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談遷 > 棗林雜俎 | 上頁 下頁 |
七一 |
|
【梳粧檯】 皇城北苑中有廣寒殿,相傳遼蕭後梳妝樓。成祖定鼎北京,勿毀以垂鑒戒。萬曆七年五月四日樓傾,梁上金錢一百二十文,雲「至元通寶」。則樓創于元初,非遼時物矣。(《張居正雜著》) 【六相樓】 四川達縣本宕渠故地。建文庚辰進士郴州曹嗣宗丞達縣,修六相樓,祀唐李嶠、劉晏、元禎、李適之、韓滉、宋張商英。嗣宗終廣東按察僉事。 【瑞光樓】 鄞縣南二十里櫟社。元末永嘉,高則誠避亂寓於沈氏樓,作《琵琶記》。夜按拍而歌,蠟炬二枝相隔,光忽交合,名「瑞光樓」。遺址存。 【四雨樓】 姑蘇廣福山,周天球治園,有四雨樓。桃李海棠,各栽一面。謂海棠濕透胭脂雨、梨花一枝春帶雨、桃花亂落如紅雨。其右臨水對山,曰「珠簾暮卷西山雨」。 【朝天宮】 南京朝天宮,古冶城也。後殿黃垣,據高垣之上。太祖嘗更衣于此,俗傳葬其下,非。 【鐵柱宮】 南昌鐵柱宮,東南隅方丈甃池作石欄,鐵柱微露,乃石耳,非鐵也。(陸儼山《豫章漫抄》) 【雙魚宮】 錢塘洪侍郎瞻祖游江西玉皇山寺,見石盆中金魚八枚,游泳必雙。異而問,僧謂僅四頭。因登席聳視果然,平視又如前。僧曰:「此名雙魚宮,乃旌陽真人所遺仙跡。」《遊覽志》失載。 【白塔】 四川白塔。初來安縣北六十里白塔寺,路通盱眙,有磚塔一座,雷擊掣其末三層,遺在泗州境伏虎山,今存半塔。創始雷掣,俱不知其何年月。 【鎮河塔】 涿州桑乾河中有塔,名鎮河塔。嘉靖元年塔崩,內有古錢,皆飛空如蝶。自後河水不時泛溢。(《涿州志》) 【應州木塔】 應州佛宮寺木塔,四層六簷八角,高三十六丈,遼清甯三年田和尚奉敕募建。塔後殿九間,通一酸茨梁。洪武元年四月八日,塔頂佛燈連明三夜。文皇帝北征幸其上,題「峻極神功」。後武廟巡應州,題「天下奇觀」。(《應州志》) 按佛法,佛菩薩塔高十三層,辟支塔應十一層,阿羅漢四層,餘隨品級減之,此八種塔並有露盤。佛塔八重,菩薩七重,辟支六重,四果五重,三果四重,二果三重,初果二重,輪王一重,凡僧但焦葉火珠而已。後世建塔不原佛制,聖凡相濫,紕謬至多。 【虞仲】 太伯逃荊蠻,自號句吳,從歸百餘家,立為吳太伯。太伯卒,無子,仲雍立,是為口。仲雍傳三世,至周章。武王克殷,大封同姓,封周章于吳,封其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列為流侯,是為虞。司馬貞曰:「夏墟,在河東太陽縣。」據志書,平陸即古太陽縣,至唐開元始更今名,其廟為太伯明矣。或者謂太伯以次而傳,至周章是為南之吳,虞仲始受周封于夏墟,是為北之虞。然則虞祖虞仲曷以廟太伯哉?曰不然,武王大封同姓,周公于魯,召公于燕,叔鮮于管,叔度于蔡。及神明之後,封止一國一祖。而受二封者,惟于太伯見也。武王之意,以荊蠻吳夷,其禮鄙俚,不足事太伯而報其德。再封于虞,得處先聖王之舊邦,且邇中畿之地,得用中國之典禮。其于太伯之德,庶幾乎報矣。(明初夏縣王翰《平陸縣太伯廟記》) 【妒女祠】 平定州東九十里承天鎮,俗傳妒女,介之推妹也,舊經雲介山氏之廟。唐武后幸河東,道出祠下,懼致風雨,欲開道以避之。狄仁傑曰:「一人行幸,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避?」遂止其役。駐蹕祠下,風停雨息。 【孟母故宅】 榆次縣古城西南隅。蓋孟子鄒人,其母並人也。其地有三徙鄉。 【藺交】 榆次縣東南四十里,相傳藺相如所居故里。當秋深,地無霜,五穀登衍,人異之。 【薑女手跡】 曲沃縣西南三十里,侯馬鎮南河西堰中,世傳薑女托堰哭夫,手印於堰。至今土雖屢傾,遺跡猶存。 【殘苦廟】 介之推從重耳出亡,追者甚急,之推以其子林代死。重耳入晉,之推妻及林妻尋推,聞焚死於綿山,俱投井死。鄉人即其地立廟祀之,曰「殘苦廟」,在曲沃西關外。 【瓜子纏】 翼城縣東南五十里,北陽阪下曰「瓜子纏」。相傳老子食瓜處,子落皆成石瓜子,其形宛然。 【大禹廟】 龍門大禹廟,俗傳食豕肉詣廟必風。壁畫精工,與岐山周公廟壁畫並稱。 【泰伯廟】 平陸縣泰伯廟。 【南嶽廟】 衡州南嶽廟,古松百餘株。銅香鼎甚巨,不可圍抱。銅鐘重九千斤,有大祭則鐘聲先振。 【禦題祠山廟】 廣德州北五里,橫山張真君廟。明初高皇帝南征過之,題曰:「天下英靈第一山,白雲為闕石為關。將軍幸得來瞻此,暫解干戈動笑顏。」 【江神廟】 湖廣魚鎮江神廟有神木。江夏賀相國逢聖歸楚,木出於江,蒼古挺拔,鎖以鐵索。 【白起廟】 武安縣西關白起廟。正統間,縣丞李升以起殺降挾詐,遂毀其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