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維 > 王右丞集箋注 | 上頁 下頁
附錄一 錄事、撰文二十篇總


  王縉進王右丞集表

  臣縉言:中使王承華奉宣進止,令臣進亡兄故尚書右丞維文章。恩命忽臨,以驚以喜,退因編錄,又竊感傷。臣兄文詞立身,行之餘力,當官堅正,秉操孤直。縱居要劇,不忘清淨。實見時輩,許以高流,至於晚年,彌加進道。端坐虛室,念茲無生,乘興為文,未嘗廢業。或散朋友之上,或留篋笥之中,臣近搜求,尚慮零落。詩筆共成十卷,今且隨表奉進。曲承天鑒,下訪遺文。魂而有知,荷寵光於幽穸;歿而不朽,成大名於聖朝。臣不勝感戴悲歡之至,謹奉表以聞。臣縉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文苑英華》本,「奉宜進止」作「奉先進旨」,「令臣進亡兄故尚書右丞維文章」作「應是王維文賦並仰錄寫進上者」,「當官堅正』作「常持堅正」,「秉操孤直」作「秉操孤貞」,「未嘗廢業」作「未曾廢筆」,「隨表奉進」作「隨表進上」,「誠惶誠恐」作「誠惶誠懼」。】

  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臣王縉表上。

  代宗皇帝批答手敕

  敕。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曆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長揖楚辭。調六氣於終編,正五音於逸韻。泉飛藻思,雲散襟情,詩家者流,時論歸美。誦于人口,久郁文房;歌以國風,宜登樂府。視朝之後,乙夜將觀,石室所藏,歿而不朽。柏梁之會,今也則亡,乃眷棣華,克成編錄。聲猷益茂,嘆惜良深。

  劉昫唐書本傳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父處廉,終汾州司馬,徙家于蒲,遂為河東人。維開元九年進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聞。與弟縉俱有俊才,博學多藝亦齊名,閨門友悌,多士推之。曆右拾遺、監察禦史、左補闕、庫部郎中。居母喪,柴毀骨立,殆不勝喪。服闋,拜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

  祿山陷兩都,玄宗出幸,維扈從不及。為賊所得。維服藥取痢,偽稱喑病。祿山素憐之,遣人迎置洛陽,拘于普施寺,迫以偽署。祿山宴其徒于凝碧宮,其樂工皆梨園弟子、教坊工人。維聞之悲側,潛為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維以{凝碧詩》聞於行在,肅宗嘉之,會縉請削己刑部侍郎以贖兄罪,特宥之,責授太子中允。乾元中,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複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

  維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昆仲宦遊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甯王、薛王待之如師友。維尤長五言詩。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於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樂圖》,不知其名,維視之曰:「《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好事者集樂工按之,一無差,鹹服其精思。

  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於捨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乾元二年七月卒。臨終之際,以縉在風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平生親故作別書數幅,多敦厲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筆而絕。

  代宗時,縉為宰相,代宗好文,常謂縉曰:「卿之伯氏,天寶中詩名冠代,朕嘗于諸王座聞其樂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進來。」縉曰:「臣兄開元中詩百千余篇,天寶事後,十不存一。比於中外親故間相與編綴,都得四百餘篇。」翌日上之,帝優詔褒賞。

  宋祁唐書本傳

  王維字摩詰,九歲知屬辭,與弟縉齊名,資孝友。開元初,擢進士,調太樂丞,坐累為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執政,擢右拾遺,曆監察禦史。母喪,毀幾不生。服除,累遷給事中。

  安祿山反,玄宗西狩,維為賊得,以藥下痢,陽喑。祿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陽,迫為給事中。祿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園諸工合樂,諸工皆泣,維聞悲甚,賦詩悼痛。賊平,皆下獄。或以詩聞行在,時縉位已顯,請削官贖維罪,肅宗亦自憐之,下遷太子中允,久之,遷中庶子,三遷尚書右丞。

  縉為蜀州刺史未還,維自表「己有五短,縉五長,臣在省戶,縉遠方。願歸所任官,放田裡,使縉得還京師。」議者不之罪。久乃召縉為左散騎常侍。上元初卒,年六十一。疾甚,縉在鳳翔,作書與別,又遺親故書數幅,停筆而化。贈秘書監。

  維工草隸,善畫,名盛於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甯、薛諸王待若師友。畫思入神,至山水平遠,雲勢石色,繪工以為天機所到,學者不及也。客有以《按樂圖》示者,無題識,維徐曰:「此《霓裳》第三疊最初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兄弟皆篤志奉佛;食不葷,衣不文彩。別墅在輞川,地奇勝,有華子岡、欹湖、竹裡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與裴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喪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表輞川第為寺,終葬其西。

  寶應中,代宗語縉曰:「朕嘗于諸王座聞維樂章,今傳幾何?」遣中人王承華往取,縉裒集數十百篇上之。

  【成按:《國史補》雲:人有畫《奏樂圖》,維熟視而笑,或問其故,曰:「此是《霓裳羽衣曲》第三疊第一拍。」好事者集樂工驗之;無一差謬。新舊二史,皆采其事入傳中。《圖畫見聞志》亦載此事。雲維嘗至招國坊庾敬休宅,見屋壁有畫《按樂圖》,維熟視而笑,或問其故,維答曰:「此所奏曲,適到《霓裳羽衣》第三疊第一拍也。」好事者集樂工驗之,無一差者。】

  【《夢溪筆談》雲:《國史補》言,客有以《按樂圖》示王維,維曰:「此《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此好奇者為之。凡畫奏樂,止能畫一聲,不過金石管弦同用一字耳,何曲無此聲,豈獨《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或疑舞節及他舉動拍法中,別有奇聲可驗,此亦未然。《霓裳曲》凡十三疊,前六拍無拍,至第七疊方謂之疊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故白樂天詩雲:「中序擘騞初入拍。」中序即第七疊也,第三疊安得有拍?但言第三疊第一拍,即其妄也。】

  歐陽修《唐書·宰相世系表》

  河東王氏
  儒賢 趙州司馬
  知節 揚州司馬
  胄 協律郎
  處廉 汾州司馬
  維  字摩詰,尚書右丞。
  縉  字夏卿,相代宗。
  繟  江陵少尹
  紘
  紞  太常少卿

  遺事【計二十六則】

  王維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閑音律,妙能琵琶,遊歷諸貴之聞,尤為岐玉之所眷重。時進士張九皋,聲稱籍甚,客有出入公主之門者為其地,公主以詞牒京兆試官,令以九皋為解頭。維方將應舉,言于岐王,仍求庇借。岐王曰:「貴主之強,不可力爭,吾為子畫焉。」子之舊詩清越者,可錄十篇;琵琶新聲之怨切者,可度一曲,後五日至吾。」維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謂曰:「子以文士,請謁貴主,何門可見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維曰:「謹奉命。」岐王乃出錦繡衣服,鮮華奇異,遣維衣之,仍令齎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承貴主出內,故攜酒樂奉宴。」即令張筵,諸伶旅進。維妙年潔白,風姿都美,立於行。公主顧之,謂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獨奉新曲,聲調哀切,滿座動容。公主自詢曰:「此曲何名?」維起曰:「號《鬱輪袍》。」公主大奇之,岐王因曰:「此生非止音律,至於詞學,無出其右。」公主尤異之,則曰:「子有所為文乎?」維則出獻懷中詩卷呈公主。公主既讀,驚駭曰:「此皆兒所誦習,常謂古人佳作,乃子之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維風流蘊藉,語言諧戲,大為諸貴之欽矚。岐王因曰:「若令京兆府今年得此生為解頭,誠為國華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應舉?」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薦,義不就試,然已承貴主論托張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預兒事,本為他人所托。」顧謂維曰:「子誠取解,當為子力致焉。」維起謙謝。公主則召試官至第,遣宮婢傳教,維遂作解頭而一舉登第矣。及為太樂丞,為伶人舞《黃師子》坐出宮。《黃師子》者,非一人不舞也。天寶末,祿山初陷西京,維及鄭虔、張通等皆處賊庭,洎克復,俱囚于宣楊裡楊國忠舊宅。崔圓因召於私第,令畫數壁。當時皆以圓勳貴無二,望其救解,故運思精巧,頗絕其藝,後由此事,皆從寬典。至於貶黜,亦獲善地。今崇義裡竇丞相易直私第,即圓舊宅也。畫尚在焉。【《明皇雜錄》雲:太和中畫尚存。】維累為給事中,祿山授以偽官,及賊平,弟縉為北都副留守,請以己官爵贖之,由是免死。累為尚書右丞,于藍田置別業,留心釋典焉。出《集異記》。【《太平廣記》】

  王維有俊才,尤工五言詩,獨步於當時。染翰之後,人皆諷誦。【《冊府元龜》】

  開元日通不以姓而可稱者:燕公曲江,太尉魯公。不以名而可稱者:宋開府,陸兗公,王右丞,房太尉,郭令公,崔太傅,楊司徒,劉忠州,楊崖州,段太尉,顏魯公。《國史補》

  夫古以名德稱,占其官諡者甚稀。前以詩稱者,若謝吏部、何水部、陶彭澤、鮑參軍之類。唐朝以詩稱,若王江甯、宋孝功、韋蘇州、王右丞、杜員外之類。【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

  唐司馬承禎,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為仙宗十友。【《海錄碎事》】

  韋抗所表奉天尉梁升卿、新豐尉王倕、華原尉王燾為僚屬,後皆為顯人。它所辟舉,如王維、王縉、崔殷等,皆一時選雲。【《唐書·韋抗傳》】

  王縉好與人作碑銘,有送潤毫者,誤叩其兄門,維曰;「大作家在那邊。」【《盧氏雜記》】

  王河南維,或有人報雲:「公除右轄。」王曰:「吾罟此官,慮被人呼為不解作詩王右丞。」【《大唐傳》】

  竇臮述《書賦》,其稱右丞雲:「詩興入神,畫筆雄精。李將軍世稱高絕,淵微已過;薛少保時許美潤,合極不如。」竇蒙注雲:右丞王維字摩詰,琅琊人。詩通大雅之作,山水之妙,勝於李思訓。弟太原少尹縉,文筆泉藪,善草隸書,功超薛稷。二公名望,首冠一時。時議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曰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幼弟紞,有兩兄之風。閨門之內,友愛之極。

  【成按:右丞書畫之妙,新舊兩史,俱兼稱之。宋朱長文《續書斷》所推能品六十六人,右丞與焉。《藝苑卮言》稱兄弟善書者,亦數王維、王縉。乃世徒美其畫,而不及其書,湮沒無傳,惜哉!】

  王維字摩詰,官尚書右丞,家于藍田輞川。兄弟並以科名文學,冠絕當時,故時稱「朝廷左相筆,天下右丞詩」。其畫山水松石,蹤似吳生,而風致標格特出。今京都千福寺西塔院有掩障一合,畫青楓樹一圖。又嘗寫詩人襄陽孟浩然《馬上吟詩圖》,見傳於世。複畫《輞川圖》,山谷鬱盤,雲飛水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嘗自題詩雲:「當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其自負也如此。慈恩寺東院與畢庶子、鄭廣文各畫一小壁,時號三絕。故庾右丞宅中有壁畫山水兼題記,亦當時之妙,山水松石,並居妙上品。【《唐朝名畫錄》】

  王維字摩詰,太原人。年十九,進士擢第,與弟縉並以詞學知名。官至尚書右丞,有高致,信佛理。藍田南置別業,以水木琴書自娛。工畫山水,體涉今古。人家所蓄,多是右丞指揮工人,布色原野,簇成遠樹,過於樸拙,複務細巧,翻更失真。清源寺壁上畫輞川,筆力雄壯。常自製詩曰:「當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不能舍余習,偶被時人知。」誠哉是言也。余曾見破墨山水,筆跡勁爽。【《歷代名畫記》】

  唐王維善畫山水人物,筆蹤雅壯,體涉古今。嘗於清涼寺壁畫《輞川圖》,岩岫盤郁,雲水飛動。自製詩曰:「當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不能舍余習,偶被時人知。」【《圖畫見聞志》】

  鄭嵎津陽門詩雲:「煙中壁碎摩詰畫,雲間寺失玄宗詩。」注雲:石甕寺有紅樓,在佛殿之西岩。下臨絕壁,樓中有玄宗題詩草八分,每一篇一體。王右丞山水兩壁。寺毀之後,皆失之矣。

  慈恩寺大殿東廊,從北第一院,鄭虔、畢宏、王維等白畫。【《歷代名畫記》】

  李林甫奏分其宅東南隅,立為嘉猷觀。觀中有精思院,王維、鄭虔、吳道子皆有畫壁。【《長安志》】

  王維過郢州,畫孟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咸通中,刺史鄭誠謂賢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唐書》】

  王維畫品妙絕,于山水平遠尤工;今昭國坊庾敬休屋壁有之。【《國史補》】

  韓幹,藍田人。少時嘗為貰酒家送酒。王右丞兄弟未遇,每一貰酒漫遊,幹常征債于王家,戲畫地為人馬。右丞精思丹青,奇其意趣,乃歲與錢二萬,令學畫十餘年。【《酉陽雜俎》】

  王維以黃磁鬥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汗漫錄》、《雲仙雜記》】

  王維輞川林下坐,用雷門四老石,燈滅則石中鑽火。【《事略》、《雲仙雜記》】

  王維居輞川,宅宇既廣,山林亦遠。而性好溫潔,地不容浮塵。日有十數掃飾者,使兩童專掌縛帚,而有時不給。【《洛陽要記》、《雲仙雜記》】

  王維為岐王畫一大石,信筆塗抹,自有天然之致。王寶之,時罳罘間獨坐注視,作山中想,悠然有餘趣。數年之後,益有精彩。一旦大風雨中,雷電俱作,忽拔石去,屋宇俱壞,不知所以。後見空軸,乃知畫石飛去耳。憲宗朝,高麗遣使言:「幾年月日,大風雨中,神嵩山上飛一奇石,下有王維字印,知為中國之物,王不敢留,遣使奉獻。」上命群臣以維手跡較之,無毫髮差謬。上始知維畫神妙,遍索海內,藏之宮中。地上俱灑雞狗血厭之,恐飛去也。【《丹青記》、《琅嬛記》】

  世傳《七賢過關圖》,雲是開元冬雪後,張說、張九齡、李白、李華、王維、鄭虔、孟浩然出藍田關,游龍門寺,鄭虔圖之。虞伯生有《題孟浩然像》詩:「風雪空堂破帽溫,七人圖裡一人存。」又有槎溪張輅詩;「二李清狂狎二張,吟鞭遙指孟襄陽。鄭虔筆底春風滿,摩詰圖中詩興長。」是必有所傳雲。【《玉堂漫筆》】

  【成按:《東觀餘論》有滕子濟所藏《唐人出遊圖》,乃宋之 問、王維、李白、高適、史白、岑參也。跋雲:「昔人深於畫者,得意忘象,其形模位置,有不可以常法觀者。顧、陸、王、 吳之跡,時有若此,如雪與蕉同景,桃李與芙蓉並秀;或手大於面,或車闊於門,使俗工睨之,未免隨變安於拙目。故 九方皋之相馬,略其玄黃,取其駔雋,惟真賞者獨知之。此卷寫唐人出遊狀,據其名題,或有弗同時者,而揚鑣並驅,睇 眄相語, 豈亦于世得意忘象者乎?求畫者主名弗可知,要非俗手作也」云云。畫意亦奇,並附錄於此。】

  西安府藍田縣有王維母博陵縣君崔氏及維墓,俱在鹿原寺西。【《陝西志》】

  王右丞祠,在藍田縣輞川鹿苑寺。【《陝西志》】

  元丞相載妻王氏,字韞秀,王縉相公之女,維右丞之侄。初王相公鎮北京,以韞秀嫁元載,歲久而見輕怠。王氏謂夫曰:「何不增學,妾有奩幌資妝,盡為紙墨之費。」王氏父母或未之知。親屬以載夫婦皆乞兒,厭薄之甚。元乃游秦,為詩別妻曰:「年來誰不厭龍鍾,雖在侯門似不容。看取海山寒翠樹,苦遭霜霰到秦封。」妻請偕行,曰:「路掃饑寒跡,天哀志氣人。休零離別淚,攜手入西秦。」元秀才到京,屢陳時務,深得上旨;肅宗擢拜中書,王氏喜元郎入相,寄諸妹詩曰:「相國已隨麟閣貴,家風第一右丞詩。笄年笑解明機婦,恥見蘇秦富貴時。」元公肅宗、代宗兩朝宰相,貴盛無比,廣葺亭台,交遊貴族,客候其門而或間阻,王氏複為一篇以諷之曰;「楚竹燕歌動畫梁,春闌重換舞衣裳。孫弘開館招佳客,知道榮華不久長。」元公見詩,於是稍減威望,太原內外親族,悉來謁賀,韞秀置於閑院。忽因晴霽日景,以青紫絛四十餘條,每條長三十丈,皆施羅綺錦繡之飾。每條絛下排金銀爐二十枚,皆焚異香,亙其服,乃命諸親戚西院閒步。韞秀問是何物,侍婢對曰:「今日相公及夫人曬曝衣服。」王氏謂諸親曰:「豈料乞索兒婦,還有兩事蓋形粗衣也。」於是諸親羞赧,稍稍而辭。韞秀每分衣服器飾於他人,惟不及太原之骨肉。且曰:「兒非不禮于姑姊,其奈當時見辱何!」洎元公貪吝為心,競招罪戾,台閣彈奏而亡其家。韞秀少有識量節概,因高丞相已謝,上令入宮,備彤管箴規之任,歎曰:「王家十三娘,二十年太原節度使女,十六年宰相妻,誰能書得長信昭陽之事?死亦幸矣。」堅不從命。或曰上宥連罪,或雲京兆笞而斃矣。【《雲溪友議》】

  【唐人所撰說部,多本自傳聞,較以正史,每有乖錯。《雲溪友議》以元載妻為王縉之女,洎考《唐書》,乃王忠嗣女,非縉女也,不知范氏何所據而雲然,豈因「家風第一右丞詩」之句,而致有此訛耶?若《雲仙雜記》,若《琅嬛記》,皆鑿空而作,絕無所本,尤謬妄不可信,宜皆削而勿錄。然觀《夢溪筆談》之論《奏樂圖》,則正史且不能無議矣,況稗官野乘乎。古人著述,經文緯意,成一家之言者,雖所聞異詞,往往不肯割愛,彼好奇如司馬子長者無論,即韓嬰注《詩》,孟喜說《易》,公羊高、谷梁赤傳《春秋》,皆不免斯弊,又何論紀錄昔人之一言一行耶。偶於暇日,搜錄右丞遺事,耳漁目獵,真贗並存,自笑如盲賈人到寶洲,見一異物,即拾取入橐,明眼者得無以此見譏歟。】

  歷代有關題詠十二首

  藍上茅茨期王維補闕【儲光羲】

  山中人不見,雲去夕陽過。
  淺瀨寒魚少,叢蘭秋蝶多。
  老年疏世事,幽性樂天和。
  酒熟思才子,溪頭望玉珂。

  答王十三維【儲光羲】

  門生故來往,知欲命浮觴。
  忽奉朝青閣,回車入上陽。
  落花滿春水,疏柳映新塘。
  是日歸來暮,勞君奏雅章。

  留別王侍禦維【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奉贈王中允維【杜甫】

  中允聲名久,如今契闊深。
  共傳收庾信,不得比陳琳。
  一病緣明主,三年獨此心。
  窮愁應有作,試誦《白頭吟》。

  崔氏東山草堂【杜甫】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
  有時自發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
  盤剝白鴉谷口栗,飯煮青泥坊底芹。
  何為西莊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

  解悶【杜甫】

  不見高人王右丞,藍田丘壑蔓寒藤。
  最傳秀句寰區滿,未絕風流相國能。【自注:右丞弟今相國縉。】

  故王維右丞堂前芍藥花開,淒然感懷【錢起】

  芍藥花開出舊闌,春衫掩淚再來看。
  主人不在花長在,更勝青松守歲寒。

  題清源寺【王右丞宅陳跡 耿湋】

  儒墨兼宗道,雲泉舊結廬。
  孟城今寂寞,輞水自紆餘。
  內學銷多累,西園易故居。
  深房春竹老,細雨夜鐘疏。
  陳跡留金地,遺文在石渠。
  不知登座客,誰得蔡邕書?

  過王右丞書堂二首【儲嗣宗】

  澄潭昔臥龍,章句世為宗。
  獨步聲名在,千岩水石空。
  野禽悲灌木,落日吊清風。
  後學攀遺趾,秋山聞草蟲。

  萬樹影參差,石床藤半垂。
  螢光雖散草,鳥跡尚臨池。
  風雅傳今日,雲山想昔時。
  感深蘇屬國,千載五言詩。【右丞昔陷賊庭,故有此句。】

  過胡居士睹王右丞遺文【司空曙】

  舊日相知盡,深居獨一身,
  閉門惟有雪,看竹永無人。
  每許前山隱,曾鄰陋巷貧。
  題詩今尚在,暫為拂流塵。

  王維終南草堂【吳鎮(元)】

  昔人謝政後,生事此山中。
  樹灑虛堂雨,泉飛隔浦風。
  喜無舟楫至,旋有鶴猿通。
  應識無聲妙,臨窗展未窮。

  讀右丞五言【李日華(明)】

  紫禁神仙侶,青霄侍史郎。
  明心寒水骨,妙語出天香。
  煙壑從疏散,花洲坐渺茫。
  菁華時攬擷,珠玉亂輝光。

  輞川謁王右丞祠【敖英(明)】

  蜀棧青騾不可攀,孤臣無計出秦關。
  華清風雨蕭蕭夜,愁殺江南庾子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