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陶宗儀 > 南村輟耕錄 | 上頁 下頁 |
巾幘考 |
|
巾幘,《釋名》:「巾,謹也,當自謹於四教。」儀禮:二十成人。士冠。(如字)庶人巾。《說文》:「發有巾曰幘。」幘即巾也。又方言:覆髻謂之幘。《漢書》:「卑賤執事不冠者所服,或謂之承露。」按儀禮士冠庶人巾,則古者士以上有冠無巾,幘惟庶人戴之。秦謂民為黔首,漢為僕隸為蒼頭。漢書謂卑賤者所服,此其證也。後世上下通用之,謂之燕巾。 蔡邕《獨斷》曰:「漢元帝額有壯發,不欲人見,故加巾幘以包之也。」然則巾自巾,幘自幘,不獨卑賤者所服,雖尊者亦服之矣,至王莽冠內加巾。故詩人云:「王莽禿,幘施屋。」又光武岸幘見馬援。又按《魏志》注:太祖以天下凶荒,資財乏匱。擬皮弁、裁縑帛為蛤,(或作幅,乞洽反)合乎簡易隨時之議,以色別其貴賤。本施軍飾,非為國容。《韻書》:弁缺四隅謂之帢(前時軍人弓手所戴小白帽是也)。」 一曰按頭使下,故曰帢。增韻、埤蒼,皆曰帽也。晉《輿服志》:哀帝立,秋禦讀,令改用素白幍。漢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魏武始制幍。成帝制:使尚書入坐丞郎門下二者侍官乘車白幍低幃,出入掖門。又二宮直宮著烏紗幍,往往七人宴矣。幍雖冠弁遺制,去古益遠,用巾幘為近之。一說,秦加武將首飾為絳帕,後稍稍作顏題。漢興,續其顏。卻摞(音羅)之。施巾連題,卻覆之,即喪幘也,名之曰幘。 至孝文帝,乃高顏題。續之以耳,崇其巾為屋,合後施巾,上下文者長耳,武者短耳。古者冠制皆硬殼,自額上至於頂,如今禮冠者然。後世乃作小冠,廑以束髮。冠下施幘,冠幘之上,又總施巾,皆效漢元帝所服之制也,夫歷代損益,隨其所宜。苟不害於義,從俗可也。孔子居宋衣縫掖,居魯冠章甫,亦從俗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