起敬,然其史書久湮,故人物之本源,朝代之沿革,均無稽考。雖書籍所述極其榮華富貴,亦無遺跡可征(按:《坤輿圖說》載天下七奇而厄日多國居其二。一曰尖形高臺,乃多祿茂王所建,基方一裡,週四裡,高二百五十級。每級寬二丈八尺五寸,高二尺五寸,皆細白石為之。共高六十二丈五尺,頂上寬容五十人。造工者每日三十六萬人。二曰法羅海島高臺,亦多祿茂王所建。依山為基,細白石築成,頂上安火炬,夜照百里外海舶,俾識港路。此皆所謂榮華富貴之事也。然此雲無跡可征,豈今皆湮沒耶)。惟聞上古西梭特力士,實為著名之王,曾征服阿細亞洲各國,攻至中阿未裡加洲之地。今底彌士部落,尚有石像遺跡。旋又攻服由士西利阿、阿西裡阿、巴社達達裡等處,名聞諸國。至三彌尼達士王,往攻阿未裡加之北隅敗績,並本國為巴社襲奪,賴國人不服巴社,遂有阿力山達起兵恢復。同時才傑並出,有比多裡彌士等,興工作,教技能,遂一變伊揖為聲名文物之國。以額力西之技藝,先原得自伊揖也。在耶穌未紀年以前,曾為隔海之意大裡所據。一時雖不幸,而機巧技藝亦得意大裡國之傳授。至耶穌紀年七百(唐嗣聖十七年),為回教阿丹所攻服。阿丹仇視別教,遂將比多裡彌士等之書,盡毀於火。伊揖之人,日漸荒陋。及破走巴社,恢復本國,始複學習舊藝,然終不及額力西。後又為都魯機所奪,設巴劄理政事。其伊揖之麻米錄種類,本皆奴僕後裔,恃其蕃庶,反僕為主,自立頭目,稱藩于都魯機。至千五百十六年(明正德十一年),遂欲自王東方,攻擊都魯機邊境,都魯機雖興師誅討,然蠻種善騎射,好背叛,不屬巴劄統轄者居半。

  千七百九十八年(嘉慶三年),佛蘭西兵侵伊揖,被英吉利襲其後,敗績而退。於是伊揖巴劄乘間,驅麻米錄種人出境,遂亦叛都魯機,自立。盡複昔時藝業、法律,並鼓勵國人習歐羅巴之技能,國勢複振。當阿丹被阿都哇哈攻擊時,伊揖統兵往助,代奪回墨加、默德那二部落,乘勝遂攻都魯機,得俄羅斯和解,令都魯機割出幹底阿、西利阿兩部落,歸於伊揖,兵始寢息。阿丹人居斯者,自設官分理,然亦必由伊揖巴劄定奪,納錢糧,調丁壯,均由司官經手。國賦有三,一田地,一丁口,一稅餉。歲征地土錢糧銀二百四十萬員,丁口銀三十二萬員,歲餉銀五十九萬員,共三百三十一萬員。除歷年起解觀士頓丁羅布爾銀八萬員,餘銀存留伊揖,以備支發。凡克力士頓教、由教之人,男丁十六歲者,按名納時,令十三枚至五十枚不等。貨物止稅八口,歲征銀千七百六十萬員。除國中支給,尚餘銀百萬員。軍伍昔強,未嫻紀律,近得歐羅巴訓練之法,隊伍雄甲東方。千八百三十四年(道光十四年),計兵七萬四千。近複設武備館,延歐羅巴教師以訓年少。餘丁萬有四千,月支經費銀六千員。並設鑄炮局,器械局,火藥局。有大兵船九,中兵船七,小兵船三十。幅員十三萬方裡,戶口二百六十萬有奇。原居土著曰果斯,十六萬口。餘俱阿丹、都魯機之由教,阿未利加之額力教,歐羅巴洲之克力士頓教等人,先後流寓。土番奉克力士頓教,面貌豐滿,顏色黃黑,目圓而明,鼻高而直,唇粗發黑,好貿易。外似淳和,內實貪猾。一見如故,以諂為欺。國中阿丹人多業農,都魯機人多營士宦,額力西人與由教人多事貿易。尚有歐羅巴、阿未利加之人,各習一教,雜處一方,判如胡越。自巴劄力興文教,設印書館,才藝日出。惟衣食儉樸,富者戴小帽,內服棉,夏小衫,外服呢袍。女則頭罩紗帕,衣以絲發。所食無非蔬菜羊肉。貧者周身裹布,啖面嗜酒,並吸食自造之鴉片。國中多河道,最長者奈爾河(即《坤輿圖》之泥祿河,長八千八百里,分七道入海者也),源自阿未利加洲內,至羅阿伊揖出海,未詳裡數。土產稻、谷、麥、棉花、洋靛、牛、驢、駱駝。由阿未利加買回貨物,金及象牙最多。領大部落三,小部落百四十有一。

  羅阿伊揖,猶華言下伊揖也。東界海,東北界阿西阿洲土魯機,南界先特臘爾伊揖,西界西阿未利加曠野之地,西北界特黎波裡,北界海。領小部落四十有八。

  先特臘爾伊揖,猶華言中伊揖也。東界海,南界阿巴伊揖,西界阿未利加曠野之地,北界羅阿伊揖。領小部落三十。

  阿巴伊揖,猶華言上伊揖也。東界海,南界東阿未利加,西界阿未利加曠野,北界先特臘爾伊揖。領小部落六十有三。

  國中有湖四,麻裡阿底市湖、摩羅士湖、緬沙力湖、麥吉機倫湖。河道除奈爾河之外,尚有運載河五,阿力山特厘阿河、阿沙臘河、彌利河、阿時多安河、摩伊市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