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
押字 |
|
《集古錄》有五代時帝王將相等「署字」一卷。所謂署字者,皆草書其名,今俗謂之畫押,不知始於何代。岳珂《古家盆杆記》言:「得晉永甯元年甓,有匠者姓名,下有文如押字。」則晉已有之,然不可考。《南齊書》:「太祖在領軍府,令紀僧真學上手跡下名,報答書疏皆付僧真,上觀之,笑曰:『我亦不復能別也。』」何敬容署名,「敬」字則大作「苟」小為「文」,「容」字大為「父」。陸捶戲曰:「公家『苟』既奇大,『父』亦不小。」《魏書》:「崔玄伯尤善行押之書,特盡精巧而不見遺跡。」《北史》:「斜律金不識文字,初名敦,苦其難署,改名為金,從其便易。猶以為難,神武乃指屋角,令識之。」《北齊書入厙狄幹不知書,署名為『幹』字,逆上畫之,時人謂之「穿錐」。又有武將王周,署名先為「吉」而後成其外。《陳書》:蕭引善隸書,高宗嘗披奏事,指引署名曰:「此字筆勢翩翩,似鳥之欲飛。」《唐書》:董昌潛位,下制詔皆自署名。或曰:「帝王無押詔。」昌曰:「不親署,何由知我為天子?」今人亦謂之「花字」。《北齊後主紀》:「開府千餘,儀同無數,領軍一時二十,連判文書,各作花字,不具姓名,莫知誰也。」黃伯思謂:「魏晉以來法書,梁禦府所藏皆是,朱異、唐懷克、沈熾文、姚懷珍等題名於首尾紙縫間,故或謂之押縫,或謂之押尾。後人花押蓋沿於此。」又雲:「唐人及國初前輩與人書牘,或只用押字,與名用之無異,上表章亦或爾,近世遂施押字於檄移。」不知南北諸史言押字者如此之多。而《韓非子》言:『田嬰令官具押券,鬥石參升之計。』則戰國時已有之,又不始於後世也。」 《三國志·少帝紀》注:「《世說》及《魏氏春秋》並雲:姜維寇隴右,時安東將軍司馬文王鎮許昌,微還擊維。至京師,帝禦平樂觀以臨軍過,中領軍許允與左右小臣謀,因文王辭殺之,勒其眾以退。大將軍已書詔于前,文王人,帝方食粟,優人雲午等唱曰:「青頭雞,青頭雞。」青頭雞者,鴨也。帝懼不敢發。按鴨者,勸帝押詔書耳。是則以親署為押,己見於三國時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