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
聖節 |
|
《舊唐書》:太宗貞觀二十年十二月癸未,上謂司徒長孫無忌等曰:「今日是朕生日,世俗皆為歡樂,在朕翻成傷感。今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承歡膝下,永不可得,此子路所以有負米之恨也。《詩》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奈何以劬勞之日,更為宴樂乎?」因泣數行下,左右皆悲。其時無所謂聖節也。玄宗開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誕日,宴百寮於花萼樓下。百寮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王公以下獻鏡及承露囊,天下諸州咸令宴樂,休假三,仍編為令。從之。 十八年閏六月辛卯,禮部奏請千秋節休假三日,及村閭社會並就千秋節先賽白帝,報田祖,然後坐飲散之。八月丁亥,上禦花萼樓。以千秋節,百官獻賀,賜四品已上金鏡、珠囊、縑彩,五品已下束帛有差。上賦八韻詩,又制《秋景詩》。此節名、酺宴之所起也。肅宗上元二年九月甲申,天成地平節,上於三殿置道場,以宮人為佛菩薩,力士為金剛神王,召大臣膜拜圍繞。自後相沿以為故事。命沙門道士講論于麟德殿。德宗貞元十二年,覆命以儒士參之。此齋醮之所起也。代宗永泰二年十月,上降誕日,諸道節度使獻金帛、器用、珍玩、名馬,計二十餘萬。自是歲以為常,後增至百餘萬。此進獻之所起也,穆宗元和十五年七月乙巳,敕以「今月六日是朕載誕之辰,奉迎皇太后于宮中上壽,其日百寮命婦宜於光順門進名參賀」。宰臣以古無降誕受賀之禮,奏罷之。 文宗太和七年十月壬辰,上降誕日,僧徒道士講論于麟德殿。翼日,禦延英。上謂宰臣曰:「降誕日設齋,相承已久,未可便革。朕雖置齋會,惟對王源中等暫人殿。至僧道講論,都不臨聽。」宰臣路隨等奏:「誕日齋會,本非中國教法。臣伏見開元十六年張說、源乾曜請以誕日為千秋節,內外宴樂,以慶昌期,頗為得禮。」上深然之。宰臣因請以十月十日為慶成節,從之。開成二年九月甲申,詔曰:「慶成節,朕之生辰,天下錫宴,庶同歡泰,不欲屠宰,用表好生。自今會宴蔬食,任陳脯釀,永為常例。」又敕:「慶成節,宜令京兆尹准上已、重陽例,于曲江會文武百寮,其延英奉筋權停。」自是武宗為慶陽節,宣宗為壽昌節,懿宗為延慶節,信宗為應天節,昭宗為嘉會節,哀帝為乾和節。然則此禮創于玄、文二宗,成于張說、源乾曜、路隨三人之奏,而後遂編於令甲,傳之百代矣。 《冊府元龜》載:開元十七年,尚書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率文武百官等上表曰:「臣聞聖人出,則日月記其初;王澤深,則風俗傳其後。故少吳著流虹之感,商湯本玄鳥之命;孟夏有佛生之供,仲春修道祖之钅彖。追始樂原,其義一也。伏惟開元神武皇帝陛下,二氣合神,九龍浴聖,清明總於玉露,爽朗冠于金天。月惟仲秋,日在端午;常星不見之夜,祥光照室之期,群臣相賀曰:『誕聖之辰也,焉可不以為嘉節乎?』比大曲水楔亭,重陽射圃,五日采線,七夕粉筵,豈同年而語也。臣等不勝大願,請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著之令甲,布於天下,咸令宴樂,休假三日。群臣以是日獻甘露醇酎,上萬歲壽酒,王公戚裡進金鏡緩帶,士庶以絲結承露囊更相遺問,村社作壽酒宴樂,名為賽白帝,報田神。上明玄天,光啟大聖;下彰皇化,垂裕無窮。異域占風,同見美俗。」 帝手詔報曰:「凡是節日,或以天氣推移,或因人事表記。八月五日當朕生辰,感先聖之慶靈,荷皇天之眷命。卿等請為令節,上獻嘉名。勝地良游,清秋高興,百轂方熟,萬寶以成,自我作古,舉無越禮;朝野同歡,是為美事。依卿來請,宣付所司。」 《太祖實錄》:洪武五年八月庚辰,罷天下進賀聖節、冬至羨箋,上曰:「正旦為歲之首,天運維新,人君法天出治,臣下進表稱賀,禮亦宜之。生辰、冬至,于文繁矣。昔唐太宗謂生辰是父母勳勞之日,況朕皇考、皇妣早逝,每於是日,不勝悲悼,忍受天下賀乎?宜皆罷之。」自是每聖節之日,齋居素食,不受朝賀。十三年七月,韓國公李善長等累表上請,然後許之。其年九月乙巳,上禦奉先殿受朝賀,宴群臣於謹身殿,歲以為常。然而不受獻,不賦詩,不賜酺,不齋醮,則聖諭所雲「勉從中制」者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