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蘇轍 > 蘇轍文集 | 上頁 下頁 |
書傳燈錄後 |
|
予久習佛乘,知是出世第一妙理,然終未了後從入路。頃居淮西,觀《楞嚴經》,見如來諸大弟子多從六根入,至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混入性海,雖凡夫可以直造佛地。心知此事,數年於茲矣,而道久不進。 去年冬,讀《傳燈錄》,究觀祖師悟入之理,心有所契,手必錄之,置之坐隅。蓋自達磨以來,付法必有偈。偈中每有下種生花之語。至六祖得衣法南邁,有明上坐者,追至嶺上,知衣不可取,悔過求法。祖誨之曰:「汝諦觀察,不思善,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坐本來面目。」明即時大悟,遍體流汗,曰:「頃在黃梅隨眾,實不省自己本來面目,今蒙指示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祖知明已悟,教之善自護持而已。及內侍薛簡問祖心要,祖亦曰:「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簡亦豁然大悟。予釋卷歎曰:祖師入處儻大是耶?既見本來面目,心能不忘,護持不舍,則所謂下種也耶?譬諸草木種子,若置之虛不投地中,雖經百千歲,何緣得生?若種之地中,潤之以雨露,暵之以風日,則開花結子,數日可待。 六祖常謂大眾:「汝等諸人,自心是佛,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因教之以一相一行三昧,曰:「若人於一切處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就其實。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決證妙果。一相一行三昧,則治地法也。」 予至此複歎曰:「祖師之言備矣!而人自不知,雖知未必能行,如予蓋知而未能行者也。」昔李習之嘗問戒、定、慧於藥山。藥山曰:「公欲保任此事,須於高高山頂坐,深深海底行,如閨閣中物,捨不得便為滲灑。」予欲書此言於紳,庶幾不忘也。凡諸方妙語,昔人有未喻者,予輒為釋之,錄之于左,凡十二章。大觀二年二月十三日書。佛說法,有一女人忽來問訊,便於佛前入定。文殊師利近前彈指,出此女人定不得,又托升梵天,亦出不得。佛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有網明菩薩,能出此定。」須臾,網明便至,問訊佛了,去女人前,彈指一聲,女人便從定而起。 潁濱老曰:「有心要出此女人定,雖是文殊親托往梵天,也出不得。無心要出此女人定,一彈指便了。」僧問老宿:「師子捉兔亦全其力,捉象亦全其力,未審全個甚麼力?」老宿曰:「不欺之力。」潁濱老曰:「師子捉兔時,亦全用一個師子力,捉象時,亦全用一個師子力。不為兔小象大而有差別。若有差別,則物有大於象者,師子捉不得矣。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置右掌中,如持針鋒,舉一棗葉,即此理也。」僧舉教雲:「文殊忽起佛見法見,彼佛攝向二鐵圍山。」五雲曰:「如今若有人起佛見法見,我與點兩碗茶,且道賞伊罰伊,同教意不同教意。」潁濱老曰:「攝向鐵圍山,令知起見之非;與他茶吃,令他識本來處。與教意異而不異。」保福僧到地藏。地藏和尚問:「彼中佛法雲何?」保福曰:「有時示眾道。塞卻你眼,教你覷不見;塞卻你耳,教爾聽不聞;坐卻你意,教你分別不得。」地藏曰:「吾問你,不塞你眼,見個什麼?不塞你耳,聞個什麼?不坐你意,作麼生分別?」或人問:「此二尊宿意為同為不同?」 潁濱老曰:「六根為物所塞,為物所坐;則不見自性,不聞自性,不聞自性,不能分別自性。若不為物所塞,不為物所坐,則可以聞見自性,分別自性矣。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三者不可致詰,故複混而為一。』一則性也。凡老子之言與佛同者,類如此。」鄧隱峰在馬師會下。一日,推土車,馬師展腳路上坐,峰曰:「請師收足。」馬曰:「已展不收。」峰曰:「已進不退。」推車直進,碾損馬師腳。馬歸法堂,執斧子曰:「碾損老師腳底,出來!」引頸于前,馬師乃置斧子。 潁濱老曰:「馬師展腳不收,執斧而問,二者皆以試驗隱峰,臨機見解耳。土車進退,于事初無損益,而直推不顧,此隱峰狂直之病也。若執斧問之,而縮頸畏避,則十分凡夫,無足取矣。猶能引頸而俟,則猶可取也。故其終也,不坐不立,倒立而逝,雖去來自在,而狂病猶未痊也。」南泉欲游莊舍,土地神先報莊主,莊主乃預為備。泉至,問曰:「安知老僧來?排辦如此!」莊主曰:「昨夜土地神相報。」泉曰:「王老師修行無力,被鬼神覷見。」有僧便問:「既是善知識,因何被鬼神覷見?」泉曰:「土地前更下一分飯。」 潁濱老曰:「昔大耳三藏,自謂得他心通,忠國師見而問之曰:『老僧心在何處?』大耳曰:『在西川看競渡。』忠再問心在何處?大耳曰:『在天津橋看弄胡孫。』及三問,大耳良久莫知去處。忠叱之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處!』仰山聞而釋之曰:『前兩度是涉境心,故為大耳所見;後是自受用三昧,故大耳不能見。』今南泉欲游莊舍,而土地知之,亦見其涉境心耳,本無足怪者。南泉自謂修行無力,亦姑雲爾。僧因其言而詰之,非識理者也。答之以土地前更下一分飯,蓋言前後皆涉境心耳。」仰山嘗謂第一坐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作麼生!」對曰:「正恁麼時,是某甲放身命處。」仰山曰:「何不問老僧?」曰:「恁麼時不見有和尚。」仰山曰:「扶吾教不起。」或曰:「不思善,不思惡,此六祖所謂本來面目,而仰山少之何也?」 潁濱老曰:「在《周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其用也。得其體未得其用,故仰山以為未足耳。」長沙嶺和尚嘗遣僧問同參會老曰:「和尚見南泉後如何?」會默然。僧曰:「未見南泉時如何?」會曰:「不可更別有也。」僧回以告,嶺有偈曰:「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蓋亦貴其用耳。香岩閑師嘗謂眾曰:「如人在千尺懸崖,口銜樹枝,腳無所踏,手無所攀。忽有人問西來意。若開口答,即喪身失命;若不答,又違問者。如何即是?」眾無對。 潁濱老曰:「我若當此時,便大開口答他西來意,不管喪身失命,管別有道理也。」玄沙備頭陀謂眾曰:「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只如妄聾啞三種病人,汝作麼生接?拈槌豎拂,他且不見,共他說話,他且不開口,複啞若接不得。佛法安在?」時雖有答者,備皆不肯。潁濱老曰:「三種病人,若只用諸方拈槌豎拂說話等伎倆接他,真是奈何他不得。如諸佛、菩薩修行功到,虎狼蛇蠍,崖石草木,無物透不得,而況三種病人乎?玄沙之意,倘在是耳。非一時老宿境界,故未有能道者耳。」德謙禪師嘗到雙岩,雙岩長老問《金剛經》雲:「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且道此經是何人說?」師曰:「說與不說且置,和尚喚什麼作此經?」雙岩無對。師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既以無為法為極,則又安有差別?且如差別是過不是過?若是過,一切賢聖盡有過。若不是過,決定喚什麼做差別?」雙岩亦無語。 潁濱老曰:「佛本無經。此經者,此心也。佛惟無心,故萬法由之而出。若猶有心,一法且不能出,而況萬法乎?四果十地,皆賢聖也。其所得法,各有淺深。然皆非無心,則不能得。故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扁之斫輪,傴僂之承蜩,皆非無心,無以致其功。其以無致功,則與賢聖同。而其功之大小,則與賢聖異。賢聖之有差別,盡無可疑者也。』」經所謂以無為法者,謂以無而為法耳,非謂有無為之法也。然自六祖以來,皆讀作無為之法,蓋僧家拙于文義耳。杭州報恩院惠明禪師庵居大梅山,有二禪客至,師曰:「上坐離什麼處來?」曰:「都城。」師曰:「上坐離都城至此山,則都城少上坐,此山剩上坐。剩則心外有法,少則心法不周。說得道理即住,不會即去。」二客不能對。又有朋彥上坐訪師,師問:「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一時消隕。今天台嶷然,如何得消隕去?」朋彥亦無措。 潁濱老曰:「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此理也。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一時消隕,亦理也。二理無可疑者。人能達此理,則去來之想蓋,山河之礙滅,真性朗然,物莫能隔。此所以為充滿法界,消隕虛空矣。達者聞而信之,昧者疑之,則天臺嶷然在前,未嘗滅矣。」杭州永明寺道潛禪師嘗訪淨慧禪師,會四眾士女入院。淨慧曰:「律中隔壁聞釵釧聲,即為破戒,見睹金銀合遝,朱紫駢闐,是破戒不是破戒?」師曰:「好個入路。」淨慧稱善。 潁濱老曰:「隔壁聞釵釧聲,而欲心動,安得不謂破戒?金銀合遝、朱紫駢闐而心不起,安得謂之破戒?」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