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宗羲 > 明儒學案 | 上頁 下頁
黃潤玉《海涵萬象錄》


  天只氣,地只質,天地之生萬物,如人身生毛髮,任其氣化自然也。而人獨有心中一窩氣,寓得理而靈,故曰心神。然太虛中亦有一團氣,靈如人心者,則曰天神。

  汴為天下之中,不如金陵、江夏漕運之易集也。

  道有體用,體即理,用即事,人得是理於心曰德,服是事於身曰行。何謂德?知仁、聖義、中和是也。何謂行?孝友、睦姻、任恤是也。

  道無玄妙,只在日用間,著實循理而行。

  在天為理,與天常存,在人為性,氣散則亡。

  告子若曰「生理之謂性」,便不起人爭端。天地間只是生氣中有此生理,在人亦然,故名曰性,而總謂之仁。是仁即系天地生物之心,又只是生生之理,又曰氣質之性,即告子生之謂也。故張子曰:「君子弗性也。」

  有一人之命,有一家之命,有一國之命,若長平坑卒,一國之命也,氣數也。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則心自不放。

  心之量宇宙間事,皆能推其理而知,但天下形勢,古今制度,必須考視而知,難意度也。

  程、張所謂心,皆指其虛靈之氣而言,氣本寓理為性,理從氣發為情,而心能主宰者,亦氣也。

  天地間生生不息為仁,此天理流行也。人心只天理流行便是仁,私欲間斷便是不仁。

  孔門所教所學,皆于用處發明,而體在其中。蓋理是道之體,事是道之用。孝弟見於日用,只從仁上發出來。仁是孝弟之理,孝弟是仁之用。學者騖于高遠,不盡孝弟之事,只是去探高妙,論心論性,卻全不識道。

  教學者於自己體認性情發見處,便能知道。

  古者士農工商,各一其業,子孫世守,而民志定。今也農工商之貪黠者,皆奔兢仕途,而謀吏胥出身,往往資其貪黠,卒獲仕途以終其身,所以濫溢銓曹,汙蠹民社者,多此途也。為今之計,莫若自民間俊秀,取入庠校者,三年大比,約計藩臬郡縣司吏額,分上中下,取士之中式者上等,命為藩臬閫司之吏,中等為各郡吏,下等為州縣吏。三年考滿,送禮部會試,亦依上法取送。在京衙門曆役三年,都試出身,則使儒法兼通,寄之民社,而去貪黠之風矣。

  《大學》之道,問學之宏規;《論語》之言,踐履之實理;《孟子》七篇,擴充之全功;《中庸》一書,感化之大義。

  《大學》一書,《六經》之名例也;《中庸》一書,《六經》之淵源也。

  窮理者道之體斯明,盡性者道之體斯行,至命者道之原斯達,故邵子曰:「非道而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