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談遷 > 棗林雜俎 | 上頁 下頁 |
七九 |
|
【山西】 太原縣西北晉原神廟有古柏,桑皮黛綠,雲千年物。 代州城西四十里斷影樹。漢文帝當迎立時猶豫不決,逐日遊移,臥於樹下,日過樹影不移。今樹已朽,而其地建白楊廟,即此樹也。 夏縣城南二十里,柏塔山古柏千株。有一柏琦瑰磊獨大於眾,稱曰「柏母」。口如意裡戒定寺,古柏一,其身五圍,根盤八圍,上九枝,俱似龍形。中空處生一槐,大兩圍,枝屈曲如蛇,盤旋于柏枝九龍之上。五台縣五臺山之圓通寺,去三珠泉百步,有七寶珠樹,高二丈許,幹上七枝,複合為一,垂葉四下。 代州東北五十里,墓側有古柏五十餘株,名郅都柏。 趙城縣東八里媧皇陵,在侯村,松柏圍二丈余者百餘株。媧皇廟前古柏喬偉,內一株於幹上寄生一木,大如臂,俗呼為「時節樹」。柏貫四時,彼獨隨時發射,觀者奇之。 猗氏縣城東北二里仁壽寺,大柏四株。都禦史河東序扁曰:「萬古凌霜」。 稷山縣東北十五里高渠村,古柏一,大七圍,蔭畝許。有力者每欲取之,輒有龍蛇雷雨之變。 蒲州東南三蔔裡,首陽山伯夷叔齊墓,古柏二,其一大二十圍,高二丈餘,次殺三之,幹上交相傍倚。 聞喜縣儒學,相傳為商桐宮地。古柏十數株,其大連抱,其枝扶疏多癭,其葉細而稠,大異凡柏。 霍州東南三十里,霍山中鎮神廟,古松數株,高數丈,枝東向,槎枒詭怪,如青幢鐵幹。 沁水縣東九十里,磕山大雲寺,白松三圍,二丈。明評事常倫題壁:「宿此非一夕,遊此非一朝。山僧頗解狂夫趣,時儲鬥酒來相招。殿前長松十圍大,我欲絕粒棲雲巢。」此詩不見集中。 大同左衛玄帝宮,老榆盤鼎,日爇日茂,根無所系,挺生於大鐵爐之上。相傳為神榆。 汾州府治西,仙槐樹久朽如郀舟。金皇統中,有異人出貨藥投樹,復活,因號「仙槐」。 大同渾源州恒山之紫芝峪,古榆數千章,其最大者名雙離樹。相傳張果老所系榆也。 蔚州北三十里蜚狐口,兩山分張,皆北向,石總無膚。有青松高不數尺,產其骨。 應州城南小石寺,古龍松合抱,平頂,色極蒼翠,相傳異僧手植,蓋唐宋時物。又城東南文殊寺有古松霜,皮蒼翠枝幹如龍。 嵐縣北四十里,雙松山上有雙松。口平定州西二十五里,上有古松,松下巨石,盤踞數丈。 靈石縣東三十五里綿山,介子推與母隱此。文公縱火焚之不出,同母抱樹而死。其樹名黃節,惟此山獨有,大小俱半榮半枯。後人即其地立廟祀之,天旱禱雨多應,宋神宗封為潔惠侯。近林人家清明節三日不敢舉火。廟中有牡丹數本,枝幹碩大,不知何時所種。每開時花皆紅色,惟白花一朵,開無定處。土人密識其枝,明歲即易他本。人以為神,不敢輕折。春時花開,四方觀者不遠數百里。 【山東】 長清縣東南九十里,方山靈岩寺古柏,漢時物。三人圍之不盡。 泰安州北五里,泰山禦帳坪北,一松奇詭。元方煥題曰「口處士松」。宋真宗駐蹕亭松二,秦始皇避風雨其下,封五大夫者也。生石隙中,不甚大。幹膚龍鱗,是千年上物。東嶽廟文杏一,圍三人,中空木枯,枝葉蔽芾。廟左漢柏五,漢武帝時植,四皆連理,其一甚巨。口延禧觀唐槐一,大如文杏,亦中空半枯。 新泰縣門內靈槐,元省縣入萊蕪而枯,後三十年複縣,槐榮。 曲阜縣西北八里孔子墓,孔子手植檜在廟門北,高五丈餘,圍丈有三尺。晉懷帝永嘉三年,枯,曆三百九年,隋恭帝義甯元年複榮。曆五十一年,唐高宗幹封二年又枯。曆三百七十四年,至宋仁宗康定元年複榮。金宣宗貞佑二年兵火澌盡,曆八十二年元世祖至元三年芽於東廡頹址間。明洪武二年己巳,凡九十二年,高三丈餘,圍四尺。弘治己未被焚,今直幹含生,不朽不摧。口子貢手植楷,高四丈五尺,圍一丈,今枯株。塋中樹幹數,皆異種,相傳弟子異國人,各持其方樹來種之,不生荊棘。口縣東二十里,防山顏子墓,石楠二丈,可三四十圍。每塚子生,樹生一梯。塚子沒,樹枯一干。 鄒縣東南二十五里,嶧山孤桐,夏禹時物,久枯。萬曆戊子,其左生株。王思任過之,尚見其半。崇禎丁醜詹鐘玉過之,無存。或以桐茅數十,篡之縣門外。孟子廟古檜三,高數丈,徑十餘圍,枝盤曲如龍。 曹縣定清寺有枯桐一,僧伐之,止存朽根。萬曆辛卯,有道人手持木尺,禮佛趺坐根上,曰「此樹由我而生。」索水噀水,僧不顧也。夜半道人歌曰:「木有根兮根無枝,人有眼兮眼無珠。我來枯樹活,我去人不識。人不識,真可惜,上天下地遊北極。翻身跨起雲間鶴,朗吟飛過蓬萊側。」明旦起,失道人所在。越三日發萌,逾月枝葉扶疏,圍大五六尺許,遂成茂樹。 陽穀縣西北四十里孟母廟,大槐四,宋元佑時植。 恩縣西北五十里四女祠。漢曆亭傅清,家富無子,生女四,誓終養,同植一槐。今槐存,不甚大,或後補植。 臨淄縣西北二十里郵亭,古槐十株,高五尺許。相傳宋太祖微時過此,嘗掛袍其上。曰「矮槐」。 黃縣東南二十里,萊山寺西北有古木,唐初物。 棲霞縣濱都觀枯松柏,相傳每百年長一枝。 即墨縣東南六十里,勞山上清宮文杏二,凸處可隱二人。 【河南】 鄢陵縣西十五里甘露墓,七棗環植,皆合抱。 延津縣□□□石婆東,唐尉遲敬德造東嶽廟,殿后酸棗樹一株,合抱,高數丈,歲久不榮,挺然特立。旁產一株甚茂,雲敬德系馬,掛策其上。按延津古酸棗縣也,宋時改延津。塚宰李戴有記。 密縣東五里天寶宮白松。世傳黃帝三女,九歲俱辭家學道,後十七年歸省,一夕同逝,令葬于此,明年塚上生松,一株三幹,幹白如雪,大四十圍,高八九丈,膚理瑩澤,掐文隨起。或曰民間女學道不成人仙去,葬白松下。口縣東北二十里修德觀古檜,殺白松十之一,偃蓋左紐銅文。(《密縣誌》) 新鄭縣陘山,鄭子產祠前古柏一,陳根之上多生稚葉,青青可愛。 滎陽縣東七里槐一,奇甚。世傳漢高祖為王時系馬於此。金趙秉文詩:「滎陽縣東千古槐,人言曾見漢朝來。不知幾覺南柯夢,直到如今喚不回。」 襄城縣南五里,首山西巔有樹一株,名金花樹,俗呼「淽樹」,大可十圍,枝葉穠蔚,數十里外可望及之。崇禎庚辰枯死。或以此樹關一縣之盛衰,戊子於舊根旁複生二株。又縣北二十里,徐君墓有樹,相傳季子掛劍處,曰「靈樹」。 林縣城隍廟銀杏樹,圍二丈,高七丈,老幹扶疏,翠葉蒙密。縣西二十里娑羅樹,其蔭及畝,今樹毀跡存。口西寶岩黃華寺,古槐蔭數畝。口覺仁院獅子峰,其下漏天岩有異木,折幹倒植,野人曰「交加木」。口爭秀峰西慈明院偃松二。磁州黃花穀內仙母塚,大樹九,後漢仙人王津葬母於此。 輝縣西北七里,蘇州山百泉書院,古白楊十四株,大可蔽牛,殆數百年物。 縣東二里道旁連理樹,兩椿同根,一雄一雌。下有雙塚,微露其磚,未知葬者何人。口西北七十里,侯趙川之平羅社,為藺相如墓,有古銀杏樹一株。 濟源縣西八十里,王屋山北天門,古松十數。 偃師縣達磨庵三花樹,以凌霄藤附檜而生,口六祖手植柏。方丈寺古槐高十丈,圍三丈。宋文彥博詩「五品封槐今尚存」第未知封何日也。 口縣西北比干墓,有木大三圍,中空,身根半存,上枝茂盛。剖心視之,生氣猶在。 登封縣北十里,嵩山中嶽神廟,門內古柏,殆二百口,絕頂止三丈,圍六人。石刻「漢武帝封大將軍」。次圍,可四人,封次將軍,又次可三圍,俱怪偉。明喬宇曰:「意天下之木殆未有甲於二木者。」袁宏道曰:「漢武至今千七百年,柏在當時已受封,殆殷周間耶?」 新安縣西二十里王喬洞,洞石皆土所成,具木葉之形。洞上二木化石,而複生枝葉,與凡木類。雲昔仙人大丹成,土木皆化為石。 郟縣城北十里溝,古姚期莊也。山上一黃楝系手植,千餘年,柯葉茂盛。人損之,輕則傷畜,重則傷人。 新野縣北二十里,張門村黑麓廟,前有古楊數株,俱大數圍。采青者伐樹,血出遂止。跡存。 【陝西】 華山華陰神廟,門內老柏合抱,無枝葉,亦無膚,僅枯乾二丈餘。吉水李日宣勒石曰「青牛老樹,謂老子西來系牛處也」。又北三丈許,老柏空腹,有鳥銜槐實墮其中,生槐,幹且合抱,而柏朽裂半存。嘉靖間州守某以鐵索合槐柏束之。相傳張飛立馬看槐處,見於壁刻。 盩厔縣終南山,老子紫雲樓下系牛柏,柏下石牛臥焉。又南四五里說經台,古柏一。俗說樹死,老子針之活。 咸陽縣北十五里周公墓模木,其葉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鄠縣南八里淨土樹,俗傳西域鳩摩羅什憩此,覆其履土中出。其樹三月開如桃花,八月結實,狀如小棗殼中皆黃土。 華州南少華山,蒼雲嶺古松五,號「五將軍」。今四株圍數人,高數丈。 成縣東柯谷,唐杜甫侄佐居此。所居後為寺,有樹稱「子美樹」。 涇州王母廟前有古木數株,不膚而滑,莫知其名。 空同山中峰寺北半里,古松六。 靈台縣至定寺左離山,唐牛僧孺別墅,有銀杏,連抱數圍,根結二畝。 郎州北開元寺有白松奇古。明張著詩:「葉墮銀釵細,花飛香粉幹。山門煙雨裡,渾作玉龍看。」 安定縣南六十里,神木山古樹千株,樵采不敢入,人以為神。又縣七十里,高柏山有古柏。 中部縣北黃帝橋陵多古木。 神木縣西十五里,楊家城內神松二。 涼州韓東三百十里,松山上多古松。 莊浪衛東百二十里大松山,山多大松。又東百里小松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