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魏源 > 海國圖志 | 上頁 下頁 |
北印度各國(2) |
|
俾路芝(密羅既,北羅吉,忽魯謨斯,思布)在阿富汗之南,亦回部也。東接西印度,西接波斯,南臨印度海,東西約一千七八百里,南北約六七百里。岡{白大}重疊,沙磧廣莫,田土甚瘠,僅敷耕食,時序和平,物產與阿富汗略同。國無王,分六部:曰薩拉彎,曰加支幹達瓦,曰倭拉彎,曰盧斯,曰美加蘭,曰古義斯丹。六部各有酋長,國小而強,習于攻戰,與英吉利所屬之印度西部,時時構兵,互有勝負。 按:俾路芝立國,不知所自始。明初鄭和等使西洋,乃有忽魯謨斯國名,今四裔考》之思布,皆指俾路芝也。 《地理備考》曰:北羅吉國,一作比路治國,亞細亞州之中,印度之西。北極出地二十五度起,至三十度止;經線自東五十八度起,至六十七度止。東至塞哥、新的亞二國,西連白爾西亞國,南接屙曼海灣,北界阿付幹國。長約一千餘裡,寬約六百二十裡,地面積方約十萬餘裡,煙戶三兆餘口。本國地勢,岡陵重疊,沙漠廣闊。湖河甚小,逢夏略涸。田土頗瘠,樹林稀疏。五穀百果,僅敷所需。各種鳥獸,罔不充刃。土產金、銀、銅、鐵、錫、鉛、礬靛、窩宅、硫磺、硇砂、花石、茜草、綿花等物。地氣溫和,四季相適。至於朝綱,諸酋統轄,各分部落。所奉之教,乃回教也。技藝庸拙,貿易清淡,通國分為六部:曰薩拉灣,曰加支幹達瓦,曰倭拉灣,曰盧斯,曰美加蘭,曰古義斯丹。 《地球圖說》:皮路直坦國,一作比路斯,其酋亦號士丹,猶痕都之號斯坦也。東界天竺國,南界亞拉北亞海,西界白耳西亞國,北界亞加業坦國。其百姓約有二百萬之數,都城名基拉,城內民二萬。半述釋教,半述回回教。其風俗亦有不善,遇財即劫。多居穹帳,少瓦屋,人尚規矩,又有不居於帳篷者,即不良之徒也。嘉慶年間,本與亞加業坦國為一國,後各自分析立主。國內有極大之曠野,有極峻之高山,故少膏腴,惟牧羊馬。 《地球圖說》:亞加業坦國,東界天竺國,南界皮路直坦國,西界白耳西亞國,北界大布加利亞國。其百姓約有五百七十萬之數,皆半述釋教,半述回回教,以牧羊馬為生。南有曠野,東南北複有高山,惟中央平坦。人民之狀,與皮路直坦國相似。風俗亦無異,惜其民心不睦,時相矛盾。國王失柄,不從其令。心惟愚拙,何異天竺之民也。 《地理備考》曰:布丹國,一名廊爾喀國,在亞細亞州印度西藏二國之間。其國土自北極出地二十六度二十分起,至二十九度止;經線自東八十六度十分起,至九十二度五十五分止。東至亞桑國,西連阿付幹國,南接榜加剌地方,北界西藏國。長約一千六百里,寬約七百里。山陵疊起,人煙稠密。田土肥饒,湖河潤澤,五穀百果,鳥獸草木,靡弗蕃衍。綿花、大黃、黑金、紋石,寶為豐盛。地氣溫和。所奉之教,乃黃衣釋教。人民黽勉,貿易興隆,通國分為二大部:一曰德白拉乍,乃國都也,一曰比斯尼。 《俄羅斯與印度構兵記》曰:印度海與後藏,緬到曰鄰廓爾喀介其中,其孟阿臘,東印度也;孟邁,南印度也;其溫都斯坦,中印度也(溫都,一作興都,一作痕都,即印度之轉音);克阿彌爾,古罽賓,愛烏罕,古大月氏,北印度也。印度河兩岸,巴社各回國,西印度也。皆在蔥嶺西,南接中國西域。近日英吉利自稱管理五印度,蓋惟北西印度,未全為所據。其東南中三印度,則幾盡並之矣。然康熙雍正間,英夷僅據孟阿臘、孟邁二埠,未窺印度全境。而俄羅斯方與普魯社構兵,亦未南牧。蔥嶺西、地中海東,皆統于天方之回教。乾隆中,西域甫平,溫都斯坦尚與巴達克山構兵,旋為愛烏罕所並。嘉慶以來,俄羅斯由黃海攻服黑海各部,又沿裡海南侵;英夷亦並溫都斯坦,溯恒河北上。於是蔥嶺西除布哈爾、愛烏罕諸大國外,凡裡海遊牧回部號韃韃裡者,皆並於俄羅斯。夾恒河及南洋之城郭回國半屬英吉利(裡海,即加士比唵海,近於鹹海,亦名北高海。《明史》謂遊牧之蒙古曰韃靼,西洋人謂遊牧之回部曰韃韃,皆音近)。英吉利及俄羅斯二境中,所隔數國,則愛烏罕為大,或稱阿付顏尼,或曰甲布爾。道光十九年,愛烏罕與沙蘇野相攻,沙蘇野酋請救于英夷。英吉利遂起印度各部落之兵,並力攻破愛烏罕。愛烏罕之酋亦走訴於俄羅斯,俄羅斯複起駐防韃韃之兵,南攻巴社,取機窪,取木哈臘,欲恢復愛烏罕故地,以直攻印度。英吉利兵據險力拒,於是英俄二邊境,僅隔興都哥士一大山,而血戰無虛日矣(興都,即印度二字音轉。其山界北中二印度之間)。愛烏罕國及沙蘇野部落,皆在是山之南,機窪及木哈臘,皆在是山之北。而沙蘇野之部落,亦有軼出山北者,是為英鄂交惡之由與交兵之界。沙蘇野王以道光十八年,為愛烏罕所破走,投援印度。時英吉利鎮守印度之大兵帥曰□□□,副兵帥曰沙機尼,遂於十九年七月,起孟阿臘、孟邁、溫都斯坦三部之兵,使沙機尼將之,而沙蘇野酋,自以所部兵鄉導。時愛烏罕酋,自都於加模爾城。遣其次子,以兵三千五百,守牙尼士城;長子以兵數千,守加布爾城。牙尼士城本險固,於其城門前,複增重濠重牆,守禦甚固。英吉利軍先營近郊誘戰不出,乃督馬炮軍、駱駝炮軍、步炮軍,三路進攻(此三軍謂以馬負炮,以駱駝負炮,以人扛炮也)。又開天炮擊之,天炮者,仰空發炮飛墮城中,遂逼城而營,並以兵扼加布爾援軍之路。愛烏罕之酋遣其長子,領千五百騎,步兵三千,由加布爾城赴援,夾攻後路,為沙蘇野部兵擊退。次日遂會各營,專攻城門,更番迭進。城內兵亦死力鏖戰,既而天炮從空而下,城中震虩,爭潰遁,凡二晝夜拔其城,擒其次子,乘勝兩路進攻加布爾城。愛烏罕之酋,同其長子,率兵萬有三千,守格麻關,而軍士奪氣,望風解體,父子率三百騎走保麻緬,棄芻糗、火炮、輜械山積,英吉利遂據二城,遣沙蘇野王複國,酌留歐羅巴兵、溫都斯坦兵、及愛烏罕新降兵,助守其地。此英夷侵北印度之事也。愛烏罕既遁,麻緬則遣使乞師于鄂羅斯,鄂羅斯鎮守韃韃裡之兵帥,久豔東南印度之富,特隔於各回部,至是乘各部自哄,謀由巴社以圖印度。巴社者,回回祖國,即來粵貿易之白頭番,所謂港腳者也。小白頭為溫都斯坦,大白頭為巴社。巴社雖不屬英吉利,而與英吉利睦,故英帥律屋蘭者,以兵助巴社拒之。鄂羅斯複以收逃奴為名,襲破機窪,及木哈臘二回部。又攻取沙蘇野所屬三部之在興都哥士山北者,遂駐兵荷薩士河,與英吉利中印度接界,並使人習印度法律言語,又購木哈臘人鄉導,無一日忘印度。而英吉利亦嚴兵愛烏罕為備。議還舊酋於故地,以息外構而增藩蔽。議未定,而廣東事起,是時,欽差大臣赴廣東禁鴉煙,罷互市,聲其罪惡,佈告諸國。其佛蘭西、彌利堅,仇英夷者鹹稱快。廓爾喀亦白駐藏大臣,願率所部收東印度(姚瑩《康紀行》:廓爾喀為我全藏藩簇,而與英吉利有隙。道光十八、九年間,英吉利初擾廣東,廓爾喀求助之餉,往攻第裡八察。大臣不知第裡八察即孟加剌也,不許。及英夷大擾江浙,廓爾喀自以兵乘虛攻之,大有破獲。英夷回救不及,乃以所得中國銀百萬贖其俘千人以和),鄂羅斯使臣亦自比革爾國都起程赴闕,約中國由緬甸西藏夾攻印度。事雖未行,而英夷則惴惴,甚或欲乘鄂國使臣未至,速行入寇。或料中國疑鄂羅斯更甚於疑他國,未必遽信其言。然南洋西洋聞罷市之信,各埠茶葉、大黃已不肯售,踴貴價倍。而英夷國中繳煙價,罷關稅,各缺銀千餘萬員,諸銀肆複不出貸,價複翔貴。借貸鄰國數百萬充兵餉,而彌利堅、佛蘭西先後在粵請助兵船,為中國效力者,屢見於粵中督撫及將軍章奏,事則可征也;時則可乘也。前廓爾喀記中以夷攻夷之議,尚或迂之而不察,故複述是篇,而以澳門探報附其後。 臣源曰:由近事溯之,乾隆則准酋阿睦爾薩納之來投請兵也,盈廷喙拒,獨高宗排群議用之,遂一戎衣而定伊犁矣。土爾扈特之棄鄂羅斯來附也,盈廷喙拒,獨高宗排群議受之,並移檄鄂羅斯,剖明曲直,卒盡臣瓦剌四大部矣。由遠事溯之,康熙則俄羅斯所部東逼黑龍江,聖祖附書荷蘭,轉達鄂汗,海道往還,半載得報,遂擴索倫地數千里矣。準噶爾請授兵六萬于鄂羅斯,聖祖移書宣示利害,絕其糾約,噶爾丹敗無可投,卒潰竄死矣。聖祖籌運於廊廟之間,而指麾嗾使於數萬里之外,豈不在識夷情,洞敵勢哉。西藏一陷於準噶爾,再陷於廓爾喀,彼時氛惡焰熾,孰不畏道遠勞師,而兩朝深維利害,不惜深入撻伐,恢域犁庭,是以北攝准夷,西震印度。弈世而後,尚有願效馳驅之廓夷,夾攻印度之鄂部,請助海艘之島國,待我驅策,同我敵愾,故曰天下有道,守在四夷,此擊則彼應,威立則令行,事會之來,間不容髮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