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遵憲 > 日本國志 | 上頁 下頁
卷二十一 兵志一(2)


  凡全國分七大徵兵區,隸各軍管徵兵區。為軍管徵兵區,軍管所轄分各師管,師管所轄分各旅管,旅管所轄分各聯隊,聯隊所轄分各大隊,大隊所轄分各中隊,各從所轄分劃徵兵區。惟旅管以下徵兵區尚未設置,現從使府縣轄地為使府縣徵兵區,使府縣所轄地跨兩師管界者,每使管各設一徵兵區。案徵兵各區尚未設置,而先布之令甲者,誠以分劃各區,則軍旅師隊,小大相維,如枝幹之貫,如指臂之使,既使應徵之人無多寡不均之患,而以此區之人充此區之兵,平日共井同鄉,及至逐隊聯鑣,自易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之效。又況兵皆土著,則家室田園親族各有其系戀之故,亦不敢逃亡背叛,相率為非。蓋一舉而兼數善,故令中先及之也。其不與府縣之疆域同者,則以分土治民與分營治兵,各有所宜故耳。每歲二月由陸軍省揀派徵兵使,以佐官一人充之。徵兵副使,以尉官充之,每師管派Z人。徵兵醫官,陸軍軍醫任之。徵兵副醫官,軍醫副以上任之。徵兵事務官,後備軍人員之駐在使府縣者任之。徵兵書記,陸軍下士官十等屬以下任之。使巡按諸部。至地方官亦派出使府縣徵兵事務長官,以地方長官或書記官任之。使府縣徵兵事務官,地方屬官任之。郡區徵兵事務官,以郡區長任之。地方徵兵醫員,由地方官揀充,每徵兵八十名或名用一人。筆生。由地方官揀充,每檢查所置人。凡事皆商議而行。自頒徵兵令以來,地方官期順民心,務為姑息,民之希圖免役者官吏輒代為袒護,代為掩覆,以市恩於民,因是征不及額。此次新制,地方徵兵官之權較重于昔,蓋使之任責乃能協同軍官盡力從事也。先期一年之九月,凡年十九應徵者使其戶主呈報于戶長,遞呈於使府縣,總編為壯丁名簿。每歲限九月一日至十五日,戶主依式作上告書呈戶長,是月廿五日以內呈郡區長,郡區長限十月十日呈使府縣廳,載於徵兵名簿。限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內呈所管鎮台。其寄寓他使府縣者,或於本籍應徵,或於寄寓應徵者聽惟於寄籍應徵須覺保人具結,預報官廳牒查本籍乃准行。

  除除役、免役、延役各名外,凡應除役、免役、延役人,於徵兵使巡行時,其疾病者或引之到署,或就其醫員仍加檢查。其關於官職、軍籍及學業者,必使呈所受文憑,關於家事者,使親戚加保結。當徵兵使巡部之前,先告各府縣每區刻日期限,人數若干名,使應徵者由戶長帶到。先期又由使府縣廳交付劃野之紙分授本年應徵者,各自朱書姓名、產地、生年月日、族籍、職業及戶主名,與其父母、祖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及氏神、此謂記其何地何神社之所轄也。宗丁,此謂佛教之何寺何宗派也,日本人有神、佛二教,凡生卒祭葬皆神官、僧官主之。作為人別表,人各一頁,於檢查之日持到。至日,徵兵使、地方徵兵事務官列坐其席,依徵集名簿唱名引到,陸軍軍醫及地方醫員各審查其身幹尺度如何,炮兵定五尺四寸以上,然三寸以上亦可用。騎兵、工兵、輜重兵定五尺三寸以上,然五尺二寸以上亦可用。步兵定五尺以上。輜重輸卒、看病卒、役人尺度無定。骨相如何,詳志眼耳口鼻各樣。體格體質如何,宜征為何兵,炮兵取其身幹最強,目力尤佳者,其人舊業機關、雕刻工、時表匠者,均宜採用。騎兵取善於騎者,工兵取其素業木工、石、竹、船、車工、鍛、桶、稀工、泥工、馬具工、家具工、造屋匠、塗飾等,分依其業撰之。輜重兵取其善騎、稍讀書、通算術者。步兵不拘其職業,有無技藝,但堪於兵役者悉採用之。輜重輸卒取其少疾病、能耐勞苦者。看病卒取其少疾而性情溫和者。役人隨其所業取之。羊志於檢查簿。檢查役竣,乃據人別表及檢查簿,標注合於充役之員,稽核本年應徵之數,乃行常備抽籤之法。抽籤之日作簽,簽載號數,納於簽箱,調集征丁區分兵種使各從所宜自抽各種之簽,據檢查簿,如此人宜炮兵令抽炮兵簽,宜騎兵令抽騎兵簽之類。有典簽委員監視其正否,詳記其抽出之號,將簽仍授之本人。假如有簽丁五百名,則制自一號至五百號之簽,逐次抽取,本年當舉常備征員二百名,補充征員百名,則自一至二百為常備兵,第二百一至三百為補充兵,餘為落簽。補充兵者許其在家治生,一年之內遇常備兵闕員時,其鎮台循抽籤號數次序傳到使補兵缺。惟服役年限仍依常備本兵入營初目起算,作為三年畢役,若一年之內無缺,應補准平時免兵役,落簽者平時免兵役,此二種免役者編為第一豫備,徵兵年在三十歲內遇有事召集,後備軍充兵時亦使之充兵,或以供輜重役。抽籤既畢,複據簽簿與人別表制印票,票中載某人充何兵,何兵種,何號數,與簽簿比附,鈐勘合印,召致本人,使各將簽換票。每歲四月二十日至五,月一日,由各區戶長引之人營。方入營時,或因疾病,或因犯罪不能來者詳記其事由上呈,其罹病者必以地方醫師診斷書為憑,由戶長捺印,速訴之鎮台,至於十月一日猶不能入營,則俟下次徵兵檢查時再行檢查.比尋常徵兵先令入營。凡徵兵官員于四月十日覆命,所有關係一切徵兵文書均繳呈于陸軍省。

  第一軍,管東京鎮台常備步兵三聯隊,騎兵一大隊,炮兵二大隊,工兵一大隊,輜重兵一小隊,海岸炮兵三隊,總員七千二十人,此中一歲征員二千三百四十人,管下府縣:東京、神奈川、崎玉、靜岡、山梨、群馬、千葉、茨城、櫪木、長野、新渴。第二軍,管仙台鎮台常備步兵二聯隊,炮兵一大隊,工兵一中隊,輜重兵一小隊,總員四千二百六十人,此中一歲征員千四百二十人,管下諸縣:宮城、福島、青森、岩手、秋田、山形。第三軍,管名古屋鎮台步兵二聯隊,炮兵一大隊,工兵一中隊,輜重兵一小隊,總員四千二百六十人,此中一歲征員千四百二十人,管下諸縣:愛知、岐阜、百川、靜岡縣內遠江、滋賀縣內越前國一郡、長野縣內信濃國四郡。第四軍,管大阪鎮台步兵三聯隊,炮兵二大隊,工兵一大隊,輜重兵隊,海岸炮兵二隊,總員六千七百人,此中一歲征員二千二百三十三人,管下府縣:大阪、兵庫、埽、和歌山、京都、滋賀、三重、岡山、島根縣內因幡、伯耆、隱岐。第五軍,管廣島鎮台步兵二聯隊,炮兵一大隊,工兵一中隊,輜重兵一小隊,總員四千三百四十人,此中一歲征員千四百四十六人,管下諸縣:廣島、島根、山口、高知、愛姬、岡山縣內備中全郡。第六軍,管熊本鎮台步兵二聯隊,炮兵二大隊,工兵一大隊,輜重兵4,隊,海岸炮兵二隊,總員四千七百八十人,此中一歲征員千五百九十三人,管下諸縣:熊本、鹿兒島、大分、福岡、長崎、沖繩。第七軍,管海岸炮兵一隊,現今屬第二軍管,總員八十人,函館海岸炮兵設備以來,明治十年始行徵兵方法,因所轄之地狹隘,僅有函館、福山、江刺三所,故應徵者僅有八十三名,而體格不良,可用者僅十四名,故第七軍管現並於第二軍管。此中一歲征員二十六人,管下:開拓使管下,函館支廳管下。以上總計三萬一千四百四十人,此中一歲征員一萬四百八十人,但輜重輸卒、看病卒及職工等未定征額,故今不算於此。自明治六年始行徵兵令,連年所征,常不足額。第一、第四軍管常備兵每不足額,以他管補充兵補之。至九年,常備徵兵之額既足,補充兵亦能敷用,獨第六軍管不足,乃並採用未滿五尺之四尺九寸以上者,猶缺二十二名。是年全國二十歲丁壯共二十九萬六千零八十六名,應徵者僅五萬三千二百二十一名,屬￿免役者乃有二十四萬二千八百六十名。內嗣子十五萬五千六百五十九名,戶主六萬六千五百九十二名,未滿定尺者一萬三千九百八十四名,其他六千六百二十五名。明治十年,全國二十歲丁壯共二十九萬四千二百三十一名,附九年應徵遲延一年者七千零二十八名,合三十萬零一千二百五十九名,應徵者僅五萬一千四百八十六名,屬￿免役者二十四萬九千七百七十三名,內嗣子十六萬一千零二十名,戶主七萬二千零二十四名,未滿定尺者一萬零八十名,其他五千六百五十七名。

  而此應徵各員中,有疾病、事故、逃亡或應歸翌年徵募者,及檢查不合格者,又有三萬零七百七十七名,可以採用者僅二萬零五百零九名,查是年應徵定額止有一萬四千五百三十七名,今有總員二萬名,似無不足,然各軍管下所征彼此多寡不等,以之分配猶有不足之患。

  以三十萬丁壯征萬五千人而不足,蓋日本自德川氏主政,承平日久,習於安逸,其所謂武士皆世祿之家,尋常百姓不知當何物,初下血稅之命,展轉訛傳,謂朝廷習西法,將絞吾民膏血以為用,疑惑恐懼,屢激成斬木揭竿之變。數年以後雖稍稍安習,然執無知小民,日告以人生報國,分所當為,雖諄諄無益。而父兄不免溺愛,農商不無失時,故人人冀免於役。本人民多質弱而身短,其不堪役者固多,而年來民益狡詐,其強者則逃避而遠之四方,其弱者則饑餓而不出門戶,各隨其性質以弄狡獪,甚至毀傷肢體,斯削手指;或故罹法網,冀為罪囚;或偽造文書,捏作免證;而嗣子、戶主免役二條,或讓分家產,各立門戶;或指擇眾子,俾受家財;或詭名為興絕族之家,或托身為入贅之婿,規避之術,愈出愈奇。政府頗厭苦之,故此次新令,于戶主、嗣子二條先為預防,後又頒行徵兵令補遺.稱令中戶主、嗣子免役各條,所謂應徵年紀以前、以後,即以徵兵令頒行之日分前後,此令發行以前已為戶主,或五十歲以上之嗣子嗣孫,並五十歲以上之養子繼嗣,並未及五十歲之嗣子,准其照例免役。若在新令發行以後,總使應徵云云,則防,4E4更為嚴密矣。。而其他設計規避者嚴懲其罪。自十二年十月頒佈新令以來,此十三年徵兵即為舉行新令之首,令行日淺,疑惑尚多,而此年常備、補充均足額,其捐金以免役者驟增至四百餘名之多,此輩皆圖規避者,以新法網密,術無可施,乃不得不捐家貲以免兵役也,則其效已可睹矣。今列表于後,可知其概。初下徵兵之令,外議嘵曉,謗言載道,然日本自願充兵者歲不過數百人,自願充兵者仍經檢查,然後錄用。明治六年僅六百十六人,明治十年全國共二百八十四人而已。苟不徵調,且患無兵,故政府諸人斷行己意,其後草寇竊發,屢次削平,置議者不復容喙。然起數百年之衰廢而變更舊制,要非容易,觀於八年之間改令三回,逐漸整頓,則當路諸君黜浮議而勤遠略,汲汲圖強,有足多矣。

  十三年徵兵第一表

  (以下表略)

  虧捐金免役者以十二為最多,然僅二十八名,此次乃多至四百三十六人,蓋因新令精密,無可規避,則不得不出於此也,故別作比較表以覘其概。外史氏曰:中國三代,寓兵於民,無事則耕,有事則戰,其不用也,舉天下皆力農桑之民。其用也,舉萬乘皆決射禦之士,兵與食俱無不足,其規模可謂善矣。然自戰國以後,齊有技擊,秦有銳士,即已兼用召募之法,暨唐府兵制壞,用張說之議遂專用募兵,自是以後,民出食以養兵,兵出力以衛民,相沿至今,而兵與民遂不可複合。儒者好言古制,徒見唐宋養兵蠹國病民,驕惰無用,遂慨然思複三代之舊。不知募兵之害固大,以言乎徵調,軍書所至,雞犬為空,邑裡蕭條,田園蕪廢,觀於新安、折臂之翁,石壕捉人之吏,民困於役如此其甚,法安得而不變。夫古人用兵之日少,兵食出於一,即兵與民不必分。後世用兵之日多,兵食不得不分,即兵與民亦不能複合。徵兵之變為募兵,蓋亦世變所趨,不能不爾,非獨中國,天下萬國亦莫不然也。然餘考歐洲近日兵制,乃又由募兵而複為徵兵,其法男子二十使應徵,四十五十而免役,少者壯而老者退職,老者退而少者又人營,故兵無贏弱之憂。其常備之兵有定額,即養兵之費亦有定額,然曆三年,即一人之餉得二兵之用,曆六年,即一兵之餉得三兵之用,故糧無虛糜之患。當為常備,民即為兵,訓練即精,兵複為民,無事則全國之兵皆農工商,有事則全國之農工商皆兵,故國無虛耗之恐。觀其按籍而稽,應時而調,同于古人料民之法。然所調之兵僅征其力役,而兵之衣糧器械,皆別取其奉給于民,蓋斟酌於徵兵、募兵二法,各去其流弊而用其長,而又以時而訓練,分年而更代,此非數百年窮研實踐,未易得此精密之法也。日本仿此法行之八年,雖未嘗爭戰於鄰國,而削平內亂屢奏其功,數年之後,必更可觀,亦可謂善變矣。

  中國自唐宋至今多用募兵,而募兵之法固有不可驟變者,將旗一樹,萬夫雲集,不患無兵,亦自有不必行此法者。余特以為抽換教練之法,似可采而用之也。國家歲糜千余萬兵餉以養綠營,迨洪楊事起,乃至胥天下之兵無一可用。當事者有鑑於此,始創為練勇為兵之法,近年以來稍稍精強。然國家既竭餉以養有用之勇,仍糜餉以養無用之兵,其何以持久?且今日之勇固皆百戰勁卒,可為干城,然再曆十年,則此輩又且衰老,更何以善其後耶?嗟夫,今天下萬國鷹瞵鶚視,率其兵甲皆可橫行,有國家者不於此時講求兵制,籌一長久之策,其可乎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