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談遷 > 棗林雜俎 | 上頁 下頁 |
一 |
|
◎棗林雜俎智集 明鹽官談遷孺木著 ▼逸典 【朱家巷】 句容西門外二十里通德鄉,曰朱家巷,本朝之先澤系焉。今句容令楊俊卿勒石道上雲。疑塚平坡斥衍,不見邱壟,人稱臥龍岡也。嘉靖時,邑人副都禦史王暐言其遺跡,下南京禮部閱實。侍郎崔銑視其地蕪,僅櫟木一,多枝,雲龍爪樹。西北土地廟石壚,鐫「朱慶、朱安社」等字,餘無可質。今廟樹俱墟,意當時一大聚落,故雲「巷」。易代而後,直馳道耳。發祥埋玉,疇能辨之? 句容朱家巷祖陵。太祖初命成山伯李新開河於此便運,尋以地脈罷其役。(見《焦澹園集》) 【疑像】 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識其貌,所賜諸王侯禦容一,蓋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廟。 【石農器】 中都太平鄉之孤村,太祖家舊址。今石農器存。 【保越錄】 張士信《保越錄》,蓋守紹興拒官兵全城事。出越人筆,詞多指斥雲「紅寇」。山陰祁彪佳有其書,常熟錢謙益錄之,改帝號,非復舊本。 【汪清木首】 太祖姊二,曹國長公主適李貞,太原長公主適汪清。清從征陳氏戰歿,葬盱眙縣西八十里牧羊山,刻木首殉之。饗堂柱帖「帝乙聯婚,戚裡恩波流世澤;鄱陽取捷,康山廟祀報奇勳。為國捐軀,千載忠魂扶社稷;相夫委質,萬年義塚壯山河。」 【避諱】 江陰李原德《戒庵漫筆》載:「先世分關中寫『吳原年』、『洪武原年』,俱不用『元年』。想國初惡勝國之號,故民間相習如此」。按:此避禦諱(元璋),如「六科原士」之類,戒庵誤矣。 【二家遺裔】 沔陽柯氏、馬氏,陳友諒遺裔也。改姓與部曲談、王、吳三家逋居興國、大冶、瑞昌界上,族指蕃獷。崇禎壬午,□□□登鄉榜,□□□□□□□張士誠遺裔為章丘李氏。初敗時,乳母遺幼子而逃,冒李姓。 【祭糧田】 盱眙楊王墳,置灑掃人三戶,祭田四十畝,又欽賞三百余石在滁州,免徭役。正德間《會典》作二百余石,招納投附至二萬余丁,免糧約三萬余石。則《會典》失於深考。(《盱眙縣誌》) 【鐵券】 鐵券,公式二:高一尺,博尺有六寸五分;次高九寸五分,博尺有六寸。侯式三:高九寸,博尺有五寸五分;次高八寸五分,博同上;又次高八寸,博尺有四寸五分。伯式二:高七寸五分,博尺有三寸五分;次高六寸五分,博尺有二寸五分。 曹國公李文忠二券。舊券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制,新券系次年,其文大同小異。 中山侯湯和券,文載《毘陵矢忠錄》。其誥曰:「雲龍之喻,在昔所稱,造化兩間,鬱為霖雨。朕起草萊,將多梓裡。爾和英邁,勢若熊虎。自定居江北,以爾守毘陵,吳儂狡銳,爾獨當之。九天九地,示戒叵測,惟爾之固吾圉也。其閩越山陝,盡入版圖。爾惟多勩,是用授爾。列于通侯,以克永世。於戲!秉忠效力,千載一會。宣爾勤勞,訓及子孫,惟爾念之。」 【下操牌】 高皇后助太祖創業。有牌,視晴雨下操。夜嘗張蓋庭中,聞雨聲即牌止操,嘗驟雨急衣出付閽者。今蓋藏內守備廳。 【齋宮寢具】 南郊齋宮藏太祖黃綾披、紅布茵、莞席、蒲韉。明制,宿齋進銅人執牙簡,書致齋日數于簡上,以諭百官。 【戶帖式】 洪武三年十一月辛亥,給民戶帖,以戶部半印勘合。令有司各戶比對,不合者遣戍,隱匿者斬。男女、田宅、牛畜,備載其後。戶部尚書鄧德、左侍郎程進誠、侍郎某、郎中某、員外郎某、主事某各押名。又本州島縣正從官、知印吏亦押名。部官押名俱刻本州縣。押名細書。帖不滿二尺。偶閱《密縣誌》,具戶帖式于左: 一戶:傅本,七口。開封府鈞州密縣民,洪武三年入籍。原系包信縣人民。男子三口,成丁二口:本身五十二歲,男醜兒二十歲。不成丁一口:次男小棒槌一歲。婦女四口,大二口:妻四十二歲,男婦二十三歲。小二口:女荊雙十三歲,次女昭德九歲。事產:瓦屋三間,南北山地二頃。右戶帖付傅本收執,准此。 甯國知府廬陵陳灌,作戶帖以定版籍,民甚德之。後以其法詔行天下。(《甯國府志》) 【內官敕封】 國初,內使監令等官,皆給敕命貤封,後革。 【功臣廟】 南京開國功臣廟,六王像皆冕疏居上,侯伯蟬冠簪纓列左右。鳳陽開國功臣廟,常遇春廟像烏紗絳袍。 【社稷壇】 社稷壇,陪祭行禮南向,余祭北向。 【官銜】 文臣官銜支俸,勳戚官銜不支俸。 【本縣官師】 《仙居縣誌》:洪武四年,邑人任繼先除仙居知縣,法令嚴峻,縣民畏之,六年歸隱于下黃。《金華府志》:永康知縣呂兼明,呂文燧,俱本縣人。教官國初多郡縣辟舉,不盡繇銓選。試職三年,有功方實領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