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吳楚材 > 古文觀止 | 上頁 下頁
祭公諫征犬戎


  (節選自《國語·周語上》)

  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櫜高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翟之間,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zuǎn]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至於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惡於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致則修刑。於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於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又增修於德無勤民之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仕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惇,能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禦我矣!」

  【國語簡介】

  國語:又名《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記事。記事時間,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戰國之交,前後約五百年。相傳為春秋末魯國的左丘明所撰,但宋代以來多位學者認為是西漢劉歆偽作。

  【注釋】

  1.穆王:周天子,名滿。康王之孫,昭王的兒子。犬戎:我國古代西方民族名,即昆戎。商朝和周朝時,在今陝西涇水渭水流域遊牧。

  2.祭公謀父周穆王的大臣,封于祭,故叫祭公。謀父是他的字。祭(zhài),父(fǔ)。

  3.戢(jí):聚集,收藏。時動:按照一定的季節行動。如春夏務家,冬于講武。

  4.震:懼怕。

  5.周文公:即周公,「文」是他的諡號。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旦,也稱叔旦。

  6.載:語助詞,無義。干戈:兵器名。

  7.櫜(gao):古時收藏弓箭的袋子。這裡用作動詞,把弓箭收藏起來。

  8.懿德:美德。

  9.時:是,這。夏:中國。

  10.允:信,相信。王:指周武王。

  11.茂:通「懋」,勉勵。德,道德。

  12.阜(fu):大,多。

  13.鄉(xiang):所在。

  14.滋:增益,加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