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錢法之變


  《太祖實錄》:「歲辛醜二月,置寶元局于應天府,鑄大中通寶錢,與歷代之錢相兼行使。」至嘉靖,所鑄之錢最為精工。隆慶、萬曆加重半銖,而前代之錢通行不廢。予幼時見市錢多南宋年號,後至北方,見多汴宋年號,真行草字體皆備,間有一二唐錢。自天啟、崇禎廣置錢局,括古錢以充廢銅,於是市人皆擯古錢不用。而新鑄之錢彌多彌惡,旋鑄旋銷,寶源、寶泉二局只為奸蠹之窟。故嘗論古來之錢凡兩大變:隋時盡銷古錢,一大變;天啟以來,一大變也。昔時錢法之弊,至於鵝眼、綖環之類,無代不有。然歷代之錢尚存,旬日之間便可澄汰。今則舊錢已盡,即使良工更鑄,而海內之廣一時難遍,欲一市價而裕民財,其必用開皇之法乎?

  自漢五銖以來,為歷代通行之貨。未有廢古而專用今者,唯王莽一行之耳。考之于史,魏熙平初,尚收令任城王澄上言:「請下諸州方鎮,其太和及新鑄五銖並古錢內外全好者,不限大小,悉聽行之。」梁敬帝太平元年,詔雜用古今錢。《宋史》言:「自五代以來,相承用唐舊錢。」至如宋明帝泰始二年,則斷新錢,專用古錢矣。金世宗大定十九年,則以宋大觀錢一當五用矣。昔之貴古錢如此。近年聽爐頭之說,官吏、工徒無一不衣食其中,而古錢銷盡,新錢愈雜。地既愛寶,火常克金,遂有乏銅之患。自非如隋文別鑄五銖,盡變天下之錢,古制不可得而複矣。

  錢者,歷代通行之貨,雖易姓改命,而不得變古。後之人主不知此義,而以年號鑄之錢文,於是易代之君,遂以為勝國之物而銷毀之,自錢文之有年號始也。嘗考之于史,年號之興,皆自季世。宋考武帝孝建初,鑄四銖,文曰「孝建」,一邊為「四銖」。其後稍去「四銖」,專為「考建」。廢帝景和二年,鑄二銖錢,文曰「景和」。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更鑄錢,文曰「太和」、「五銖」。孝莊帝永安二年,更鑄永安五銖。此非永世流通之術,而高道穆乃以為:「論今據古,宜載年號。」何其愚也!

  近日河南、陝西各自行錢,不相流通,既非與民同利之術,而市肆之猾乘此以欺愚人,窘行旅。《鹽鐵論》言:「幣數變而民滋偽。」亮哉,斯言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