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計六奇 > 明季北略 | 上頁 下頁
策貢士


  三月王策貢士於建極殿,賜魏藻德第一。先是,閏正月,上召貢士四十八人于文華殿。上問邊隅多警,何以報仇雪恥?藻德對曰:使大小諸臣,皆知所恥,則功業自建。娓娓數百言。藻德,通州人,更自言戊寅守城功。上心識之。至是優拔第一。

  新進士召對,上拔趙玉森等五人為翰林,周正儒五人為科臣,吳邦直五人為禦史,俱批應對詳明。又拔呂陽等十三人,為吏、兵二部主事,俱批應對稍明。賜下第舉人無錫華廷獻、江陰徐亮工等為進士。時稱欽賜進士。

  太祖吳元年置翰林院,以陶安為翰林學士。洪武十八年,始定翰林官制。永樂二年甲申科,擇會元楊相等五十一人及善書、易流等十人,俱改庶吉士。次年正月,覆命解縉選庶吉士楊相、武、進段良等二十八人。于文淵閣肄業。時人謂之二十八宿。舊制庶吉士,間一科考選,額定二十八人。自萬曆十一年癸未李廷機榜,始令每科考選以二十二人為額。故數科來翰林官至百餘員,皆無所事事。惟揚揚長安道上,拜客飲酒而已。崇禎甲戌、丁醜兩科,始不選庶吉士,以即推有異政者,擢入翰林,亦制之一變也。至庚辰新科進士召對,上問君有難,當雲何?錫人趙玉森對曰:萬歲臣殉死,上頷之。因問四事,玉森對且泣,遂拔翰林。時稱欽賜翰林。旗杆半黃半朱,眾榮之。或雲故例。每科翰林選十八人,惟南京及浙各選二人,餘每省一人,每科選科道每省一人,凡有大政必合十三省人酌議,故備知天下得失。此制之善也。及崇禎辛未以後。始不考選,惟取知推為翰林科道矣。迨癸未科複考庶吉士。後乙酉,隆武立,複改庶吉士為庶萃士雲。

  四月,命考選大典須科貢兼取,以收人才之用。已而吏部考選,不列舉貢,特命貢士並歲貢二百六十三人,俱補部寺司屬,推官知縣,不為例。

  命朝臣及撫按各舉將材。

  明制最重進士,可仕至六部,進士中翰林為最,一入翰林則不屈膝。雖揖腰背不甚折,所以養相體也。舉人止可仕至太守而已。故進士觀舉人頗卑,雖同處不甚款接。至歲貢蔭官,又無論矣。若武職則微甚,雖大至總戎,自文臣視之抑末也。思廟命科貢兼取,可謂一洗舊習。然二百六十三人俱補部寺司屬,得毋更矯太甚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