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魏源 > 海國圖志 | 上頁 下頁
東印度各國


  《海錄》烏土國,在暹羅、蓬牙西北,疆域較暹羅更大。由蓬牙陸路行四五日,水路順風,約二日到佗歪,為烏土屬邑,廣州人有客於此者。又北行百餘裡,到媚麗居;又西北行二百餘裡,到營工;又西行二百餘裡,到備姑,俱烏土屬邑。王都在盎畫,由備姑入內河(內河即恒河,會大金沙江海口),水行約四十日,方至國都,有城郭宮室。備姑鄉中有孔明城,周圍皆女牆,參伍錯綜,莫知其數。相傳為武侯南征時所築,入者往往迷路,不知所出雲。北境與雲南、緬甸接壤,雲南人多在此貿易。衣服飲食,大約與暹羅同。而樸實仁厚,獨有太古風。民居多板屋,夜不閉戶,無盜賊爭鬥。國法極寬,有過犯者,罰之而已。重則圈禁,旬日而釋。無殺戮撲楚之刑,實南洋中樂國也。男女俱椎髻,婚姻略同中國。死葬于山,不封不樹。土產玉、寶石、銀、燕窩、魚翅、犀角、泥油、紫景、兒茶。寶石藍者為貴,以其難得也。泥油出土中,可以燃燈。紫景亦土中所出,可代印色。自安南至此,乃南洋諸國,沿海俱有鱷魚。形如壁虎,嗜食人。土番有被鱷吞者,延番僧咒之,垂釣於海,食人者即吞鉤而出,其餘則不可得也。由備姑西北行,沿海數千里,重山複嶺,並無居人,奇禽怪獸,出沒號叫。崇岩峭壁間,多古木奇花,所未經睹,舟行約半月方盡,亦海外奇觀也。徹第岡,在烏土國大山之北。數十年來,英吉利新辟之地,未有商賈。其風俗土產未詳(案:此皆印度之東境,即古柯枝國也)。

  又曰:明呀喇(即孟加臘),英吉利所轄地。周圍數千里,西南諸番一大都會也,在徹第岡海西岸。由徹弟岡渡海,順東南風,約二日夜可到。陸路則初沿海北行,至海角,轉西又南行,然後可至,為日較遲,故來往都由海道。其港口名葛支裡港,外沿海千餘裡。海水渾濁淺深叵測,外國船至此,不能遽進,必先鳴炮,使土番聞之,請于英吉利,命熟水道者,操小舟到船,為之指示,然後可。土番亦必預度其深淺,以泡志之。泡者截大木數尺,制為欖形,空其中,系之以繩,墜之以鐵,隨水道曲折,浮之水面,以為之志,土番謂之泡。每一望遠及轉折處,則置一泡。然外人終不能測,是殆天險也。港口有炮臺,進入內港,行二日許,到交牙炮臺。又三四日,到古裡噶達。英吉利官軍鎮明呀喇者治此。有小城,城內唯住官軍,商民環處城外。英吉利官吏,及富商家屬俱住漲浪居。漲浪居者,城外地名也。樓閣連雲,園亭綺布,甲于一國。英吉利居此者萬餘人,又有敘跛兵五六萬,即明呀裡土番也。酋長有三,其大者曰即攸士第,其次曰尼裡,又次曰集景,皆命于其王,數年則代。國有大政、大訟、大獄,必三人會議,小事則聽屬吏處分。其統屬文武,總理糧餉一人,謂之辣,亦數年而代。其出入儀仗,較三酋長特甚。前有騎士六人,後有四人,左右各一人。俱穿大紅衣,左右二人,裝束俱同辣。唯辣所穿衣,當胸繡八卦交為異耳。凡鞫訟,上下俱青衣,唯三酋長兩肩有白絨緣頭,戴白帽。酋長上坐,客長十人旁坐。客長客商之長也。每會鞫必延客長十人旁坐,欲與眾共之也。其獄必僉曰是,然後定讞。有一不合,則複鞫,雖再三不以為煩。然怙奢尚利,賄賂公行,徒事文飾,無財不可以為說也。

  其土番有數種,一明呀裡,一夏裡,一巴藍美。明呀裡種較多,而巴藍美種特富厚。明呀裡食牛不食豕,夏裡食豕不食牛,巴藍美則俱不食。富者衣食居處,頗似英吉利,以華麗相尚。貧者家居俱裸體,以小幅布圍其腰臍,以掩下體。男女皆然,謂之水幔。無來由番亦多如此,有吉慶,則穿長衣窄袖,其長曳地,用白布二丈纏其頭,以油遍塗其身。所居屋,盡塗以牛糞。交易以文螺殼為貨貝。娶妻皆童養,夫死鬄發而居。各種不相為婚,男子胸蓋數小印,額刺紋,女皆穿鼻帶環。巴藍美死則葬於土,餘俱棄諸水,明呀里間有以火化者。更有伉儷敦篤,夫死躍入火中,以殉者。自此以西,地氣漸寒,中國人居此者,可穿夾衣,非若東南洋諸國,四時俱單衣也。土產鴉片、煙硝、牛黃、白糖、棉花、海參、玳瑁、訶子、檀香。鴉片有二種,一為公班,皮色黑,最上;一名巴第古喇,皮色赤,稍次之;皆中華人所謂烏土也。出於明呀喇屬邑,地名巴旦拿。其出曼達喇薩者,亦有二種:一名金花紅,為上;一名油紅,次之。出馬喇他及盎幾裡者,為紅皮;出孟買及即杜者,則為白皮。近時入中華最多,其木似嬰粟,葉如靛青,子如茄。每根僅結子二三顆,熟時,夜以刀微劃其皮,膏液流出。淩晨收之,而浸諸水數刻,然後取出,以物盛之。再取其葉曝幹,末之雜揉其中,視葉末多少,以定其成色,葉末半則得膏半,然後捏為團,以葉裹之。子出膏盡,則拔其根,次年再種(案:明呀喇,《海國聞見錄》作瑉呀,或人又作孟阿拉,或作孟加臘,實皆一地)。

  《海國聞見錄》:小白頭國,東鄰瑉呀國(一作明呀喇,即今孟加臘也)。瑉呀人黑,穿著皆白,類似白頭。英機黎、荷蘭、佛蘭西聚此貿易。瑉呀,天竺佛國也。瑉呀之東南,遠及暹羅。瑉呀之南,臨海。瑉呀之北,接剌麻、西藏及賽馬爾丹國屬。

  《粵商回述》:孟阿拉,地宜種植,百物叢生。終歲南風,並無冬夏。每洋銀一圓,值彼處銅錢一百文。白米一升,值彼處銅錢一文。其鴉片煙四季種收,周流不息。各國夷人,均向彼處收買。每公土一件,價銀一圓;白土一包,價銀六錢。國王所抽稅,每土一件約銀二圓。運至中國,每碼土,計成本銀四圓有奇。從前可賣至八九圓,聞去年中國禁令森嚴,彼處夷發售甚艱,價亦太賤。每船煙土所售銀兩,僅敷來往盤費。所獲既無大利,各夷均不願作此鴉片生理。本年夏間,由彼處起程,聞英吉利國王以中國嚴禁,有傳令停止製造之說。

  《萬國地理全圖集》曰:榜葛剌國,東印度也。海口河流疏派,田畝豐盛,物產如山,如糖、硝、棉花、鴉片、靛餅、胡絲、五穀等貨。其省會曰甲穀他,在安額河之濱。於北極二十二度二十三分,偏東八十八度二十八分,天下互市之處。康熙七年,英商始建市館,築小炮臺,屋宇僅七十間。乾隆十七年,土君擅壞其房,囚其人。當時英官報仇,用兵驅逐虐主,總歸其管轄焉。都邑廣大,居屋如殿,其街直而廣,兩面高樓,粉白如雪。內有學校、文院各等文藝之館。男女讀書務學,勉為良善。全印度之總帥紮駐甲谷他,管下英國軍士三萬丁,土軍二十三萬丁。文官俱幼時來自英國,學習土話,自下升擢,俸祿甚厚,以理地方各事。所建炮臺,四圍廣大,敵軍斷難取據。深溝高壘,金城湯池,四面險固。水路可通內地各大邑,若水淺流急,用火輪船,牽其河舟,不待風潮,上下不絕。城內財帛不勝數,凡他省及內地富商,皆雲赴甲城,以包兌包送。

  甲部東勢他加城,居民二萬丁。百姓立機房,造織細幼布帛。昔總帥紮駐之省會,此時惟見頹牆壞壁。

  甲部之西八拿邑,居民稠密。造硝,種罌粟、青黛,田種玫瑰、酴醾,摘花葉,造花露。居民好香撲鼻,常用以調飯洗身。

  甲部西南北拿力邑,印度教門中著名之區,謂是地之中心。街衢甚窄,房屋瓦造,高五六層。眾生奔馳,如影不絕。居民計六十萬丁,據印度人說,菩薩造成,其城以為聖處。信其教者,詣邑燒香,奉拜偶像,以免地獄之罪。又言沐浴其河內者,諸罪一概洗滌,直上天堂,此印度佛教中之恒河也。東印度之東,為緬甸。北印度之東,為廓爾喀,及西刻等國。此數國皆近西藏,貢於中國。近日西刻及廓爾,亦為英吉利駐印度之兵所攻服。故東印度孟加臘已與西藏通互市,惟北印度與鄂羅斯國遊牧部相接壤,至今爭戰未息,蓋鄂羅斯亦貪印度鴉片之利爾。

  魏源《西藏後記》曰:滇南師範,有言中國赴于竺佛國,亦有兩道。一自雲南騰越州而南,由緬甸城轉西,以至東天竺,凡三千五百里;再至中天竺,又千有一百里,共五千有百里。一自雲南麗江而距進藏,至中天竺北界二千里,又千有六百里,而至中天竺,僅三千有二百里視南道經千有九百里,以地望准之,雲南之騰越州,正與天竺東南相值。止因其間赤發野人隔之故,一則迂道南行千有七百里,至緬甸然後轉西至東天竺,又西北至中天竺檀那國,計三千八百里;一則迂道西行入藏,然後轉南亦至檀那,計三千二百里,使能取道野人徑直西上,則色田緬由藏兩迂道,而自騰越達天竺,不過千有九百里。野夷若入版圖,則與天竺境壤相接。昔漢武開西南夷,欲由梁州達大夏,偉矣哉。《西藏記》曰:由後藏塞爾地方西南十八程,至宗裡;又八日,至白木戎部落。其地北接後藏,西接白布,南至小西天,北界至小西天界。南行十日,至其國都。布爾牙部落始上海船,行半月,至大西天。小西天為東天竺,大西天為中天竺。又曰後藏劄什倫布,西南與布魯克及白布等部交界,白布即贊普。取白布國王女之地布魯克,即往天竺之路也。又一路由阿裡西南二千餘裡,入厄納特珂克,即中天竺。其中藏、前藏,東南則以怒江為界,江以南即狢貐野人。每藏中有死罪,則驅之過江,聽野人殘之(以上《西藏記》)。然則怒江南岸,逾野夷西境,即布魯克部,與東天竺近。而怒夷自雍正中內附,歲輸皮貢,於騰越界,非不可辟之區,則天竺與中國亦非不可接之境。惟是東天竺即今南洋孟加臘地,久為西洋英吉利所據,專產鴉片煙,流毒中國,誠能募騰越土勇萬人,渡江而西南長驅,搗其背腋,通絕域為鄰壤,實制西夷之一奇。或曰大金沙江自藏經緬,其入海之口,即東天竺界,其水闊于大江,造舟藏地,順流建瓴,尤倍捷于陸。然有舟師之便,而又有緬夷之梗,利害亦適相當也。

  又,《乾隆征廓爾喀記》:四川、雲南之西,為烏斯藏;烏斯藏之西南,為廓爾喀;廓爾喀之西南,為五印度。印度古佛國,在蔥嶺西南,瀕大海,去烏斯藏尚遠。或以烏斯藏,即古佛國者,非也。自四川打箭爐,西行二十餘驛,至前藏;四十二驛至中藏;又十二驛至後藏;又十二驛至濟隴;又三十驛至石宿堡,為後藏極邊地。逾橋而西,則廓爾喀矣。廓爾喀本巴勒布國,舊分葉楞部、布顏部、庫木部。于雍正九年各奉金葉表文,貢方物。後三部併吞為一,遂與後藏鄰。自古不通中國,其與中國構兵,則自乾隆五十五年,內犯西藏始。初後藏班禪剌麻,以四十六年來朝,祝高宗七旬蝦。中外施捨,海溢山積。及班禪卒于京師,資送歸藏,其財皆為兄仲巴呼圖克圖所有,既不佈施各寺廟與唐古特之兵,又擯其弟舍瑪爾巴為紅教,不使分惠。於是舍瑪爾巴憤訴廓爾喀,藉商稅增額,食鹽糅土為詞,興兵闖邊,唐古特兵不能禦,而朝廷所遣援剿之侍衛巴忠、將軍鄂輝成德等,複調兵賄和,陰令西藏堪布等私許歲幣萬五千金,按兵不戰,遽以賊蹙乞降飾奏,而諷廓爾喀酋入貢,受封國王。廓爾喀既侮藐內地,次二藏中歲幣複爽約,於是廓爾喀以責負為名,再舉深入。後藏劄什倫布西南左有曲多江鞏,右有彭錯嶺,峭壁連岡,咽喉天險。賊步卒數千,自聶拉木入,其時蕃漢官兵,若分兩路,一扼曲多江鞏遏其前,一繞赴彭錯嶺截其後,則廓爾喀深入無援,可不戰潰也。駐藏大臣保泰,一聞賊至,則移班禪于前藏,並請移達賴班禪於西寧,欲以藏地委賊。且劄什倫布地負山面江,形勢鞏峻,剌麻數千,乘墉可守以待援,而仲巴呼圖克圖挈資先逸,剌麻濟仲劄蒼等,複托言卜諸吉祥天母,不宜戰,眾遂潰。賊大掠劄什倫布,全藏大震。爾大喇麻飛章告急侍衛巴忠,扈駕熱河,聞變畏罪,自沉水死。時鄂輝為四川總督,成德為四川將軍,因盡以罪委之,謂巴忠解唐古特語,故私議皆其一人所為,已二人不知也。及奉命赴藏剿禦,又按程緩進,上知二人不足恃,乃命嘉勇公福康安為將軍,超勇公海蘭察參贊,調索倫滿兵及屯練土兵進討,其軍餉則藏以東,川督孫士毅主之;藏以西駐藏大臣和琳主之;濟隴邊外,則前川督惠齡主之。賊狃于上年賄和之役,半運所掠歸國,半屯界不去。鄂輝、成德等遂奏賊退,欲即以蕆事,上切責不許。

  明年二月,將軍參贊,由青海至後藏;四月連敗其屯界之賊,盡複藏地,六月遂大舉深入。恐賊繞襲後路,遣領隊大臣成德岱森保,及總兵諸神保各出左右一路,以分賊勢。而大軍出中路,海蘭察將三隊為前軍,福康安將二隊繼之,賊據木古拉山,阻水拒險。將軍議令護軍統領台斐英阿,與賊相持,而大軍別趨間道,海蘭察繞山後,出賊營之上,福康安由間道合沖賊營,克其木柵石卡數十,追奔至雍野雅。而成德諸神保,亦克鐵索橋進會利底。廓夷舉國震懾,遣使詣軍前乞降,將軍參贊嚴檄斥之。七月再進,六戰六捷,殺賊四千,涉賊境七百餘裡,將近其國都陽布之地。隔河大山,賊以十營踞山嚴守,水深山鬥絕,山後即其國都也。福康安欲逾橋攻之,海蘭察力持不可,福康安自引兵渡橋仰攻,果不利,賴海蘭察接應退賊。方是時其國境南鄰印度之地,久為英吉利屬國,與廓夷積釁。聞廓夷受兵於中國,則亦出兵攻其邊鄙,廓夷兩支強大敵,洶懼無計。且恐我軍聞而氣奮也,再遣人詣軍,卑詞哀乞。將軍參贊,議以賊境益險,而逾八月,即大雪封山,不可老師,乃允其降,盡獻還所掠藏中財寶,及塔頂金冊印,歸前被執之丹津班珠爾等,並獻沙瑪爾巴之屍,貢馴象番馬工樂,請永遵約束,班師。

  上本欲俟事平,裂其土授諸土司,而酬福康安以郡王爵。及聞已受降,乃允其請,留番兵三千,漢蒙古兵一千,戍藏,是為官兵駐藏之始。後藏至廓爾喀,故有孔道,賊嚴守之,故我師覓間道入,其峭絕處,左壁右湍,不容一騎,將軍參贊亦時步進,故所貢象,竟不能達。而烏拉嶺,上下百二十裡,必窮一日之力逾之,稍昏黑,即不能覓路,且有雪城若門洞,深數十丈,人往來者不敢語,否輒有雪,大如屋壓而殛之。廓爾喀寇藏時,運資歸國者二千人,過嶺凍死殆盡。蓋蔥嶺之南脊,天所以限中西也。險倍金川,遠逾回部,為漢唐兵力所未至。幸其士卒皆跣足,每戰仿古法,先約期而後交綏,我軍不顧,輒先發掩襲,往往猝為我乘。自大創以後,至今貢獻不絕。其國西南,與五印度相鄰。其南海號印度海,近日印度之孟加臘,及孟買等國,為西洋英吉利所據。乾隆六十年,英吉利使臣入貢,自言前歲大將軍率兵至西藏西南之的密部落時,彼國兵船亦曾相助,倘嗣後有需用西洋兵者,情願效力。朝廷始知前此廓爾喀之役,其南界亦有邊警外患也。道光二十年,英吉利夷人入寇粵浙,廓爾喀亦遣人稟駐藏大臣,言小國與裡底所屬披楞相鄰,每受其侮,今聞裡底與京屬構兵,京屬屢勝,臣願率所部往攻底裡屬地,以助天討。時駐藏大臣,未知所稱裡底即英吉利,所稱京屬即謂中國之廣東省,所稱披楞屬地,即印度。答以蠻觸相攻,天朝向不過問,卻之。蓋英吉利國都雖遠在大西洋,而其屬國印度則與廓爾喀接壤,世仇構釁,故我攻廓,則英夷乘之,我攻英,則廓夷亦願助之雲。

  臣源曰:廓爾喀界西藏,及東印度,攝兩強敵之間,然內貢中國,而不貢印度夷。近日英夷西與鄂羅斯構兵,東與中國結釁,故廓爾喀欲乘兩大國之勢以攻印度。雲印度地產鴉片煙,英吉利關稅歲入千萬計,其兵船入犯中國者,十九皆孟加臘之人,誠能聽廓夷出兵之請,獎其忠順,擾彼腴疆,搗其空虛,牽其內顧,使西夷失富強之業,成狼狽之勢,亦海內奇烈也。鄂羅斯地袤二萬里,與中國首尾相接,地大兵強,西洋所畏。其與我互市之地,則有陸而無海,英夷之與我互市,則又有海而無陸。近日鄂羅斯屢與英夷爭韃韃裡之地,其地橫互南洋,鄂羅斯得之,則可以圖並印度,故與英夷連年血戰(雍正五年,俄羅斯攻取西藏西南五千里之務魯木,以地尚佛教,遣人至中國學剌麻,當即與廓爾喀相近之地)。若能許鄂羅斯海舶赴粵貿易,連絡彌利堅、佛蘭西等國,皆英夷仇敵,則英夷之兵舶不敢舍其境而遠犯中國(英夷在印度,大兵船止百艘,以其半入寇中國,其餘皆分守各境,不敢遠離,恐他國乘其虛也)。夫以夷攻夷之效,咫見者視為迂圖。乾隆嘉慶間,一封暹羅,遂足以西制緬甸,東制安南。善奕者或一間著而全域皆生,況以宅中馭外之勢,制仇釁四結之夷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