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談遷 > 棗林雜俎 | 上頁 下頁 |
六五 |
|
【八功德水】 南京靈穀寺琵琶街側,有池雲八功德水。餘嘗過之,則涸。按八功德水見天竺國,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淨、七不噎、八除病。 【皇后水】 武安縣西八十里,太行山中有池,夏涼冬溫。世傳宋太祖下河東,將引皇后入晉陽,後病瘡,掬此水浴之遂愈。至今人稱皇后水。(《武安縣誌》) 【冰柱水】 宣府懷安衛城西南三十里,虎窩山厓水出,盛暑結為冰柱,至隆冬反釋。 【瀘水】 諸葛孔明五月渡瀘,瀘水即黑水,非瀘州也。其水色黑,故曰瀘。沈黎《古志》:孔明南征,繇今黎州四百餘里至兩林蠻,自兩林南瑟琶部三程至巂州,十程至瀘水,瀘水四程至弄棟,即姚州也。金沙江在滇蜀間,一在武定府元江驛,一在姚安之左卻。據《沈黎志》,孔明所渡當是今之左卻。瑟琶一作虱琶,兩林今之邛部長官司也。 【愛陽河水】 宣府愛陽河,在炭山西北二十里。本牧地,深二尺餘,下有頑水,黑色者數尺。水上有浮草,性涼,宜牧馬。其地生黃花大如錢,人馬蹂踐萎悴,明日複生如新。 【石槽水】 高陵縣清真觀,在縣東南二十里吳村,西魏文帝嘗過此。有石槽圍方不及二尋,水常盈,以飲隨駕馬千餘匹不減涓滴。文帝異之,主觀者對曰:「臣有飲馬珠在內,故水不竭。」頓首獻珠。今石槽存。 【須水】 滎陽須水。須音會,今寫作須,讀作需,訛。 【粉水】 粉水原出房縣,蕭何夫人于此漬粉,鮮潔異常。 【鶴川水】 雲南鶴慶刀劍,取嚴江之古宗鐵,濯以鶴川,利可剸犀,屈之可以繞指。 【龍潭】 天啟丁卯立秋日,天臺石樑下龍潭忽湧金錢二枚,各重一兩六錢,面鑄「太平通寶」字。考《縣誌》,宋太宗鎮潭物也,遂名塔曰「聖祥」。 【清池】 滄州清池,凍冰結花,四散離披,有松竹牡丹車馬人形等異狀。詩雲「雨木日甲皆佇立,結冰池上盡離披。」出周府博平王《錦囊》。 清池中蓮蕊,取之研如泥,凡繪圖寫畫,光焰勝金色。以上《滄州志》。 【化癭池】 武安縣西柏林裡有池,向十八畝,癭者飲之可化。 【珠池】 廉州府城東南八十里有平江青鸞楊梅池,雷州有樂民池,俱產珠。 明時率十五六年或十年一采,始得美珠。邇者三年一采,俱碎小,藩臬有司頗受詰責。 嘉靖二年采珠,至十二年複采,僅隔十年。海北道僉事翁溥嚴立采法,四閱月方才封,用口銀七千餘兩。除織造螺筐,起蓋廠房,夫役俱役民,不預造報者,不下二千餘兩。僅得珠四千餘兩,所得不償所費,尚且碎小口匾不堪。二十四年九月又采如前。知府胡鼇建議,謂前採納至今僅隔一年,螺珠未生。縱有一二生息,俱系嫩小無珠,恐複虛費。又考洪武二十九年詔采珠,至永樂十四年始複采。又至天順三年詔采珠,弘治十五年複采。正德九年詔采珠,則以為頻數矣。嘉靖五年詔采珠,其年十二月大雨,池水冰結,樹木皆枯,民多凍死。螺筐夜有火光,人皆異之。九年又采,十二、十三年連采,此珠之所以少也。正德九年采珠,惟樂民池無珠。 【蘇池】 眉州三蘇祠有二池,遇賓興蓮開並蒂,必有登科者。 【舜井】 舜井在曆城山下,綠床朱綆,婦子牽挽數十步不止也。深十五丈,左圓右方。或棄物于井,則從西出。 【倒井】 諸城縣北五十里城陽社井,欹臥斜入,如人攀倒而然。泉甘,冬夏不竭。 【聖井】 邯鄲縣西北二十里聖井,其水常溢。遇旱取水,祈禱有驗。先期齋宿於廟,次日詣城隍廟焚告詞,又次日與眾步迎城隍如聖井廟。拜訖,令嫠婦潔者七人,各持新帚環井洗箕,以箕揚水如飛雨狀,仍各大聲云:「東海老龍七個女,刷子簸箕就下雨。」如是者數次,始陶井。時大伐鐘鼓,眾伏地號呼,如哀如訴。待新泉湧出,取注瓶內,仍徒步捧歸。朝夕行香,雨後送入井,謝之。(《邯鄲縣誌》) 【丹井】 四川德陽縣江口有許旌陽丹井,江水撼射,井屹然不崩。歲旱江竭,井溢如故。(郭子章《蜀草》) 【柳翠井】 仁和縣皋亭山柳翠墓,普濟庵有柳翠井。 【肅府井】 甘肅肅王府有井嘗涸,秋子果熟以牲禱,井泉溢,煎果作紙味酸,解渴化痰,果盡複涸。又酒泉倉無鼠。(曹縣《藍亞中集》) 【火井】 臨邛縣火井,夜時光映上照。民欲取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減。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鬥鹽,家火煮之得無幾也。杜詩「負鹽出井此溪女」,正指是井。蜀井大都艱於得鹽,而此井獨易。 【鹽井】 蜀中鹽井始于李冰。大都竹井,井形大如竹,僅可容竹也。其鑿之甚艱,其入之甚深,其汲之甚苦。水出山石,淡上鹽下,有鑿至五六十丈而淡出,百丈而鹽出。鐵焊、漕焊、刮筒、吞筒等器纖悉甚備,不比晉齊燕取水成鹽之易也。(《四川通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