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家 > 蘇軾 | 上頁 下頁
放鶴亭記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客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於塵垢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複擊。獨終日于澗穀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飽汝。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釋】

  1.放鶴亭:位於今江蘇徐州市雲龍山上。

  2.熙寧十年:即公元1077年。熙甯,宋神宗年號。

  3.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北宋徐州治所所在地。

  4.及:漫上。

  5.扉:門。

  6.明年:第二年。

  7.升:登上。

  8.作:造。

  9.適:恰好。

  10.晦明:昏暗和明朗。

  11.俯仰百變:俯視仰視之間,氣象有許多變化。

  12.旦:早晨。

  13.縱:聽憑。

  14.陂(bēi)田:水邊的田地。

  15.傃(sù):向,向著,沿著。

  16.名:給……命名。

  17.通「揖」,作揖。

  18.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鶴在北坡鳴叫,小鶴與之應和(見《易經·中孚·九二》)。陰,北面。

  19.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鶴在深手攀鳴叫,聲傳於天外(語出《詩經·小雅·鶴鳴》)。

  20.狎(xiá):親近。

  21.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據《左傳·魯閔公二年》,衛攤公好鶴,封給鶴各種爵位,讓鶴乘車而行。狄人伐衛,衛國兵士發牢騷說:「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哉?」衛因此亡國。

  22.《酒誥》:《尚書》篇名。據《尚書·康浩》序,周武王以商舊都封康叔,當地百姓皆嗜酒,所以周公以成王之命作《酒浩》以戒康叔。

  23.《抑戒》:《抑戒》是《詩·大雅》中的篇名。相傳為衛武公所作,以刺周厲王並自戒。其中第三章:「顛覆厥德,荒湛於酒。」荒湛於酒即過度逸樂沉儷於酒。

  24.劉伶、阮籍:皆西晉「竹林七賢」中人。皆沉醉於酒,不與世事,以全身遠害。

  25.「翻然」二句:指鶴轉身斂翅,恍惚將要止歇。

  26.黃冠:道士所戴之冠。

  27.元豐元年:即1078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創作背景】

  此文作于元豐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時蘇軾知徐州。隱者張師厚隱居于徐州雲龍山,自號雲龍山人。後遷於東山之麓並作亭其上,自馴二鶴,鶴朝放而暮歸,白日裡令其自由地飛翔於天地間,所以名亭為「放鶴亭」。蘇軾為之作題記。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