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談遷 > 棗林雜俎 | 上頁 下頁
七六


  ▼器用

  【研】

  王官谷西山有秦王研,研大如碾盤,無口,下如尖底磑。春秋秦敗晉師于王山谷時所遺者。(司馬圖記,見《呂涇野集》)

  潁州東六十里,古夷陵也。舊志古列國縣君邱壟,土傳夷陵縣。掘地得磚,作研堅潤。(《潁州志》)

  俞侍郎士吉,奉使得研。上篆「永樂二年」,旁書「海東纉礏。」(《說楛》)

  【古鐘磬】

  太原交城縣西南汾水上,金大定中汾東山岸崩,得古墓。有鼎十余,鐘磬各數十。鼎大者幾三尺,凡十有二,其中實物猶存。鐘小者僅五寸許,大至三尺,凡十有二,蓋音律之次。後世之制以厚薄,而此以大小。其制皆周器,非秦漢以後所作。今器不存,而墓址猶在。

  【琴】

  高陵魏氏,唐鄭公之後,藏有遺琴,後訟失之。(《呂涇野集》)

  禮科公署有書室,琴懸壁間,系舊物。(李樂《見聞雜記》)

  正統末,籍太監王振玉琴,長三尺餘。

  四明沈嘉則《豐對樓詩集》雲,吳仲足攜族子德望所藏銅琴示我,為《賦銅琴篇》口九字。蓋予平生耳目所未睹也。

  青銅合體黃金相,軫以白玉排雁行。絲彈蜀繭啼鳳凰,誰其作者古帝王。按圖考識題大唐,璽文雙篆鳴玉方。玄宗協律精宮商,豈當在禦樂且康。伊昔抱至置我床,青天拂匝開錦囊。白日倏忽相低昂,翡翠照爍琉璃光。丹砂點漆流星芒,纖指觸弦響喤喤。蒼梧飛雲頹不揚,見者黯黯頎而長。延陵考國推太章,裔孫寶秘什襲藏。明珠大貝俱尋常,荒墟對磧經千霜。抑神呵護不敢傷,天地不得閟厥良,複使人世窺虞唐,我欲薦之登明堂。九原誰再起師襄?夔孔同窒國祚昌,皇帝萬歲永無疆。

  【仙針】

  蒼梧縣人梁大用,遇異人,授以鐵針三枚,並針灸書,遂為名醫。永樂中,郡守羅觀訪其子孫,得一針以進於朝。

  【鐵塔鐵鑊】

  當陽縣玉泉寺鐵塔鐵鑊,俱隋物。青州城內□□寺三鑊,大者受四十石,次受三十石,有釜受八石,似甕而有耳。寺原孟嘗君宅。

  【金斧】

  臨潼縣南一里,驪山綿亙。而東五十里,東有金斧山,石罅中有金斧。抵之則動,取之不出。

  【石杯】

  青田縣五色石杯,巧工琢造,歲應上官,不啻千百,民甚苦之。古人拔茶樹桑,以茶且累民。況石杯於器無益,有一制必貽一害,在司牧者念之耳。

  【鐘】

  大名府譙樓鐘,雲魏太武物。守潔則聲宏,否則咽滯。前守惡之,棄置通衢,且半裂,樂頀蒞任適旱,祭而懸之,扣之不揚,頀不懌。夢大眾喧于鐘所,乃再扣之聲宏,裂處尋平。

  正統中河決滎陽,東昌水中大鐘二,范縣令鄭鐸得其一,款識永安四年。曹縣城門四,各有鐘。相傳鐘懸則大水,遂寘之。崇禎戊辰四月,盧令柱礎不聽,盡懸之,果大水。乃徹。(《曹縣誌》)

  歐陽修《歸田錄》:太常所用王樸編鐘,皆不圓而側垂。後胡瑗改鑄編鐘,遂圓其形而下垂,扣之掩鬱而不揚。今見南京神樂觀編鐘,形不甚圓。

  【鼓】

  鄞縣東鄉金尚書(忠)故居,石鼓二。萬曆乙卯,石中如蟲齧聲,翻視之,石多蝕。搜得石蟹一,螯足尚動,觀者異之。

  成化初,韓襄毅(雍)南征大藤峽賊。斬峽之大藤,中空鞔革為鼓。置參府前,聲甚震,立使某移於行台,扣之無聲,歸即如故。

  【圜花錞】

  崇禎元年四月,湖廣通山縣三都水沖出古銅鐘,重十八斤,周制也。有「圜花錞」三字,聲極清遠。

  【唐鏡】

  唐鏡背有字云:「花發無冬夏,臨台曉夜明。」見鄭以偉《山上山稿》。

  【辟塵爐】

  錢塘縣西山龍井寺,辟塵石爐,不知所自來,近失去。

  【張三豐食器】

  張三豐嘗居潁州迎祥觀,遺像一。食器一,容鬥許,暑貯肉不腐。混元衣一,久而如新。好事者易其領,輒敗。冠一,質古,有摩雲態。(《潁州志》)

  【天啟改元】

  魏元法僧、陳蕭莊、南詔晟豐佑先已用之。又《太和舊志》:元至天戊戌,紅巾徐壽輝、陳友諒陷江西,下吉安、泰和,稱天啟,則天啟之號前代已四見矣。

  【銅法馬】

  萬曆間,泰和人掘地得法馬,形如月,鑿十字,重四斤,天啟三年造。背鐫「吉安路」。郭尚書子章考梁王琳立永嘉王,蕭莊稱帝改元時,不稱吉安,亦不稱路。路自元始,豈天啟間造法馬,至元始續刻「吉安路」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