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納蘭性德 > 納蘭性德文集 | 上頁 下頁
上座主徐健庵先生書


  某以詮才末學,年未弱冠,出應科舉之試,不意獲受知于钜公大人,廁名賢書。榜發之日,隨諸生後,端拜堂下,仰瞻風采,心神肅然。既而屢賜延接,引之函丈之側,溫溫乎其貌,諄諄乎其訓詞,又如日坐春風,令人神懌。由是入而告於親曰:吾幸得師矣;出而告于友曰:吾幸得師矣。即夢寐之間,欣欣私喜曰:吾真得師矣。

  夫師豈易言哉?古人重在三之誼,並之於君親,言親生之,師成之,君用而行之,其恩義一也。然某竊謂師道至今日亦稍雜矣。古之患,患人不知有師。今之患,患人知有師而究不知有師。夫師者,以學術為吾師也,以文章為吾師也,以道德為吾師也。今之人謾曰:師耳,師耳。于塾則有師,于郡縣長吏則有師,於鄉試之舉主則有師,於省試之舉主則有師,甚而權勢祿位之所在則亦有師。

  進而問所謂學術也、文章也、道德也,弟子固不以是求之師,師亦不以是求之弟子。然則師之為師,將僅僅在奉羔、贄雁、納履、執杖之文也哉?洙泗以上無論已。唐必有昌黎,而後李翱、皇甫湜輩肯事之為師。宋必有程、朱,而後楊時、游酢、黃幹輩肯事之為師。夫學術、文章、道德罕有能兼之者,得其一已可以為師。今先生不止得其一也,文章不遜于昌黎,學術道德必本於洛、閩,固兼舉其三矣。而又為某鄉試之舉主,是為師之道無乎不備,而某能不沾沾自喜乎?

  先生每進諸弟子于庭,示之以六經之微旨,潤之以諸子百家之芬芳,且勉以立身行己之誼。一日進誨某曰:為臣貴有勿欺之忠。某退而自思,以為少年新進,未有官守,勿欺在心,何裨于用,先生何乃以責某也?及退而讀史,宋寇准年十九登第,時崇尚老成,罷遣年少者。或教之增年,准不肯曰:「吾初進取,何敢欺君?」又晏殊童年召試,見試題曰:「臣曾有作,乞別命題。」雖易構文,不敢欺君。然後知所謂勿欺者,隨地可以自盡。先生固因某之少年新進而親切誨之也。某即愚不肖,敢不厚自砥礪奮發,以庶幾無負大君子之教育哉!

  承示宋元諸家經解,俱時師所未見,某當曉夜窮研,以副明訓。其餘諸書,尚望次第以授,俾得卒業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