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計六奇 > 明季南略 | 上頁 下頁
北事


  (卷八 南都甲乙紀八)

  北事

  六月初三日(己未),都督陳洪范請任北使;命來京陛見。史可法乞選臣齎監國、即位二詔及使吳三桂、謝升二敕,抵山東、北直曉諭。時訛傳「謝陛」偽「謝升」也。

  十五日(辛未),馬士英以大清國攝政王所諭南朝官民示奏聞,請遣官詔北行;士英疏曰:

  「據東鎮太子太師東平伯劉澤清揭前事內稱:『六月初六日,據北來難民嚴太、沈紹祖、潘章、張敬山等雲:北兵五月初一日追賊至京,出示雲:大清國攝政王令旨,諭南朝官紳軍民人等知悉:曩者,我國欲爾大明和好,永享太平,屢致書不答;以致四次深入,期爾悔悟耳。豈意堅執不從;今被流賊所滅,事屬既往,不必論也。且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軍民非一人之軍民,有德者主之。我今居此為爾朝雪君父之仇,破釜沉舟,一賊不滅,誓不返轍。所過州縣地方,能削髮投順、開城納款,即予爵祿,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不分,盡行屠戮。有志之士,正幹功立業之秋;如有失信,為何以服天下乎!特諭。』看此示,是不知中國已有主矣。理合速差文武二臣頒詔北行,以安中外臣民之心。從此南北,又換一局。臣已遣陳洪范向議和款主事馬紹愉往督輔史可法處相機商酌。」

  十六日(壬申),馬士英舉陳洪範北行。

  十九日(乙亥),僉都左懋第以母死於北京,願同陳洪範北使。

  二十六日(壬午),進舊輔謝升上柱國少師、盧世漼工部侍郎、黎玉田兵部尚書、王應華光祿卿,俱充山陵使,祭告先帝后祔葬。二十七日(癸未),大清兵入德州,盧世迎降;濟王走死,馬元騄奔南京,謝升亦出仕於大清。

  二十九日(乙酉),北歸諸臣南下;舟次上閘,監軍淩駉在舟。時李建泰已作大清輔,駉有撫東之命;與署道于連躍出示,稱順治元年。然駉于南京,亦發疏不絕。

  是日,傳報濟寧固山額真石等奉攝政王令,調兵馬巡視山東;所到地界,官民出郭迎接,違者以抗師治罪。大清國平西王吳三桂稱攝政王簡選虎賁數十萬絡繹南下,牌仰山東德清一帶仰體大清安民德意。

  七月丙戌朔,有北兵數人持告示至青州,一為攝政王、一為平西王吳,各稱安民。又有大清兵部文二角,索一路清冊;惟濟寧未降,東昌、臨清皆服。又臨清中軍張顯榮稱:攝政王命固山額真石六家總兵駐德州、侍郎王鼇永招撫山東。

  八月初二日(丁亥),張鳳翔家眷與楊仕聰同舟遇南京頒詔官,即同南行,借臨清兵自衛;淩駉預戒兵丁,言北朝兵無送人南往之禮,到濟寧即返。時馮銓、李建泰、謝升俱為大清國內院大學士。

  初五日(庚寅),進左懋第兵部右侍郎僉都,經理河北;進郎中馬詔愉太僕少卿、陳洪范太子太傅。

  大清已除王鼇永總督山東、河南,以方大猷為監軍。署巡撫事楊汝成、張維機從陸至,大猷遣牌送至濟寧登舟。

  初六日(辛卯),視朝畢,召廷臣及左懋第、陳洪范、馬紹瑜議北使;遂召對面諭之。尚書顧錫疇恭擬祭告陵園文、祭告大行皇帝後文、吳三桂封爵制書敕命鐵券、黎玉田高起潛敕命、諭宣北京人民諭,一一呈覽。

  十四日(己亥),僉都禦史左懋第言:「臣銜以經理河北、聯絡關東為命。夫河北,則山東、北直也;關東,則遼東矣。遼東久為清有,北直為清現居;山東雖殺偽官,遍地皆土賊。臣家人來雲:膠州被圍賊至十余萬,則不皆向化可知也。經理實有封疆之責;以封疆重寄之銜而往議金繒歲幣之事,名實相乖:此銜之當議者也。馬紹瑜昔年赴清講款,為清所折,奴顏婢膝,清送之參、貂;台臣陸清源糾之。其與清交情深淺,臣誠不知;但聞其私許金十萬、銀百二十萬,逢人頌揚,臣不便與之同行也。」

  十六日(辛醜),史可法奏:「邱茂華所稱吳三桂師次慶都,建大清國順治元年旗號,迫人削髮。」

  十八日(癸卯),催陳洪範速行。

  二十一日(丙午),大清國遣遼人四名到沂州索糧戶冊。

  二十三日(戊申),催左懋第、陳洪範星馳渡淮,銀、幣令馬紹瑜隨後護行。

  三十日(乙卯),劉澤清請褒封吳襄,使三桂銜感。劉孔昭奏:「三桂父子效忠,宜加殊禮。」時舉朝皆知三桂無心本朝,而奸黨故欲崇之,已寓賣國之意矣。

  八月初二日(丁巳),光祿少卿沈廷揚奉命海運十萬石餉吳三桂,道梗不可行,祈止之;上不許。

  二十三日(戊寅),贈吳三桂父襄遼國公。

  淩駉在臨海佯款大清國,馳奏亟乘機恢復;遂令巡撫王燮、總兵邱磊速赴任山東。改駉巡按山東禦史,給空劄一百勸功。

  三十日(乙酉),兗東道郭正中奏大清騎下東省。

  九月十四日(己亥),禦史徐養心言人自德州來者,言山東有大清國巡撫方大猷、道臣張安豫牌赴濟上;宜敕王燮早行。大清國總河楊方興駐濟甯,傳檄山東州縣,漸次款服。方興,遼東貢生,登進士第一;尚主,曆官內院。至是來總河,與濟甯道朱國柱議取江南,修漕運。

  十六日(壬寅),大清兵入宿遷。

  二十三日(戊申),大清將楊方興收服土寇掃地王等。

  二十五日(庚戌),大清國山東撫方大猷承選豐、沛二知縣胡增光、欽光到任;二人兄弟也,俱魚台生員。

  二十六日(辛亥),田仰報忻州、郯城、宿遷烽火逼近。

  十月初三日(丁巳),大清國牌到濟甯,稱攝政王發大兵十萬南下,諭州縣預備糧草。有臨清總兵進濟甯駐劄。

  初五日(己未),大清國東路兵到沂州、西路兵至濮。

  初八日(壬戌),大清國取豐縣,胡增光入城;前知縣劉燧走死。

  十三日(丁卯),馬士英奏賜王永吉一品鬥牛服色,少隆接待北使之禮。劉澤清報:「贛、沭、沛、邳、曹、單、開、歸,處處皆有大清兵;陳洪范、左懋第渡河無期,玉燮、邸磊赴任無地。徐州為張成福所守;成福送母至淮,令馬化豹代須。今成福還徐、化豹回淮,大清將已在沂、郯;必令邱磊渡海先收登、萊。邳、宿正當南北通衢,令修清河廢城,使馬化豹、柏承馥防守。如此派定,以待使臣回日定和戰。」

  十六日(庚午),大清兵入海州。

  十七日(辛未),大清兵至宿遷界,鄉兵羊酒迎之;縣民盡逃。

  十一月初四日(戊子),總兵邱磊報青州之變;磊于白沙祭海,裝家眷、行李于船,將下船北發。

  初六日(庚寅),邱磊帶百余騎至安東,柏承馥、王尊垣召磊進署,突兵擒之。

  至二十一日(乙巳),王燮為邱磊引罪。

  初十日(甲午),大清兵破海州,將獄囚盡放;天明,回兵泗口。大清兵馬八萬分路南下,一向沭陽、一向邳州、一向宿遷;又牌行鄰縣,催辦糧料。

  十一日(乙未),大清兵攻邳州,署印推官沈冷之固守待救。《遺聞》雲:「史可法統兵抵白洋河。」

  十二日,大清兵入宿遷;可法提兵救之,隨拔營去。

  十三日,高傑抵徐州。先是,河南巡按陳潛夫探得大清朝於十月二十五日發兵,一往山東、一往徐州、一往河南,豫王將從孟縣過河。傑與澤清書:「清朝發一王子,領兵號二十萬,實七、八千;齊駐濟寧。近日河南撫鎮接踵告警,一夕數至;開封上下北岸,俱大兵問渡甚急。恐一越渡,則天塹失恃;長江南北,盡為戰場。時事到此,令人應接不暇。惟有殫心竭力,直前無二,於萬難之中求其可濟,以報國恩而已。」澤清以聞。

  十五日(己亥),劉澤清奏:「清將夏成祖已發濟寧;楊方興在宿遷集鐵匠打鐵條,為紮筏之用。臣今議分汛防河,三裡一保、百步一圈,空處築牆,挑濠灌水,勒令有司興工。王燮、田仰、王永吉自安東至徐,蕭、碭屬督輔,開、歸屬越其傑,各申報竣;候左懋第回日另圖也。」

  二十日(甲辰),田仰言:「清將已駐沂、莒二州,哨馬至沭、榆;遼人趙福星為宿遷道,兵五千鎮守。」

  十二月乙卯朔,大清國萬騎下河南。

  初三日(丁已),王永吉總督防河,劉、高二將聯絡張縉彥、王燮分佈河北,王燮移駐淮上,命黃得功、劉良佐移駐近地以援邳、宿。

  十五日(己巳),左都督陳洪范南還;上言:「初,禮部薦臣,以臣與吳三桂同裡戚誼,意大清之破賊,必三桂為政;其事殊不然。

  九月十六日,臣至德州,大清撫方大猷示以攝政王令,有「來使不必敬護,止許百人赴京朝見。」夫曰朝見,則目無天使矣。閣臣主議,以抗節為不辱命;但知三桂借兵於清,未知大勢之何如也。錦衣駱養性為之撫,遣兵相迎。

  二十九日,司務贊畫王言齎臣名帖送內院,回言馮銓、謝升等詞色甚薄,卻帖不收。

  十月十二日,奉禦書入正陽門;臣隨宿鴻臚寺,關防甚嚴,水火不通,饑寒殊苦。

  十四日,內院剛林偕十餘人來視,戎服佩刀,直登寺堂上坐,指地下氈,令臣等坐;大聲責臣江南不應更立天子,且曰「毋多言,我將不日下江南。」

  十五日,剛林來收銀,將十萬兩交訖;蟒緞余幣,尚在後也。私計吳三桂不受書,則萬金可無與,諸人踴躍搶散。明日,遣兵押行。臣等請祭告諸陵及改葬帝后,皆不許;朗誦檄文。

  二十七日,促行,防守甚嚴。

  十一月朔,至天津;複運緞絹悉押去。疑養性有私於臣,革職逮問。

  初四日,過滄州;有官來追,執左懋第回京,不容敘別。

  十六日,過濟寧;大清兵乃還。

  十一日,到徐州,渡河。」洪範入見,言大清兵萬分緊急,旦夕必下江南。馬士英惡之,曰:「有四鎮在,何慮焉!」陳洪範請加恩使北臣,兵科戴英劾止之;言「洪範出使無功,正使身陷異域、下役群聚晉爵,天下聞之,恐哄然竊笑也!」

  十八日(壬申),馬士英疏言:「清兵雖屯河北,然賊勢尚張,不無後慮;豈遂投鞭問渡乎?且強弱何常之有,赤壁三萬、淝水八千,一戰而江左以定;況國家全盛,兵力萬倍於前,廓清底定、痛飲黃龍,願諸臣刻勵之也。」命王永吉防河北、張縉彥防河南,分許定國、王之綱信地。《遺聞》雲:「大學士王鐸疏請視師江北,以複國仇;不允。」時大清兵至夏鎮,別由濟甯南渡,攻海州、圍邳州。史可法、高傑、劉澤清各請告急;不應。

  二十日(甲戌),命史可法會兵援邳州。

  二十四日,張緒彥分諸將防河:寧陵以東至歸德屬王之綱、寧陵以西至蘭陽屬許定國、祥符以西屬劉洪起、河雒委李際遇。高傑北征,發徐州。

  二十九日(癸未),加高傑太子少傅、史可法太傅。先是,程繼孔斬木編筏,勾引北兵渡河,偽投傑降。傑知其詐,因誘斬之,收其眾。至是,士英追理其功,故有是命。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