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宗羲 > 明儒學案 | 上頁 下頁 |
何瑭《儒學管見》 |
|
或問儒者之學。曰:「《五經》、《四書》之所載,皆儒者之道也。於此而學之,則儒者之學也。」問其要。曰:「莫要于《大學》。」請問其旨。曰:「人之有生,莫不有身焉,亦莫不有家焉,仕而在位,則又有國與天下之責焉。修齊治平,莫不有道,此則道之實體也。具此道於心神性情之間,明德也;行此道于家國天下之際,新民也。明德為體,而實見於新民之用;新民為用,而實本於明德之體。蓋內外合一者也,而莫不各有至善之所當止焉。然斯道也,非知之於先,則不能行之於後,故有知止能得之訓焉,《大學》之要指也。」請問其詳。曰:「人之生也,莫不有心以為此身之主,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心之用也,情也,其未發則性也。方其未發也,必廓然大公,無所偏倚,心之本體,方得其正;一有偏倚,則不正矣,此善惡之根也。」或曰:「朱子謂心之未發,如鑒空衡平,無正不正之可言,必其既發,則正不正始有可見,故章句謂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今乃謂未發之時,心已不正,何也?」曰:「心之正不正,雖見於既發之後,實根於未發之前,如鑒之不明,衡之不平,雖未照物懸物,而其體固已不正矣。至於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則『修身章』內親愛五者之偏,正指此而言,所謂已發而為情者也。若謂『正心』傳內不得其正,即指已發,則『修身』傳內五者之偏,又何指耶?」「朱子章句,蓋一時之誤也。其以正心次誠意之後,何也?」曰:「意不誠者,明知善之當行,而不能行;明知惡之當去,而不能去。蓋自欺之小人也,又何暇論其心之正不正哉?其或誠於好善而惡惡矣,而氣稟識見之偏,心有未正,則接人處事之際,往往隨其所偏而發,不復加察,則雖誠於好善惡惡,不免有時而失,此誠意之後,繼以正心,蓋欲其涵養省察,使其心未發之時,無少偏倚,感物而動之際,又加察焉。使情之所發,用之所行,無一不中乎理,此則儒者之極功焉。然五者之情,各行於接人處事之際,接家人、國人、天下人,無不然也,而所接莫先于家人,故于『修身』、『齊家』傳內發之,非謂接他人不然也。格物致知雲者,格修齊治平之道,而真知孰善孰惡也。誠意雲者,行修齊治平之道,誠行其善而去其惡者也。至於天下之治亂,天命之得失,則善惡之效,而萬世之勸戒也。此儒學體用之大全也。」 學與政非二道也,學以政為大,天下之政總於六部,以《大學》之傳考之,平天下之用人,吏兵之政也;理財,戶工之政也;治國興仁讓之善,則禮之政也;禁貪戾之惡,則刑之政也。吏兵之用人,能同天下之好惡,而不徇一己之偏;戶工之理財,能節用愛人,而不為聚斂之計;禮刑能興善而禁惡,則謂之賢公卿有司可也。本之以《大學》之道而行之以國家之法,為政之道,思過半矣。此儒者之正學也。或者舍而不由,徒從事於記誦詞章者,既不足道,而所謂道學者,又多用心于性與天道之間,及存心養性之說,名雖可觀,實則無補。其可歎者多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