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陸士諤 > 士諤醫話 | 上頁 下頁 |
論痢疾 |
|
痢疾這個病,已經關及髒氣,大凡一切病,關及腑氣者輕,關及髒氣者重,就為在腑多實,在髒多虛,虛則宜補,實則宜攻。 從前岐伯斷定,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腸澼下膿,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即使身不熱,脈不懸絕,也要滑大才是生脈,懸澀依然是死脈。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此症死不可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髒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黃帝、岐伯這兩位,是我們中醫的老祖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為萬世法的,他把痢疾瞧得這麼鄭重。腸澼下血,就是紅痢;腸澼白沫,就是白痢;腸澼下膿。就是五色痢,可知痢之生死,脈是最要緊的一件事。 張仲景是醫中之聖,斷定五臟氣絕於內者,痢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又言下痢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又言下痢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又言下痢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又言下痢詠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又言下痢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又言下痢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 前代醫聖岐伯,是黃帝時人,後代醫聖仲景,是漢靈帝的人,先聖後聖,相去有二千五百年,怎麼岐伯斷為死症的,到了仲景手裡,倒有辦法,敢是仲景的本領,強過岐伯麼? 原來醫學的進步,愈後愈昌明,這痢疾的發源地,是在五臟的髒氣;痢疾的所在地。是在大腸的部位,腸為六腑之一,五臟宜補,六腑宜通。岐伯時代治病大半仗的是針灸,《內經》上湯藥方子,只有十二首。病在腸,治宜湯藥。岐伯有病無方,如何不要窘急,猶之現代的西醫,對於痢疾,只能知道它有痢菌,而不能辨出痢菌之屬熱屬寒,是虛是實,與某一髒有關,某一腑相連,粗疏簡陋,只一通腸一法治之,自然利弊毫無把握了。 仲景而後,巢元方論病最詳,其論痢疾曰:「痢而赤白者,是熱乘於血,血滲於腸內則赤也;冷氣入腸,搏腸間津液凝滯,則白也;冷熱相交,故赤白相雜,重者狀如膿涕而血雜之,輕者白膿上有赤脈,薄血狀如魚脂腦,世謂魚腦痢也。又言血痢者,熱毒折於血,入大腸故也。又言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飲,因痢積久,或冷氣或熱氣乘之,氣動於飲,則飲動而腸虛受之,故為痢也。又言痢如膏,由臟腑虛冷氣入于大腸成痢,冷氣積,腸又虛,滑脂凝如膏也。蠱蛀痢,毒氣侵於臟腑,如病蠱蛀之象,痢血雜膿瘀黑有片如雞肝與血俱下是也。又言雜痢謂痢色無定,或水穀或膿血。或青或黃或赤或白,變雜無常,或雜色相兼而痢也。挾熱則黃赤,熱甚則變膿血也。冷則白。冷甚則青黑,皆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胃氣虛而故變易也。 岐伯發明痢疾之發源地,仲景認清痢疾之所在地,並定出治療之方藥,巢氏詳述痢疾受病之因。吾中醫不談痢疾菌,而對於痢疾分析之細。認症之確,藥治之複雜,豈彼只以通腸簡單治療,為治痢無上妙法者,所能夢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