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歐陽修 > 歐陽修文集 | 上頁 下頁 |
傳易圖序 |
|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夫孟子好學者,豈獨忽於《書》哉?蓋其自傷不得親見聖人之作,而傳者失其真,莫可考正而雲也。然豈獨無《書》之如此,余讀經解,至其引《易》曰「差若毫釐,謬以千里」之說,又讀今《周易》有「何謂」、「子曰」、者,至其《繫辭》則又曰「聖人設卦」「繫辭焉」,欲考其真而莫可得,然後知孟子之歎,蓋有激雲爾。 說者言當秦焚書時《易》以蔔筮得獨不焚。其後漢興,他書雖出,皆多殘缺,而《易經》以故獨完。然如經解所引,考於今《易》亡之,豈今《易》亦有亡者邪,是亦不得為完書也。昔孔子門人追記其言作《論語》,書其首必以「子曰」者,所以別夫子與弟子之言。又其言非一事,其事非一時,文聯屬而言難次第,故每更一事必書「子曰」以起之。若《文言》者,夫子自作,不應自稱「子曰」。又其作于一時,文有次第,何假「子曰」以發之?乃知今《周易》所載,非孔子《文言》之全篇也。蓋漢之《易》師,擇取其文以解卦體,至其有所不取,則文斷而不屬,故以「子曰」起之也。其先言「何謂」而後言「子曰」者,乃講師自為答問之言爾,取卦辭以為答也,亦如公羊、穀梁傳《春秋》,先言「何」、「曷」,而後道其師之所傳以為傳也。今《上系》凡有「子曰」者,亦皆講師之說也。然則今《易》皆出乎講師臨時之說矣,幸而講師所引者,得載於篇,不幸其不及引者,其亡豈不多邪? 嗚呼!曆弟子之相傳,經講師之去取,不徒存者不完,而其偽謬之失其可究邪!夫系者,有所系之謂也,故曰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其為辭各聯屬其一爻者也。是則孔子專指爻辭為繫辭。而今乃以孔子贊《易》之文為上、下《繫辭》者,何其謬也!卦爻之辭,或以為文王作,或以為周公作。孔子言聖人設卦繫辭焉,是斥文王、周公之作為繫辭,必不復自名其所作又為《繫辭》也。況其文乃概言《易》之大體,雜論《易》之諸卦,其辭非有所系,不得謂之《繫辭》必也。然自漢諸儒已有此名,不知從何而失之也?漢去周最近,不應有失。然漢之所為《繫辭》者,得非不為今之《繫辭》乎?《易需》之辭曰:「需於血,出自穴。」《艮》之辭曰:「艮其限,列其夤。」《暌》之辭曰:「見豕負塗,載鬼一車。」是皆險怪奇絕,非世常言,無為有訓故、考證,而學者出其臆見,隨事為解,果得聖人之旨邪?《文言》、《繫辭》有可考者,其謬如此,而其非世常言無可考者,又可知矣。今徒從夫臆出之說,果可盡信之邪?此孟子所歎其不如亡者也。 《易》之傳注比他經為尤多,然止于王弼。其後雖有述者,不必皆其授受,但其傳之而已。大抵《易》至漢分為三:有田何之《易》,焦贛之《易》,費直之《易》。田何之《易》傳自孔子,有上、下二篇,又有《彖》、《象》、《繫辭》、《文言》、《說卦》等,自為十篇,而有章句。凡學有章句者,皆祖之田氏。焦贛之《易》無所傳授,自得乎隱者之學,專於陰陽占察之術。凡學陰陽占察者,皆祖之焦氏。費直之《易》亦無所授,又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經。凡以《彖》、《象》、《文言》等參入卦中者,皆祖之費氏。田、焦之學,廢於漢末。費氏獨興,遞傳至鄭康成。而王弼所注,或用康成之說,〈比卦六四之類。〉是弼即鄭本而為注。今行世者,惟有王弼《易》,其源出於費氏也,孔子之古經亡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