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知縣


  知縣者,非縣令,而使之知縣中這事。杜氏《通典》所謂「檢校、試攝、判知之官」是也。唐姚合為武功尉,作詩曰:「今朝知縣印,夢裡百憂生。」唐人亦謂之「知印」,其名始於貞元已後。其初尚帶一「權」字。《白居易集》有《裴克諒權知華陰縣令制》曰:「華陰令卒,非選補時。調租勉農,政不可缺。前鎮國軍判官大理評事裴克諒,久佐本府,頗有勤績。屬邑利病,爾必周知。宜假銅墨,試其才理,待有所立,方議正名。」是權知者,不正之名也。至於普設知縣,則起自宋初。《本朝事實》雲:「五代任官,凡曹掾簿尉之齷齪無能,以至昏老不任驅策者,始注縣令。故天下之邑,率皆不治。誅求刻剝,猥跡萬狀。至優諢之言,多以令長為笑。」

  建隆三年,始以朝官為知縣。其間複參用京官,或幕職為之。《宋史》言:「宋初,內外所授官多非本職,惟以差遣為資,曆建隆四年,詔選朝士,分治劇邑。大理正奚嶼知館陶,監察禦史王祐知魏,楊應夢知永濟,屯田員外郎于繼徽知臨清,常參官宰縣自此始。」又曰:「初州郡多闕官,縣令選尤猥下,多為清流所鄙薄,每不得調,乃詔吏部選幕職官為知縣。自此以後,遂罷令而設知縣,沿其名至今。」

  《雲麓漫鈔》曰:「唐制,縣令闕,佐官攝令,曰知縣事。李翱任工部,志文雲『攝富平尉知縣事』是也。今差京官曰知縣,差選人曰令,與唐異矣。」宋時結銜,曰以某官知某府事,以某官知某州事,以某官知某縣事。以其本非此府、此州、此縣之正官,而任其事,故雲然。今則直雲某府知府、某州知州、某縣知縣,文複而義舛矣。

  北齊宰縣,多用廝濫。至於士流,恥居百里。五代選令,必皆鄙猥之人。自古以來,以社稷民人寄之庸瑣者,有此二敗。以今准古,得無同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