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遵憲 > 日本國志 | 上頁 下頁 |
卷十九 食貨志五(2) |
|
明治三四年間,大久保利通為大藏卿,以井上馨、澀澤榮一為輔,頗以消減紙幣為主義,乃議裁國用冗費,發公債證書,以所發金劄改為公債,換予證書,給以利息。蓋使人人可收蓄以謀生計,交流通之物為收藏之物,固消減紙幣之一方也。創國立銀行,銀行者集貲為商會,歐洲各國莫不有之。凡金銀兌換、交匯、借貸、寄頓皆銀行司理,國家每總其利權而稽其出入。蓋貨財以流通為貴,設銀行以資周轉,俾之無雍無匱,亦裕國便民之一事也。先是明治三年,大藏大輔伊藤博文自赴美國討紙幣消減之法歸朝,建議以為宜創立銀行,井上馨等贊成之,於是頒發《銀行條例》。其條例稱:銀行貲本令商人集貲為之,貲本分為十分,其十分之六為金劄交換公債證書,納於政府為抵押物,政府給以紙幣,聽之通行。其十分之四為真金,儲之銀行,名預備金。:所發紙幣聽人便宜隨時交換。蓋政府之意,增民間銀行紙幣,則減少國家紙幣救。然明治五年承廢藩之後,歲入不足凡七百余萬,又增發紙幣八百余萬,大藏省發兌換證券六百余萬,開拓使繼之又發證券二百余萬,至是年之冬,合之舊藩劄已有八千余萬矣。六年,遂發公債,設銀行。初詔以金劄換金貨,至是以國庫匱乏,卒寢不行。是時佈告:現因政府有事,所發金劄未能如約給利,故今改為分債,頒給證書-2:。其他大藏省、開拓使所發證券,亦未能換給真金。而所設銀行以公債證書為資本,上下賴以周轉。時國立銀行僅有四行,如第一國立銀行,貲本金五十萬圓,所發紙幣僅一百五十萬圓而已。時井上馨等上書論理財艱危,卒辭職去,改以大隈重信為大藏事務總裁。然是時紙幣、金貨尚無二價,加以造幣寮所鑄金、銀、銅貨,有六千余萬流行於世。人見市場黃白充溢,竊計從此不患匱乏,而不知金銀輸出積年增多,至七年五六月間,金貨漸貴,八年之末益甚。富商儲積曰有損失,小民生計漸以艱難,而銀行以預備真金交換紙幣耗折過甚,連署請之政府,乞以紙幣為通用。政府不許。及九年六月,金祿公債證書發行,驟增一億余萬於市,乃又改定《銀行條例》,改定《銀行條例》:凡資本金分為十分,其十分之八為公債證書,納于政府以易紙幣。其十分之二為真金,儲之銀行為預備金。照紙幣發行之數之四分之一,須以真金留蓄,以便民人交換。先是,銀行之紙幣價輕多有虧折,訴之政府,政府不得已,借給紙幣俾之謀利。及《銀行條例》改定以後,有第十五銀行乃華族集資為之者,請於政府,借給紙幣,以每歲五分之息供政府。政府許之,各銀行援以為請,由是設銀行以減紙幣之意變為設銀行而增紙幣矣。即以金{錄公債為銀行貲本,意欲使華、士族就恆產,且使國民易以求貲,遂不顧紙幣增發之患,專以勸立銀行為急。而銀行陸續遞增至百四十餘,紙幣又增三千余萬矣。重以十年鹿兒島之役,增發紙幣二千五百萬,至十二年合共紙幣乃至一億五千余萬之多。此數年中,金銀輸出氾濫無制,大藏省準備金以外,計全國流通真金銀殆不過二千萬。十二年時,銀價米價相隨昂貴,金貨一圓值紙幣一圓四十四錢,銀貨及外國銀一圓值紙幣一圓二十五錢,米價一石值紙幣七八圓。十三年三月騰上益速,銀貨一圓,值一圓四十二錢至四十六錢,米價一石值八'圓八十錢至九圓五十錢。至四月銀米益昂,紙幣勢將墮地,人心憫憫,舉國危懼。銀貨值一圓五十四錢,米價值十圓五十七錢。於是政府出大藏國庫所蓄金輸之市場,以淺草米廩所儲米賣之商賈,以挫折其勢,然徒歸畫餅,卒無大效。是時賤商壟斷,射利居奇,專以銀米價為買賣,類於博徒所為。並非買賣銀米,第虛指後期交結定銀,預揣價之昂低以謀利。即上海近年所謂買空賣空者。大藏卿乃又請禁以虛價為買賣者一切停閉。又複無效,無幾複解禁,既而複禁,旋又罷之。由是世人鹹知物價之昂貴,實由於金銀之流出,紙幣之濫造矣。而政府乃議增租稅,節費用,以銷紙幣為主,期其效於數十年之後雲。日本之談經濟者謂:維新之初無暇計利害,製造紙幣乃出於不得不然。其後謀減紙幣,志不果遂而張脈僨興,暴動輕舉,增發過多,貽今日財政之困,不可謂之無過。若論紙幣功過,則維持新政、征討叛徒、整頓海、陸軍之兵,經營華、士族之產,創電信、鐵道、礦山之業,為訓農、通商、惠工之益,皆其功之大者也。然于騰貴本國物價,增加外品輸入,使國民溺于驕奢、陷於困苦而不自覺,是則其害之大者也。蓋國家蒙其益而小民實受其害雲。自十三年後,世人爭咎紙幣過多。而論商務者,乃謂紙幣為一國流行之物,多亦不足為害。苟使裁損減少,反無以資民謀生。今日非紙幣過多之害,乃輸入過多、金銀濫出之害也。其言非不扼要,然紙幣者,實則輔金銀而行者也,既不能與金銀價離而為二,則今日十僅值三四,明日十僅值五六,紙幣無定價,物亦無定價,使全國用紙幣者日受耗損,民將何以安其生乎?是不得不謀所以消減之方矣。 古金銀貨價格比較表 種類 價值 種類 價值 慶長大判 74.7186 享保大判 74.7186 天保增鑄大判 74.7186 元祿大判 59.2710 新大判 28.2668 元祿小判 6.8657 慶長小判 10.O642 武藏小判 1.O642 幹小判 5.1562 享保小判 10.1158 元文小判 5.7589 文政小判 5.0292 天保小判 4.3662 五兩判 18.7044 安政小判 3.5051 安政新小判 1.3043 慶長一分判 2.506 元祿一分判 1.7764 幹一分判 1.2891 享保一分判 2.5289 元文一分判 1.4397 文政二分 2.5236 文政一分判 1.2573 文政二分判 2.2727 天保一分判 1.O915 安政一分判 0.8763 安政二分判 0.9503 安政新一分判 0.3261 安政新二分判 0.5432 武藏一分判 2.5101 元祿二朱判 0.8581 交政一朱金 0.1601 古二朱金 0.36451.09 安政新二朱金 0.1361 安政二朱銀 0.4026 文政二朱銀 0.2967 安政一朱銀 0.1035 古一分銀 0.3770 壹朱銀 0.0740 壹分銀 0.3117 安政二朱銀 0.4651 安政大形二朱銀 0.4651 新制金銀銅三貨表 (表略) 外史氏曰:楮幣可以便民,不可以罔利者也。苟使持數寸脆薄之物使天下之人饑藉以食,寒藉以衣,露處藉以安居,則造之易而齎之輕,天下之至便無過於此矣。無如其不可,何也?金也銀也銅也,是亦寒不可以為襦,饑不可以為粟,穴處不可以為屋,而天下之人奔走而求之。且萃五大部洲嗜欲不通、言語不達之輩,不約而同以此為利。則以布帛菽粟之不可交易,乃擇一物之貴而有用者為幣以適用,而金、銀、銅實為適宜。若以楮為幣,則直以無用為有用,雖以帝王之力設為金、銀、銅交易之禁,嚴刑峻法驅迫使行,而勢有所不能。且夫在唐有飛券,在宋有鈔引,今銀行錢店羅列市廛,入亦爭出其寶貨以易空楮,經商四海者攜尺寸之券,雖在數萬里海外悉操之則獲,不異於載寶而往。於是禁飛券、禁鈔引,必囂然以為不便。而歐洲各大國又有國家公立之銀行,富商巨室舉其家所有之金銀,大者牛車、小者繈負,實輸於其中,予一張之紙則珍寶而藏之。日本初用楮幣也,值相等者價或重于真金,蚩蚩細民,給予錢則拒,給予紙則受,亦安在楮幣之無用? 今日不可行者何?曰以楮幣代金銀則可行,指楮幣為金銀則不可行也。有金、銀、銅,使楮幣相輔而行則便於民,無金、銀、銅,恁虛而造漫無限制,吾立見其敗矣。挽近以來,物侈用糜,錢之直日輕,錢之數日多,直輕而數多,則其致遠也難。成色有好醜,鑄造有美惡,權量有輕重,民有交易,奸詭者得上下其手以肆其詐偽,而金、銀、銅之便以用者又憎其繁重矣。代以楮幣則以輕易重,以簡易繁,而人爭便之。雖以中人之貲,設市易銀,紙幣尚足以行,況以國家之力,有不趨之若鶩者乎?誠使國家造金銀銅約億萬,則亦造楮幣億萬示之於民,明示大信,永不濫造,防其贗則為精美之式,救其朽則為倒鈔之法,設為銀行以周轉之,上下俱便,此經久之利也。日本自明治四、五、六年金、銀、銅三貨並鑄,計值六千余萬,當時紙幣八千余萬,雖其數既浮,民尚利之。既有薩摩之亂,驟加紙幣二千六百萬,加以銀行之增發,公債之充溢,核楮幣之數過於真錢幾億萬。即使金錢不流出,而增造無藝,浮數過巨,勢不得不賤。況又益以輸入過多、金銀濫出之害乎。前之以一圓易金銀貨一圓者,浸假而十一,浸假而十二,至今則十三四乃能易矣。金、元、明之行鈔不過百年,及其弊也,鈔百貫值錢一文耳,乃至不足償楮墨之費。美利駕之行紙幣,法蘭西之行紙幣,皆為時不久,值千值萬之紙幣,至不能謀一醉。今日值十之三四,將來殆不可問也。尋前明及美、法之弊,終至拉雜摧燒廢棄不用,轉而用金銀。 吾稽日本新鑄之貨多流出海外,存于國中者不可問也,全國上下所流通者紙幣已耳。一旦不用,殆將轉而易布帛菽粟矣,紙幣日賤,物價日昂,貧民之謀生者日難於一日,既有岌岌不可複支之勢。然以本國之幣購本國之產,自相流轉尚可強無用為有用,購他國之貨則非以貨易貨不可矣。若或不幸饑饉洧臻,敵國乘隙,終不能複舉無用之楮幣以購菽粟,以儲槍炮,誠未知其稅駕之何所也。《詩》有之曰:"譬彼舟流,不知所屆",其今日日本紙幣之謂乎?吾將拭目以觀其補救之方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