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試文格式


  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于成化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天順以前,經義之文不過敷演傳注,或對或散,初無定式,其單句題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複講保天下,四股;複收四句,再作大結。弘治九年,會試《責難於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於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複講謂之恭,四股;複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其兩扇立格,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複如之。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嘉靖以後,文體日變,而問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謂矣。《孟子》曰:「大匠誨人必以規矩。」今之為時文者,豈必裂規 偭矩矣乎?

  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為何而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後功令益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曆中,大結止三四句。於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於應舉之文矣。

  試錄文字之體,首行曰「第一場」,頂格寫。次行日「《四書》」,下一格。次行題目,又下一格。《五經》及二、三場皆然,至試文則不能再下,仍提起頂格。此題目所以下二格也。若歲考之卷,則首行日「《四書》」,頂格寫,次行題目,止下一格,經論亦然,後來學政苟且成風,士子試卷省卻「《四書》」、「《五經》」字,竟從題目寫起,依大場之式概下二格。聖經反下,自作反高,於理為不通。然日用而不知,亦已久矣。又其異者,沿此之例不論古今,詩文概以下二格為題。

  萬曆以後,坊刻盛行,每題之文必注其人之名於下,而刻古書者亦化而同之。如題日《周鄭交質》,下二格,其行未書「左丘明」。題曰《伯夷列傳》,下二格,其行未書「司馬遷」。變歷代相傳之古書,以肖時文之面貌,使古人見之,當為絕倒。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