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談遷 > 棗林雜俎 | 上頁 下頁 |
七八 |
|
▼榮植 【古木】 通都交區,巨材連抱。匠石積睨其下,十不壽一。豁穀昧深,壟坻昃阨。木雖專其年,民無得而稱焉,亦未始幸也。今采之往牒,據其見存者,或病以漏萬,固所不免矣。 【北京】 京師皇城內西苑之高玄殿,古檜一松四,並金時植。嘉靖中封松指揮使,其俸米專飯孤貧。 皇城西顯靈宮之靈官祠,古柏二,雷披一枝,折而不殊,二百年蔥蔥焉。國子監古松,並元許衡植。 京師外城天壇柪榆錢。凡榆春錢,天壇榆之錢以秋。 山川檀偃松,以風拔橫枝,距地不三尺,槽以木,人通行其下。 內城成國公朱氏園,右堂古槐,雲四五百年物。身大於屋半間,頂嵯峨若山。 極樂寺剔牙松數株,斑剝若鱗,大可七八圍。 萬壽寺松高數丈,大合抱。 外城大慈仁寺、報國寺,矬松二。其右尤奇,於數尺,株橫數丈。 外城左安門外韋公寺,西府海棠二樹,高二尋,遊人最盛。寺南觀音閣蘋婆一枝,高五六丈,花時鮮冶。 京城西北十里靈通觀,古柏一徑,大十圍。 京城外二十里承恩寺,戒壇松二,古穆夭矯,過報國寺。 大功德寺古木數十章,半朽腐,大可七八圍。 石經山石壁古柏一,長尺有咫,根無寸土。萬曆初上過之,禦書「靈根古柏」。盧師山清涼寺,隋仁壽中盧師自江南來,居崖下。崖上一柏產石面,長尺,不凋榮。是盧手植。 西山妙高峰下法雲寺,銀杏二,大數十圍。 香山鮑家寺有松十株,皆數百圍。 壽字川臥佛寺古娑羅樹二,根盡出,累癭露筋,合抱三人有餘。 仰山隆恩寺松一。 潭柘山,京城西北八十里,潭柘寺。諺曰「先有潭柘,後有幽州」,則潭柘最古矣。今枯柘長不能丈,其枝晚發後凋者也,柘枯而不朽。 昌平州天壽山古柏,相傳竇禹鈞家物。樹中枵,可布三四席,今稱竇家槐。按禹鈞,周之諫議大夫也。故居在薊州城東,而此槐系之竇氏莊,或其餘裔耶?薊州西北盤山,東崖古松一。 平穀城東延祥觀柏,不知所自始。元至正丁亥,真人丘長春至盤山,過觀中,見枯柏曰「憐惜、憐惜」。去後,柏仍葉茂至今焉。觀東北十五里漁子山,世傳軒轅氏陵,或曰軒轅台。 房山縣北馬鞍山,松二,其枝覆十餘丈。 涿州西南十五里樓桑村,漢昭烈帝故居。道右大桑高十丈,層蔭如樓,其陰百畝。其椹為珍饋。桑側古廟,唐幹寧五年立,並列關羽張飛像,先主王者服。張飛亦涿人,城西五里有張氏洗馬潭。樓桑村南三里酈亭,酈道元故居也。 靈椿寺椿,其影每日中天。雖日月東西,略不移動。 文安縣城東靈集寺後,古檜並峙,雲漢人所植。 保定縣柏塘,有古柏數圍。倒植河中如橋,旅渡迄今。名「柏木橋」。 任邱縣北三十五里,莫州城又東北三里,扁鵲墓,有古樹數株。 寧津縣北三十里,曹氏莊,藥王廟前大麻子樹,不知植於何時。嘉靖七年居民伐樹,掘地下,得石刻雲「迤南大麻子下斬廉剛」。剛,廉頗子也。樹自戰國時已有之矣。 行唐縣西北三十五里柏山,古柏大數十圍,柏上鐵環。相傳竇建德椓以系馬者。 雞澤縣儒學,一槐有兩枝,末合為一干,或以為連理。 清河縣龍王廟,左右古槐,枝幹曲卷,下垂至地,若龍爪狀,人謂之龍爪樹。宋太祖嘗避暑其下,解衣覆上,其性遂下生。有惡少輩利其財而伐之,斧斤方加,而疾作遂止。傷痕赤津津淋,後漸生根葉,繼生成樹,無複龍形矣。今堂與樹尚存。 開州□□□古桑,圍可十丈,雲三代物。 陽和衛有武宗手植桃。 遼東廣甯衛,醫巫閭山有北鎮廟,柏甚古。 萬全都指揮使司龍門衛,城西十里大松山有古松,永樂中駐趾其下。 【南京】 皇城西華門外舊丞相府,有五穀樹一株兼五種,為五穀豐歉之征。其年麥熟則樹發麥芽,黍熟則生黍葉,五穀皆然。 魏國公徐氏西園括子松,元時物。 永慶寺即鐵塔寺,古梅唐時物。 鐘山西徐達墓有松一,旁結大球,如瓜,最奇絕。 石灰山百法寺,法堂前有奇樹。 弘濟寺府東北四十五里,娑羅樹二,永樂中太監鄭和攜自海外。 牛首山弘覺寺文杏一,唐懶融大師手植。圍可二丈,經火猶活。山東北鄭太監墓紅豆樹。 祈澤山祈澤寺,攝山棲霞寺,各文杏二,六朝時物,俱數人合抱。 溧水縣東南三十三里仙杏山,其嶺有杏林及仙人跡。 句容縣茅山,有許旌陽手植檜。 蘇州閶門外三里半塘寺,銀杏大五抱。新安潘之恒曰「龍樹」。 陽山晉柏一,幹如龍鱗,大四圍。 光福山山茶一。圍可六尺。 銅井山顧氏園,寶珠山茶一,可合抱。口司徒廟古柏二,又□□文杏口其一圍三人。 洞庭山甪庵山茶一,蔭畝餘,四季秀髮,雲甪裡先生手植。又黃家堡古桂。 常熟縣虞山致道觀七星檜,梁天監中張道裕(道陵十二代孫)手植,今存其三。其雷震風劈者,尤詭異,余皆後人補植。 華亭縣北二十五里佘山,五代朱承進墓,有垂絲柏一株,甚巨。 華亭縣口北禪寺,宋時回先生過之,手植樟於雲堂。去後數年樟瘁,回復造焉。問樟公何在,取瓢中藥丸一瘞根下,樟複榮,葉俱顯瓢痕,始悟呂仙也。 亭林鎮,縣東南三十五里,陳侍郎顧野王故居。墨池旁古松,雲野王手植。 鐘賈山壽安寺陳氏墓,垂絲檜二,徑餘四尺,崇鬱壯茂。蓋數百年物。 上海縣西北十里靜安寺,陳朝植雙檜於殿前。宋政和間媚臣朱勔圖以進,徽宗欲攜之。暴風雷,忽碎其一,今殿右尚存。元成廷珪詩:「香骨自來生左紐,苦心未忍棄前朝。」 明心寺,縣西南六十里,古檜二,宋元豐間植。 江陰縣西三十里申浦,季劄墓有巨樹,三人合抱。產果曰「雞距子」,以形似名也。止此一本。又揚州□□寺一本,餘天下所無。 宜興縣保安寺,垂柏連數抱而中剖。 玉女潭(縣南三十五里,張公洞西南三里),古櫸一株,根柯鬱蟠,礧磈如石。唐獨狐及詩「日日思瓊」,指此。 善卷寺(縣西南五十里)古檜,蕭梁物。 鎮江府城西南七里招隱山,招隱寺銀杏樹,圍五人,雲齊梁物。 丹陽東北三十五里,經山寺銀杏,圍七人。相傳晉時植。半枯半堅,遺子所生小株,從中挺出,亦已盈鬥。 揚州府城隍廟銀杏一,當門,圍四尺。 興化縣木塔寺黃梅。初治殿,賈人以木筏載梅,植殿旁。胡僧坐其下,忽不見。殿前梅日盛。偶一占年,東盛則上河豐,西盛則下河豐,俱盛俱衰,亦各驗。雀啄則有蟲鼠之耗。 通州治西為靜海廢縣之遺趾,有文杏數章,大可四圍。 淮安海州大海中大松,相傳三代時物,其狀奇異。 休寧縣西四十里,白岳山宜宮古松一,直香爐峰。又石門一楠,其大數圍。 甯國縣廣教寺柏,黃蘖禪師所植。寺有異行僧,樹即開異花數色。 銅陵縣五松山,舊有松,一本五枝,蒼鱗老幹。 蕪湖縣儒學柏,宋甯宗時植。 滁州琅琊山(城南十里),歐陽文忠祠西一梅,雲文忠手植。又琅琊寺(舊開化寺)銀杏,大數十圍,高十丈。豐山,滁州城西南五里,太僕寺公署,雙柏大十圍,高數丈。全椒縣西北四十八里,龍檜山有檜如龍形,因名之。 蕭縣東南六十五里天門寺,有天棗,花實如酸棗,可食。每四月七日,其實皆熟,次日遂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