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壽民 > 蜀山劍俠後傳 | 上頁 下頁 |
第八回 把臂駛遙空縹緲輕煙籠劍氣 飛光明大嶽迷漫烈火湧元珠(4) |
|
正尋思間,已同飛出樹腹,到了外面。玄殊忽然笑道:「貧道以前身世孤寒,中間誤入旁門,備曆艱危苦難,始得脫離左道,勉修仙業。無奈根骨、福緣俱都淺薄,中受惡人欺淩,隱痛甚深。等到去邪歸正,身已化為鬼物,又費一甲子苦功,始將魂氣凝煉,才有今日。回憶前情,實是痛心。在未將舊日軀殼消滅以前,自慚形穢,從不敢以本來面目見人。加以出身左道,人鬼殊途,與正教中人無多往還。雖有幾個玄門知己之交,多已道成飛升。 此次出頭多事,本出意料,一半固為記名弟子林映雪苦心所感,一半也由於那兩個極惡窮凶的妖邪二次出世,後患堪虞。自知力薄,雖然心動,先還不敢輕舉。只想勉為其難,將三位道友引開,暫時不與妖邪對面,並沒想到未來之事。後遇謝瓔道友代傳忍大師之命,得知前因後果,這才拼耗元氣,暗中推算,借此時機,為三位道友少效微勞,稍泄昔年之恨。事出無心,原未想到未來安危和自身打算。現蒙三位道友盛意,這才想起,三次峨眉鬥劍前後,各派群仙均臨大劫,貧道是否在劫尚還難知。將來如蒙諸位道友相助脫難,豈非萬幸?即或不然,以後借重之處當必不免。可見天道好還,助人者實以自助。只要行其心之所安,並無須先事圖謀,用什心機哩。」 朱文聽出弦外之音,自己才一動念,對方已全知悉,法力之高,可想而知。不禁面上一紅,方要開口,主人笑說:「我們走吧。」 隨縱遁光,一同飛起。三人此時早已改了觀念,全聽對方主持,不再多言。暗中查看,見初飛起時,只三人遁光連在一起,主人僅將手一揮,身形立隱,化為一片與前在雪山上空所見相似的黑影,輕煙濛濛,籠在遁光層外,隨同飛行。雙方雖是一路,一個鬼魂煉成的旁門中人,對那強烈的遁光竟能以元精籠罩在外,不稍避忌,實是從未見過,越發驚佩不已。 飛了一陣,才聽耳旁說道:「三位道友不必介意,貧道並非班門弄斧,只因由此去往依還嶺,沿途尚有幾處妖人巢穴。除華山派烈火祖師師徒多人而外,另有一個強敵也是隱跡多年,新近才由古陳倉山峽之內衝破前人禁制,裂山而出。此人名叫褚南川,乃令師妙一真人昔年強仇。彼時真人因看一人情面,未肯斬盡殺絕,只將邪法破去,禁閉山腹之中。曾對他說:『我為投鼠忌器,將你禁閉此山。如能洗心革面,到了禁法自失靈效時,放你出世,仍可棄邪歸正,勉修仙業;如若不自悔禍,你的法寶、妖書尚在,用水磨功夫破禁而出,也非不能脫困。但你對我已立誓言,只敢生心為惡,我不殺你,也必有人行誅,使你形神皆滅。 妖道如何肯聽忠言,費了一甲子的苦功,竟將山腹攻穿。當時要往尋仇,剛一出山,便遇黃龍山猿長老,受了妙一真人之托,加以重創。真人本意委曲求全,使其知難而退。無如妖道執迷不悟,懷恨更深,又知猿長老得有一部火真經,妄想盜取,暫息報仇之念,正在山中祭煉邪法。近知峨眉諸長老法力日高,決非其敵,已然變計,準備把火真經盜來,先尋對方門人報仇洩恨。我們經過,難免不被發現。這廝雖非西昆侖老魔頭與近犯幻波池二妖孽之比,但他擅長邪教中五遁迷蹤之法,容易被他鬼混,便仗法寶之力衝破妖陣,也必延時誤事無疑。 諸位道友與左道中人均不相識,不知底細;加以連經大敵,俱占上風,未免忽略。實則新出世的左道妖邪不算,便是五台、華山二派,如許飛娘等男女妖邪,自從紫雲宮、幻波池、光明境三處仙府開建以來,見峨眉諸道友聲勢越大,法力越高,全都害怕,生了戒心,互約同黨,暗中密計,欲乘敵人師長休甯島赴宴和坐關之機,在諸位道友行道不久,羽毛尚未豐滿之際,先用陰謀毒計,群起為難,詭計暗算。由此起,前途不少險阻艱難,到處隱伏危機。諸位道友法力日高,敵人圖謀也越急。此行難免與之相遇,為此略施小技,將道友遁光連破空之聲一同隱去。行近寶城山五百里內,貧道便分手,許不再現形相見了。 三人聞言,忙同稱謝,並請教益。隨聽答道:「三位道友遁光大強,縱然行法隱去,無奈前途敵人厲害,除用邪法觀察,只要有正教門下飛過,立起為難而外,內有兩人並用邪法收來兩極元磁真氣,煉成妖針,遁光和飛行之聲雖然不能查見,照樣生出感應。以三位道友的法力固無所畏,但當此應援緊急之時,何苦多生枝節、貧道所用雖是旁門小技,對待他們卻是正好,無論相隔遠近,決不至於被他識破。不過法力淺薄,本身真氣之外,尚有法寶相輔而成。現在無暇奉陪長談,好在相見不遠,等到幻波池群仙開府取得寶庫藏珍之後,專誠拜賀,再相見吧。」 三人聞言,才知群邪聲勢浩大,兇焰日高,連本門隱身之法,均不免於被其警覺。想起師長仙示所說前途荊棘,來日大難之言,不禁心驚,隨口謝諾,加急前馳。 不消多時,寶城山已然在望,相隔約有五百來裡,忽然迅雷大震。玄殊笑道:「三位道友,好自為之,行再相見。」 說罷,黑影一閃不見,問話已無回應。三人只得照著所說,往寶城山飛落。剛一飛過山頂,便見對面依還嶺上煙光雜遝,邪霧蒸騰,時見一幢幢的火花,宛如正月裡的花炮平地拔起,上沖霄漢。當中飛起一團數畝方圓的慧光和各色飛劍,精虹電射,縱橫飛舞,與數十百道奇形怪狀的妖光,互相追逐爭鬥。地面上湧起一片五色淡煙,大乙神雷連珠爆發,數十百丈金光雷火上下交織,霹靂之聲,震得山搖地動 。滿天空的雲霧已被映成無邊異彩,變幻不停。看出慧光正是李英瓊那粒定珠,幾個男女同門在珠光籠罩之下,各指飛劍、法寶,與敵人惡斗方酣。整座依還嶺,已在太乙五煙羅籠罩之下。想是妖法厲害,眾同門均仗慧光防身應敵。只英男新收弟子火無害,化為一個猴形小紅人,往來飛舞,出沒敵人陣中,揚手便是一蓬烈火,萬道毫光。錢萊、石完同在太乙青靈銷所化冷光籠罩之下,隨同助戰,往來飛舞,時隱時現。這三個後輩門人也真厲害,所到之處,不是對方抵敵不住,吃虧敗逃,便是邪法厲害,剛追近身便吃遁去。急得為首諸敵暴跳如雷,咒駡之聲,隱約可聞。 三人忙運慧目法眼,定睛一看,慧光下面,只申若蘭等有限幾人,英瓊並不在內。看神氣,好似英瓊尚在幻波池內幫助癩姑坐鎮,一同防禦根本重地。因為邪法厲害,故以心靈運用,發出佛家定珠慧光,將應敵諸人護住,各用飛劍、法寶向敵還攻,又將太乙神雷往外亂打。同時再由火無害等三數人,仗著本身專長和法寶防身,擾亂敵人妖陣。再看敵人方面,竟有百餘人之多,高矮胖瘦,男女都有。除為首四五人外,大都赤身露體,各有一片暗紫色的妖光緊附身上,似在安排陣勢。 不料火無害等三人此去彼來,出沒無常,其疾如電。不是將所持妖幡法器抽空破去,便是冷不防由地底沖出,打傷一兩個妖徒,忙即入地遁走。因為太乙五煙羅擋住,隱遁又快,敵人無奈他何,空自飛行追逐,一個也未追上。照此情勢,分明先有成算。雖料無害,但見敵人聲勢強大,非比尋常,又比上次群邪初犯幻波池要多好些。為首兩個道裝妖人一老一少,面相均頗清秀,但都殘廢。老的一個,一足已斷,坐在形似風車的法寶之上,指揮應敵,飛行雖極神速,神態還較安詳。 另一道裝少年,生得面如冠玉,十分英秀,在一片紫色濃煙簇擁之下,滿陣飛舞,追逐火無害等三門人,飄忽若電,自膝以下,全被濃煙擋住。因見妖徒連番失利,火無害等三人隱遁神速,苦迫不上,邪法無功,急得不住厲聲怪嘯,聲如狼嗥,神情十分暴厲。 金蟬想起鬼仙玄殊曾說二妖人懷有折足之恨,默運玄功,仔細查看,果然少年妖道雙足連腿斷去尺許,只剩膝下數寸尚在。心想:「那麼高的邪法,縱令傷處被師祖和極樂真人炸成粉碎,無法連結,隨便尋上兩條人腿也可接上,如何這多年來海底潛修,尚是殘廢?」 心正沉思,後見火無害等三人每一出手,必有一二妖徒受傷,就這幾句話的工夫,少說也有四五十個妖幡、法物被毀去。按說火無害所煉真火何等威力,便錢萊、石完二人所用仙劍、法寶、石火神雷均非尋常,敵人只一受傷,便無幸理,可是妖徒不曾減少。再細查看,原來那些妖徒竟是氣體凝結而成,看與常人無異,及被三人真火神雷打中,當時受了重傷,有的炸斷頭和手足,只剩殘屍,有的竟被火無害的太陽神光線和石完的石火神雷炸成粉碎,不知怎的,一經打中,便聽一聲悲嘯,倒地化為一股濃煙,電也似急往旁遁去。 火無害等三人原仗天賦本能和法寶防身,乘隙發難,仗著太乙五煙羅可以阻隔防護,一面驟出不意,擾亂敵人妖陣;一面更須防到為首眾人的追逐,自然無暇窮追,一經得手,立時遁去。受傷妖徒所化濃煙,由雷火叢中激射逃出,到地一滾,便複原形,看去只是元氣損耗。有那連經數次打擊受了重傷的雖然複體稍緩,結局依舊復原,重又猖狂起來,爭先佈陣,無一後退,人數一個也未減少。為首妖人共是七個,除那一老一少似是東海二凶而外,內有兩人,上次曾隨群邪來犯。只有一個中等身材的紅臉妖人和兩妖僧不曾見過。邪法異寶均具驚人威力,東海二凶更是厲害。他們見敵人仗著寶光護身,先立不敗之地,所用法寶、飛劍、太乙神雷均具極大威力,眾妖徒仗著獨門邪法雖然未死,但已連受重創,元氣大耗,吃了不少苦頭。敵人守在寶光之下,卻是絲毫未受損害。 另外三個敵人,更是神出鬼沒,時隱時現,所設妖陣受其擾亂,始終不曾布成,徒黨吃虧更甚。同來妖黨,並有兩人被火無害用真火籠罩,等到趕來救援,已被炸成粉碎,形神皆滅。追又追他不上,怒火中燒之下,便不再窮追,一聲怒吼,突由身上各透出一條紫陰陰的人影,晃眼暴長數十百丈,宛如兩個其大無比的巨靈飛舞空中。紫影所到之處,占地竟達數十百畝,各伸著一雙數十丈長的魔手,滿山亂抓,動作如電,猛惡已極。火無害等三人雖然照常出沒,看去情勢已極危險。那麼強烈的真火、神雷,妖人元神所化怪手竟無所畏,火無害等三人已有兩次差一點沒被抓中。 金蟬等三人見狀,全都大怒,玄殊又未回來,覺著申若蘭等慧光護身尚可無慮,火無害等三人卻是危險已極。正在商議,再待一會,不等玄殊歸告虛實,先往應援,猛瞥見幻波池中飛起青熒熒兩道冷光,中間夾著一點豆大如意形的紫色燈焰,電也似急,朝當頭一條紫影電射過去。剛看出是方英、元皓帶了英瓊紫清靈焰兜率火出來助戰,心方略寬。同時猛聽格格怪笑,突由地底冒出一個七竅噴煙,大如車輪的怪頭,直朝火無害等三人撲去。要知大鬧幻波池,開啟寶庫藏珍等許多驚險新奇情節,請看下文分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