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蘇轍 > 蘇轍文集 | 上頁 下頁
易說三首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何謂道,何謂性,請以子思之言明之。子思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者,性之異名也;性之所寓也。道無所不在,其在人為性。性之未接物也,寂然不得其朕,可以喜,可以怒,可以哀,可以樂,特未有以發耳。及其與物接,而後喜怒哀樂更出而迭用,出而不失節者,皆善也。所謂一陰一陽者,猶曰一喜一怒雲爾,言陰陽喜怒皆自是出也,散而為天地,斂而為人。言其散而為天地,則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言其斂而為人,則曰「成之者性」,其實一也。得之於心,近自四支百骸,遠至天地萬物,皆吾有也。一陰一陽,自其遠者言之耳。「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此何數也?曰:一氣判而為天地,分而為五行。《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十者天地五行自然之數,雖聖人不能加損也。及文王重《易》,將以揲蓍,則取其數以為著數,曰大衍之數五十。大衍雲者,大衍五行之數,而取其五十雲爾,用於揲蓍則可,而非天地行之全數也。故繼之曰:「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中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明此天地五行之全數,古之聖人知之。所以配天地,參陰陽,其用有不可得而知者,非蓍數之所及也。及子瞻論《易》,乃以蓍數之故而損天地五行之全數以合之。為之說曰:「大衍之數五十者,五不特數,以為在六七八九之中也。」「言十則一二三四在其中,言六七八九則五在其中矣。」「一二三四在十中,然而特見者何也?水火木金特見於四時,而土不特見。」「故土無定位,無成名,無專氣。」夫五行迭用於四時,其不特見者均也。謂士不特見,此野人之說也。今謂五行之數止於五十,是天五為虛語、天數不得二十有五、天地之數不得五十有五而可乎?且土之生數,既不得特見,而其成數又以水火木金當之,是土卒無生成數也。使土無生成數,同天地之數四十而已,尚何五十之有?且天地五行之數,人之所不與也。今也欲取則取,欲去則去,是以意命五行也。蓋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行既生矣,而未及成,地安於下,天運於上,則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地以五合一而水成,天以五合二而火成,地以五合三而木成,天以五合四而金成,地以五合五而土成。天之所生,不得地五則不成,地之所生,不得天五亦不成。此陰陽之至情,而古今之定論,非臆說也。且十之在天地,四行之所賴以成,而土之賴于四行者少,其實可視而知,不可誣也。今將求合蓍數而黜土,其為說疏矣。「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常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常簡以知阻。」乾之健,坤之順,皆其財之自然也。譬如鳥之能飛,魚之能遊,非有使之者也。乾以其健濟天下之險,坤以其順濟天下之阻,皆有餘矣。然而或亦不濟,如鳥之能飛而困於弋,魚之能游而斃於網,健順之不可恃者,亦若是矣。且天下之險阻,果安在乎?物固有強弱,有遠近,有高下,有好惡,有向背,有取捨,此爭之端而險阻之所出也。方其不爭,乘之以至健,和之以至順,無不濟也。遇其方爭,健能勝之,順能說之,尚可也。不能勝,不能說,而險阻作矣。然則何為而可?《易》曰:「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健而無心者,其德易,其形確然;順而無心者,其德簡,其形隤然。易簡積於中,而確然隤然者著於外,吾信之,物安之,雖險阻在前而無不知,知之至同渙然冰釋,無能為矣。此則易簡之功,而非健順之所及也。《易》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物得其理,則吾何為哉?亦位於其中而已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