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遵憲 > 日本國志 | 上頁 下頁 |
卷十四 職官志二(6) |
|
警視廳 古為彈正台。明治壬申五月,始于東京府下置邏卒三千人,置邏卒總長,七等官。邏卒權總長八等官。等官。八月,於司法省中置警保寮,定官等有警保頭、四等。權頭等官。十月,增置巡查。甲戍一月,於內務省設警保寮,又于東京置警視廳,設警視長、三等官。大警視、中警視等官。乙亥三月,制定行政警察規則。十月,命各府縣置警部,悉改邏卒為巡查。丙子,改廳稱局,仍隸內務省。辛巳三月,又改稱警視廳,仍於內務省中設警保局領其事,而別開官廳,改稱為警視總監,設副總監以下官,如今制。 警視總監一人,副總監一人,受內務卿命統司全國警察之事,以保安民生,維持國法,若事關朝廷則受太政官指令。關於各省、院,並奉各卿、長命而行。警視官,凡五等。警視屬,凡八等。警察使,凡三等。警部,凡七等。主分司各署督察庶務。巡查總長,巡查副總長,巡查長,巡查副長,巡查部長,凡五等。主督率巡查。巡查,主巡行各區,查察庶務。書記,屬官,掌局中會計、文書。凡警察職務在保護人民,一去害,二衛生,三檢非違,四索罪犯。考西法有行政警察,其職在保民衛國、防患未然。若既經犯罪,搜索、逮捕之事別有司法警察司之。今日本亦名行政警察,其職制曰:凡行政警察豫防之力所不及,有背律犯法者則搜索逮捕,悉照檢事章程並司法警察規則而行。蓋以行政兼司法也。凡地方有殺人放火者,鬥歐傷者、強竊盜者、及反獄越檻者,偽造貨幣者、誆騙掏摹者、博奕者、姦淫者,見則捕之。有人民告發則訴其事于長官,執票拘捕之,搜索不得則狀其年貌、或懸其人之鏡寫真以求之。凡行道之人勿論天災人事,逢急難者則趨救之。醉人、瘋癲人則送致其家,老幼婦女及外國人皆加意維護之。凡所轄區內大小往來之道路,市街村落之位置,必一一詳知。所住人民必熟知其身家品行,若無業人及異色人,常默察之,凡處士橫議、聚黨結社、誹謗朝政、煽惑人心者,禁之罰之。凡政府有新布政令,則潛察人民之信否以上聞。凡俳優遊戲、巫舞歌唱,傷敗風俗者禁之。凡市街喧雜之所、聚會擾攘之處則彈壓之。凡車馬往來礙行旅者、傷人物者禁之。凡賣飲食物贗造、腐敗者禁之。凡疫獸狂犬則殺而棄之。凡道餘途污穢、溝渠淤塞則告之戶長,使清理之。凡遺失物則留存以還其人。凡公地官物有破損者則以上聞。凡失火則敲鐘以傳警,齊集消防部以救其災,並多派巡役以防竊盜、衛災戶。凡巡查所司事每日有報,上之警察署,警察署匯其事每月有報,以上之長官。凡巡查皆服西服,持短棍以自衛,攜呼笛以集眾,懷手帖以記事,日夜分班,計日請代,毋得聚飲,毋得吸煙,毋得私鬥哄爭,毋得踞坐,毋得貸借,毋得洩漏,毋得虛捏,毋得淩辱人,毋得受賄。凡屬警察官吏皆毋得貪功,毋得報人家隱微小惡,非持有長官令狀不得徑人人家。凡巡查月給多者十二圓,少者四圓,飲食出於私,衣服取之公。勤者有賞賜金,死者有弔祭金,病者有療治金。計明治十二年警視局費,一百三十一萬六千八百二十圓。府縣一百十六萬九千六百E-十二圓。此皆出自國庫,其他以地方稅支給者一百五十二萬三千六百三十二圓,合計四百一7Y四圓餘。凡全國警察,在東京於警視廳畫方面設分署,又置出張所,猶言值宿所。交番所。各府縣皆設警部,亦畫區置署。大約戶數二萬以上、三萬以下設一出張所。在東京警視廳,計警視、警部八百四十八名,巡查五千一百十六名。在各府縣計警部一千一百五十名,巡查一萬五千八十五名,合計--TY-千一百九十九名,皆受轄于警視總監以各從其事焉。余讀《周官》,有司救,掌萬民之哀惡過失而誅讓之,以禮防禁而救之。有司市,掌司市之治教刑政,量度禁令,有司武虎掌憲市之禁令,禁其鬥囂與武虎亂、出入相淩犯者。有匡人,掌達法,則匡邦國而觀其匿,使無敢反側以聽王命。有撣人,掌道國之政事,使民和說而正王面。有禁殺戮,掌司斬殺戮者。攘獄遏訟者,有禁暴氏,掌禁庶民暴亂力正者,撟誣犯禁者,言語不信者。有野廬氏,掌國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樹,而誅相翔者。有修閭氏,掌比國中宿互柝者,禁徑逾者,與以兵革趨行者,馳騁于國中者。今之泰西警察官吏蓋兼是數職雲。余考歐洲警察之制,大抵每一萬戶則設一分署,一分署有警察數十人。其在通都大邑廣衢要路,則持棍而立者遠近相望,呼應相接,是故國家出一政、布一令,則警察吏奉命而行.極之至纖至悉無不到。人民犯一法、觸一禁,則警察吏伺其蹤、察其跡,使不得或逃法網。地方有闕失,風俗有敗壞,則警察吏指摘其失,匡救其惡而整理之。蓋宣上德意以下行,察民過失以上聞,皆警察吏之是賴。中國自秦、漢以下,設官以肅風紀、捕盜賊,如司隸校尉、如京尹、如遊徼,皆世有其官。然如《周官》之達法則、道政事,以禮防禁者則未之或聞。嘗觀漢、唐中葉,時政令廢弛,君民睽隔,非無一二賢聖之君、剛明之吏勵精為治,綜核名實,而所布令甲率以空文從事,雖慈祥愷惻之言,駿厲嚴肅之語,而行賞則屯膏,施罰則漏網,小民皆褻如充耳如未嘗聞。何則?耳目疏闊,上下否塞,無人焉以宣導之也。若民間巨奸大憝、逋逃淵藪,上之人或昧而不察,卒至釀成巨患。而後思所以補救,亦坐無警察吏以防制于未然,消弭於無形故也。中國惟北魏時設置候官數千人,職司伺察,名曰白鷺,其人皆微服雜居於府寺間,似與今之警吏相類。然行之數十年,又詔稱候官千數,重罪受賄不列,輕罪吹毛髮舉,悉令改置。謹直吏胥棄智玩法,例以民為魚肉,命之巡街巷即以擾閭閻,固有必不可行者乎?然今者泰西諸大,無一國無一處不設警察,其于巡查皆防維甚至,不得受賄,不得報人家隱惡,非持有長官令狀不得徑入人家。民間成習其便安而不聞其縱擾。蓋已予之權複立之限,故能積久而無弊也。余聞歐美諸國,入其疆皆田野治,道途修,人民和樂,令行政舉。初不知其操何術以致此,既乃知為警察吏之功。然則有國家者欲治國安人,其必自警察始矣。中國有衙役,有汛兵,苟悉行裁撤易以警察,優給以祿而嚴限其權,為益當不可勝計也。抑餘考日本警部,多以陸軍武官兼任,一旦有事,授以兵器編為軍隊,足以當一方面,蓋亦常備兵之一種也歟。 府縣 自德川將軍奉還政權,戊辰正月,薩、長、肥、土四藩請還版籍。奏上,列藩多仿之,廷議未決。至己巳五月,乃敕令改藩為府、縣,以舊藩主充知藩事,名為府藩縣一致之制。而政府所轄之地,於丁卯十二月置市中取締役所於京都。戊辰正月,置鎮台於大阪。二月,于京都設裁判所,置總督。五月,于江戶置鎮將府,於甲斐置鎮撫使。七月,廢鎮台府,置鎮將府,設議政、行政二局。十月廢之,改屬事務于行政官。己巳七月,又建按察使,既漸變郡縣之制矣。庚午春,尾張、肥前、阿波、因幡四藩上郡縣議,國皇親諭各藩知事,命皆罷職。七月,遂廢藩為縣,如今制。 府知事一人,縣令一人,受內務卿命,總理所部內之行政事務。若其關於朝廷者,奉太政官命。關於各省院者,並奉各卿指揮而行。考日本全國分三府、三十七縣,論所轄地與中國之分巡道相等,因其為一州之主,職制類于巡撫,與外人交涉亦譯稱巡撫。惟考其行事,不過承流宣化而已,於國家政令毫不能有所損益于其間,蓋大權悉操之政府,重內輕外於勢較便也。書記官,凡二等,每府置大書記官一員,每縣於大、少之內置一員,惟開港地方之縣則與府同。屬官,凡十等。分所司而承其事。凡知事、令之職在守法律,宣命令。惟因地置宜,得隨事設立規則以佈告於民,其規則必上呈於各卿。若所頒規則有違法則、背命令及越許可權者,則太政大臣及各卿長直命注消。凡徵收地方稅于所部內支用者,其豫算決算皆報告于內務大藏卿,而下付於府縣會議員。凡府縣會開議,或召集,或中止,均得便宜行事。府縣會決議之後,或可或否,亦任便宜行事。凡屬官判任以下、地方郡長以下,進退黜陟得以時指揮監督焉。凡地方兵事屬之鎮台,刑事屬之裁判所,稅務屬之收稅吏,皆與知事、令無涉。惟遇有事故,得以時商請各官,並稟請上官辦理。如遇有非常事變,得請于鎮台隨時處分,遇有水旱之災,得請將租稅延納。其餘劃郡區、權經費、檢開墾、興土功、查官地、管礦山,及外人居留之處、遊歷之所,暨法律中指明應由地方官辦理者,有舊章則隨時料理,若章程所不及,稟請各卿長而後行。凡地方官每年一度召集至京會議憲法,名曰地方官會議。若長官未能親詣,命書記官代理。開會之曰國皇親臨,議長以特旨揀派,所議之事以多寡決從違焉。現在府知事三人,曰東京,三等官,餘皆四等。曰京都,曰大阪府。縣令三十七人,曰神奈川縣,曰兵庫縣,曰長崎縣,曰新溺縣,曰崎玉縣,曰群馬縣,曰千葉縣,曰茨城縣,曰橡木縣,曰三重縣,曰愛知縣,曰靜岡縣,曰山梨縣,曰滋賀縣,曰岐阜縣,曰長野縣,曰福島縣,曰宮城縣,曰岩手縣,曰青森縣,曰秋田縣,曰山形縣,曰石川縣,曰福井縣,曰島根縣,曰鳥取縣,曰岡山縣,曰廣島縣,曰山縣,曰和歌山縣,曰德島縣,曰高知縣,曰愛媛縣,曰福岡縣,曰大分縣,曰熊本縣,曰鹿兒島縣。 警部,自一等至十等。受知事、令之命主管內警察。 郡長,每郡一人。主承奉號令,分理郡務。凡郡長以府、縣本籍之人充,其俸給由地方稅支辦。郡書記、區長、區書記、戶長皆同,郡書記十等至十七等,無定員。主襄助郡長。 區長,每區一人。主承奉號令,分理區務。區書記,主襄助區長。 戶長,每村町置一人。主承奉號令,分理各町村事務。府縣會議員,以本籍民人所選舉者充。其法依郡區之大小以定多寡,大概每一郡區多不過五人,議長、副議長即于議員中公選,經知事、令允許而上其名於內務卿。凡議長、副議長、議員皆不給俸,惟會期中之往來旅費、滯留日用,即於議會中議定支給。凡投票之人及被選之人,均擇其有家貲有品行者。除官吏外,滿二十五歲以上男子,其籍在本府、縣,住居過三年以上,歲納十圓地租以上者許充議員。滿二十歲以上之男子,其籍在本郡、區,歲納五圓地租以上者許為投票人。其犯懲役、禁獄一年以上.及倒產者,癲癡者,均不得與焉。府知事、縣令豫期佈告於某月開選舉會,至期投票公選,撰舉人及被選人住所、姓名、年齡均書明於紙,定日匯交于郡、區長,以投票數多者為應舉,人數同者取年長,年均者定以鬮。投票已終,郡、區長查核選舉簿而佈告其名於眾。議員每四年一任,已逾二年則改易全數之半,以抽籤之法令其人退任。議長、副議長每二年則改撰。凡府、縣會每年以三月開議,有通常會,有臨時會,定期開會曰通常會,非時開會曰臨時會,凡臨時會除特議之事之外,亦得兼議他事。議事草案總由知事、令交付。凡府、縣費以地方稅支辦者,其豫算之額數、徵收之方法,皆經府縣會定議。凡會議議員必須半數以上臨場方得開會,其所議之事依過半之數以決可否,若兩議同數,則決于議長。凡會議均許人民聚集傍聽,惟府知事、縣令及議長欲禁傍聽,亦聽其便。議場別有規則,亂雜者禁。凡議員于所議事往復討論無所不可,惟不許毀貶他人,議員若喧嘩紛擾,有背規則。經議長禁止不聽,即逐出議場,其涉於強暴者得交警察官吏處分。凡通常會期中,於府、縣內大利大害,議員有所建白則草案會議,議同者過半,得以議長名上議於內務卿。凡地方稅會議,議決之後,經知事、令允可即付施行,知事、令以為不可,則具狀於內務卿,請其指揮。凡會議中論說有妨礙國安及背法律違規則者,知事、令得命其罷議,具狀於內務卿,請其指揮。如內務卿依知事、令之請,得令其散會,待改撰議員而後再議。府、縣會議之制仿於泰西,以公國是而伸民權,意甚美也。日本維新之初,國皇會群臣設五誓,首曰萬機決於公論。壬申二月。設大審院、元老院,又詔稱:朕今漸建立憲政體,期與汝眾庶俱賴其慶,由是國會之論紛紜起矣。當征韓論後,參議副島種臣、板垣退助連名上書,請起民撰議院。或者駁論以為未可,然而眾口囂囂,叩閽求請,促開國會者踵趾相接,其勢若不可止遏。政府不得已始有府縣會議員之設。是制之建,人人皆謂政出於民,於地方情弊宜莫不洞悉,坐而言,起而行,必有大可觀者。然餘讀明治十二年府縣議事錄,吾未知其果勝於官吏否也。雖然,為議員者已由民薦,薦而不當,民自任之。苟害於事,民亦自受。且府縣會之所議,專在籌地方之稅以供府縣之用,官為民籌費而民疑,民為民籌費而民信。民自以為分官之權,謀己之利,而官無籌費之名,得因民之利以治民之事,其所議之當否,官又得操縱取捨於其間,終不至偏菀偏枯,使豪農富商罔利以為民害。故議會者設法之至巧者也,民可使由,不可使知。聖人以私濟公而國大治,霸者以公濟私而國亦治,議會者其霸者之道乎? 外史氏曰:自將軍奉還政權,其時主少國疑,未能收太阿之柄歸於獨斷,不得不仍以西京世族、強藩巨室參與政事,故太政官之權特重,日本官職不敘正一位。當中葉時,國皇每親臨政所裁決萬機,蓋太政官中即以國皇居首坐,然其事出於禦裁者少矣。副島、板垣之請起民撰議院也,謂方今政權上不在帝室,下不在人民,而獨歸於有司。此論一倡,眾口囂囂,群欲仿西法以開國會。或斥為巨藩政府,或指為封建餘威,雖出於嫉妒怨忿者之口,然薩、長、肥、土皆於國家有大勳勞,一國之大權必有所歸,勢重者權歸之,固有不得不然者在乎?今特譜維新以來大臣、參議更替表,俾覘國勢者覽觀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