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宗羲 > 明儒學案 | 上頁 下頁
胡瀚


  胡瀚字川甫,號今山,余姚人。支湖鐸從子也。自幼承家學,動必以禮。

  年十八,從陽明先生游,論及致良知之學,反復終日,則躍然起曰:「先生之教,劈破愚蒙矣。」陽明授以《傳習錄》、《博約說》,日歸而思之,蓋有省。支湖召而語之曰:「孺子知學乎?學在心,心以不欺為主。」瀚唯唯。於是日從事於求心,悟「心無內外,無動靜,無寂感,皆心也,即性也。其有內外動靜,寂感之不一也,皆心之不存焉故也」。作《心箴圖》以自課。就質于陽明,陽明面進之。先生益自信,危言篤行,繩簡甚密。陽明歿,諸弟子紛紛互講良知之學,其最盛者山陰王汝中、泰州王汝止、安福劉君亮、永豐聶文蔚,四家各有疏說,駸駸立為門戶,於是海內議者群起。先生曰:「先師標緻良知三字,於支離汨沒之後,指點聖真,真所謂滴骨血也。吾黨慧者論證悟,深者研歸寂,達者樂高曠,精者窮主宰流行,俱得其說之一偏。且夫主宰既流行之主宰,流行即主宰之流行,君亮之分別太支。汝中無善無惡之悟,心若無善,知安得良?故言無善不如至善。《天泉證道》其說不無附會,汝止以自然為宗,季明德又矯之以龍惕。龍惕所以為自然也,龍惕而不恰于自然,則為拘束;自然而不本于龍惕,則為放曠。良知本無寂感,即感即寂,即寂即感,不可分別。文蔚曰:『良知本寂,感於物而後有知,必自其寂者求之,使寂而常定,則感無不通。』似又偏向無處立腳矣。宋儒學尚分別,故勤注疏;明儒學尚渾成,故立宗旨。然明儒厭訓詁支離,而必標宗旨以為的,其弊不減於訓詁。道也者,天下之公道,學也者,天下之公學也,何必列標宗旨哉?」

  先生之學,則以求心為宗,所注《心箴圖》,列而為五:曰心圖,指本體也;曰存,曰死,曰出入,曰放心。各有箴,而功以存心為主。晚年造詣益深,每提本朝儒者曰:「文清之行,粹然師表,求其卓然之見,一貫之唯,似隔曾、顏一級。文成明睿,學幾上達,若夫動不踰矩,循循善誘,猶非孔氏之家法。白沙煞有曾點之趣,而行徑稍涉于孤高。敬齋慎密,似有子夏規模,而道業未臻于光大。孟子願學孔子,而于顏、閔猶曰『姑舍』,吾于四先生亦雲。」以恩貢,就華亭訓導,升崇明教諭。

  歸家三十年,築室今山。著有《今山集》一百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