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遵憲 > 日本國志 | 上頁 下頁 |
卷三十八 物產志一(2) |
|
日本植茶蓋始于嵯峨帝時,或雲聖武時既知飲茶,但事不可考,惟考日本《淩雲集》載皇太弟《秋日禦制詩》雲"院裡滿茶煙"。《桓武帝禦制詩》雲"吟詩不厭搗香茗"。又《經國集》載嵯峨帝與海公飲茶歸山,禦制詩有"香茶罷酌日雲暮"句,可征當時風尚。史稱嵯峨弘仁六年,幸近江國之韓崎,有崇福寺僧都永忠自煎茶獻帝及皇太弟。永忠曾於寶龜中入唐留學,得制茶及栽培法,延曆中歸朝,自試其法並傳於人,及是帝遂命畿內及近江、丹波、播磨諸國植茶。蓋始于延曆,盛於弘仁也。其後中絕,及後鳥羽院文治中僧千光游宋,齎江南茶種歸,分栽於背振、梅尾諸山,茶事複盛。千光種之築前背振山,建保二年將軍源實朝有疾,千光知其宿酲,獻茶及《吃茶養生記》二卷,將軍飲之頓愈。又饋茶實一壺于釋明惠,明惠種之拇尾山,故拇尾山又名茶山。其後分種之宇治,近代拇尾種殆絕,而宇治實稱茶海。應安以來,以足利義政嗜茶,舉世咸尚之。後義政命僧珠光、僧休心通曉茶事,義政聘之,命其臣能阿彌、相阿彌等學習。休心自結茶室,號珠光庵,其子宗珠、其徒引拙、古市等傳習其道,鳴于南都。真能、即能阿彌,號春鷗齋。真藝、真能子。真相,即相阿彌,號松雪齋。藻鑒茶具,潤飾茶儀。及豐臣氏使千宗易修飾之,千宗易,和泉人,稱千阿彌,仕豐臣氏,號利,居士。於是王公以下逮于庶人咸尚茶術。至德川氏,每春遣使於宇治齎甕收茶,而宇治之名益著。日本初傳古法,特尚煎茶。惟良春道和出雲大守《茶歌》有:"空林下清流,水紗巾仍漉,銀槍子獸炭,須臾炎氣盛,盆浮沸浪花。""起鞏縣碗商家盤,吳鹽和味味更美,煎罷餘香處處薰,飲之無事臥白雲。"是當時所尚在煎茶,薛能詩雲"鹽損添常戒,薑宜著更誇D'觀此知用鹽是古法也。煎茶廢而點茶興,點茶之法始于陸羽,宋人盛行之,考《大觀茶論》、蔡襄《茶錄》,知日本點茶即同其法。凡運筅擊拂謂之立茶,立茶謂粥面聚也。茶多湯少,運筅旋撤,再添湯擊拂者謂之濃茶。茶少湯多者謂之薄茶。、蓋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以觀其色澤,法以抄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迥環擊拂,湯上盞可四分而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者為絕佳。其後茶儀盛行,又專以鬥茶器、結茶室,務為奢靡矣。行之數百年。若制茶之法則近來較精,將新采之葉用泥爐鐵鑊煮熱湯以竹籠蒸之,俟其葉軟,取出用竹簟攤開,以扇扇退熱氣,然後用鐵欞糊紙於泥灶上烘焙,隨焙隨撚到茶卷身幹,再用篩分出粗細,揀去茶梗,翻覆焙乾乃用箱裝運。凡穀雨前後所采者為頭春葉,肥嫩而味濃厚。夏至前後所采為次春葉,老而味薄。至大暑前後所采為尾春。每年出產頭春居其六,次春居其三,尾春居其一雲。有日宇治制,有山本嘉兵衛者,西京人,鬻茶于江戶,至四世嘉兵衛時,元文年,山城永谷宗七郎自製一種美色茶,販之山本氏,山本氏賞其奇雅,與之結約,令再制,、當時諸侯伯賞之,有天上地下第一之名。由是山本氏之名大噪,名日字治制。有日玉露制,天保年間山本氏已獲巨利,於治、綴喜之間共有十八所茶園。至六世嘉兵衛,號德翁,由宇治至小倉村,宿于木下吉左衛門家,戲于焙茶時以手攪和,茶葉如團珠,木下氏患之,德翁轉奇其狀,購以重價,更令多作齎歸江戶,名曰玉露。人爭購之,當時一斤值銀四十五錢,爾來漸次翔貴,值至七十五錢。尤擅香名。其製造較粗者日番茶,多粗品,制工尤草率,僅以太陽曝幹而已。下總、常陸之間多有之。碎屑者日粉茶。近年以來學制紅茶,明治七年勸業寮創編《紅茶制法》一書,頒佈諸府縣,民間始有學制者。八年,駐紮上海領事官特聘我國人二名,於肥後之山鹿、豐後之木浦等處學制而未能得法。又遣委員多田元吉往湖北、江西、安徽等處學習栽培、製造諸法,並購覓良種齎歸。其後日本三井銀行與一西商又延請華人四十余名,于近江大津郡製造,初頗如法,後以製造過多不能得利雲。又學作磚茶,初,明治九年多田元吉遊歷中國湖北咸寧及漢口等處,齎回磚茶,遂於勸業寮中以綠茶粉末擬造,用器械壓榨而未能堅實。十年,元吉又入江南福建模擬其器,齎歸。十一年,全權公使梗本武揚由俄國東部陸路歸朝,聞俄人素嗜磚茶,購數種攜歸。至十一年,元吉與上林熊次郎又如法製造,贈之美商。茶商田川某亦傳其法,俄人遂與定約購買雲。又有學作印度茶者。印度種茶起於泰西一千八百三十四年,至今五十餘年矣。先是,侯爵某上書政府首倡其議,英國從其言,遂選英人及印度人十三名為委員。阿朔昔州舊有茶樹,當印度未入英國版圖時,於千八百二十四年緬甸之役,炮船長官巡察其地並攜茶種歸告政府,及是所遣委員遂于阿朔昔州先建數所茶苗園,並開小制場。至三十七年,暫通製造、焙煉諸法。又遣員往中國福建廈門購種種之,漸及東北諸州,其後政府決議以移植中國種為便,又往安徽、杭州、寧波、福建武夷山購覓良種,植于西北諸州。爾後考論工拙,爭以金牌為賭物。植物家又考究樹質佳否,土宜如何,一一論究中國焙煉之法,政府並譯其書佈告於眾。凡種茶之地雖在絕域深山,政府皆開通道路以便運輸,人民亦爭自奮發益求良法,佐以機器,至千八百六十九年,印度茶之名競噪於世。今核印度近年輸出之茶,每歲已逾三千一百萬磅,賣價一千三百萬圓。出產不過中國八分之一,然茶價之高幾倍於中國矣。日本自明治七年遣富田冬三往桑港,經東印度聞其茶美,至明治九年遂適多田兀吉為制法視察委員,石川正龍為器械視察委員,梅浦精一為商務委員,均往印度研究其法。及歸,遂以高知縣下取自生茶制以印度之法,果投西人嗜好。乃將其制法遍告各府縣,並設傳習場,受業者凡五百餘名雲。日奪產茶遍於全國,以宇治為最良。開港之先,惟中國商人于長崎購九州茶,回國再制以充西商之用。又有和蘭商人齎茶樹五百本移植於爪哇,然西人未有購茶者。及安政六年橫濱開港,米國商人始稍稍購茶,此時茶一百斤不過六七圓,僅以當時十二三方之一分銀購取,一分銀值英國銀半圓。後增至十六七圓,其後輸額遞加,栽植益盛。至明治二三年,適因中國紅茶有偽造者為美人所厭忌,而日本綠茶乘機得以銷售,至明治十一年輸出至二千八百余萬斤之多,售於美國者十之九,於英國者十之一。然以製造稍濫得利轉微,政府頻年設法維護,於明治十二年開共進會,凡出品者八百四十六家,一千一百七十二品。特撰委員審查其形狀,以黑漆盤盛茶葉置於案,外映日光以鑒別茶葉之長短、緊疏、伸縮如何。色澤,于玻璃窗外施有色屏障透入日光,仍以黑漆盤盛茶葉以辨其潤澤、枯燥、純青、碧黃、駁雜等事。火度,以茶葉盛盤,嗅其香氣以別火度之強弱,熏焦能否適當。水色,茶葉重八分置之茶銚,注以熱湯,經五分時間傾其液汁注于純白茶碗中,以審定清濁黃碧如何。茶滓,將茶滓傾入白碗注以清水,細審其形況性質,有無混淆他物。香,如前法滲出茶液,咀含於口以辨其薰蕕強弱。味,亦如前法辨其味之甜滑苦澀如何。收藏,即茶葉之香味、色澤,以審定其收藏保護之善否。價格,即是年茶價以辨高低。性質,以每縣每區分別品質以考其土宜物性。原價,據各家出品人申告書考其工役費用之多寡,以審定其價。分別/等以定優劣。其尤者給以賞牌,民人奮勵爭進,其豪農富商自種茶園有辟地五十餘町之廣,制額二萬餘斤之多者,比之從前大有進境雲。明治十二年,既開制茶共進會,勸農局長複勉勵業茶者曰:"嘗就現狀以p來勢,日本產茶雖逐漸拓充,然其利實不足恃,有可慮者六:地之廣大,物之豐饒,中國、印度非我所及,一也。此二國者輸出之多,價額之高,又非我所及,二也。紅茶氣焰壓倒全歐,尚之者十八,假令美國轉移嗜好趨重紅茶,則我之綠茶將棄之如土苴、如敝屣,三也。加非一物美人以供飲料,實居首位,仍慮茶為所奪,四也。印度政府於產茶一業殫精竭慮,以期進境未知其所底止,即論今日印度茶價既挺然特立,高出諸國之上,則其效已可睹矣,五也。中國之從事茶業者雖比之印度當讓避三舍.其政府亦未嘗加意保護,然商人能協力同心、互相聯絡以趨赴事機,近來益矯宿弊改圖精良,以廣開英、美、俄、澳各國販賣之路,六也。今之產茶只中國、印度、日本三國,然茶之為物雖產於溫帶,實宜於熱帶,假令他日產茶益廣,又有第二印度世界現出,亦未可知。是亦不可不思也。方今商務萬國競爭,有如此大敵,如此要事,豈得以日本產茶為天之所授,國之特產,而安坐逸居以圖之乎?期所以保此天授,享此特產者在吾民手段。何謂手段?官民協同一心,以實驗征實效,自培養製造以至貿易,苟有利益則急起以圖,精進不已,務使貨美價廉無複餘術,則庶幾其可也。"日本自通商以來,當路諸人專以殖物產、興國益為務。觀此可知其概,故附錄於此。 茶歷年輸出價量表 (表略) 日本有棉未詳所始,古謂之築紫棉。《萬葉集》沙彌滿誓有《詠棉和歌》,稱為築紫棉。神護景雲三年,始敕太宰府歲貢棉,迄延曆十九年,有昆侖人齎種來始傳其種。《類聚國史》 目:延力十年七月有蠻舶漂流至參羽,其人以布覆背,左肩掛紺布狀似袈裟,詢之,昆侖人也,其資物有棉種。十九年頒紀伊、淡路、贊岐、伊豫、土佐及太宰府諸州播種。中世久絕,至永祿、天正之間又來自西或,或天文十一年,葡萄牙商船至豐後,曾以棉種贈大友宗麟,然9時並未栽布也。爾後播種殆及全國,始制棉花,以明和中周防國人村本五三郎為佳,後以東海、畿內二道為多。然未知產額。至明治七年始調查內地產額,計自明治八年至十一年,內外供給共二億四千七百六十四萬四百三十一斤,其中輸入之數凡一億三千二百零三萬七千九百十九斤,價值四千四百余萬圓,自英國輸入者十之七,自中國輸入者十之二,各國輸入者不及十之一雲。 明治十一年棉產額表 (表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