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宗羲 > 明儒學案 | 上頁 下頁 |
劉陽《三五先生洞語》 |
|
清明在躬,知之至也,養知莫善於寡欲。 有生之變,有死之變,人知死之變,而不知生之變也。魂遊變也,孰主張是?孔子曰:「合鬼與神,教之至也。」 學者不察,率因其質以滋長,而自易其惡之功蓋寡。善學者,不易其惡不已也。 眾人囿於數。君子治則防,亂則修,《易》以知來,有變易之道,聽其自完自裂,一歸之數已哉。 天下有難處之事乎?利害之計也難,道義之從也無難,義不甘於食粟,則有死餒而已矣。天下之不為利害計者寡矣,故戚戚者多。 君子以歲月為貴,譬如為山,德日崇也,苟為罔修,奚貴焉?況積過者耶! 惟待其身者小,故可苟;惟自任者不重,故逸。 古人求治于身,後人求治于天下。休天下而不煩,身求者也;擾天下而不恤,求之天下者也,是故執《周官》而不能執好惡之矩者,不可以治天下。 水之激,失水之真矣;情之激,失情之真矣。君子之情不激也,故不激其言。 不善之聞,懲創之益少,而潛損者多,故言人不善,自損也,又聽者損。 動有掩護,非德之宜,好名者也,故好名者心勞。 獨行君子,出於實心,而于聖人之誠有辨焉。孝弟通神明,而于聖人之察倫有辨焉。 志於開來者,不足以盡性命,志於性命者,足以開來。 賢哉,未信者之自信也!雖聖人弗之信,而信其自知者焉。其自知不惑,其自求不小。 德者得也,無得於己而言之,恥也;無得於己而言之,不信乎人矣。 惟虛故神,惟敬乃虛。 知幾而後能知言,知己之言,而後能知人之言。 動出於至誠惻怛為王道,動責之我為大人之業。 知者,心之神明者。知善,知不善,知好善,知惡不善,知必為善,知必不為不善,是至善也,是人之明德也,天之明命也,故曰:「良致」。言學也,致者力而後天者全,曰「明明德」,曰「顧諟天之明命」,舉致之之謂也。五常百行,明焉察焉,神明充周,是謂能致其知。古聖人莫如堯,贊曰「欽明」,非知之至而何?中,知之不倚于睹聞者也;敬,知之無怠者也;誠,知之無妄者也;靜,知之無欲者也;寂,知之無思為者也;仁,知之生生與物同體者也。各指所之,而皆指夫知之良也,故曰「致知」焉盡矣。 獨知之明,大明懸象,照臨天下者似之,蓋觀于《晉》。人有失則者,明入於地矣,有邪僻之見者,入左腹矣,蓋觀於《明夷》。 著焉察焉,無或遺焉者,聖人之無不知;踐焉履焉,無不勝焉者,聖人之無不能。洽聞亦知,多藝亦能,闇於其大者矣。 至健者知之健,至順者知之順,唯健也不可險之而知險,唯順也不可阻之而知阻。人心惟危,險阻之謂也;健順,精一之至也,君子蓋無時而不懼夫危也。 置我身于人人之中,而非之是之惡之愛之奪之予之者,夫然後可與無我。 物不可厭,厭物者不能格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