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忠恕


  延平先生《答問》曰:「夫子之道,不離乎日用之間。自其盡己而言。則謂之忠;自其及物而言,則謂之恕,莫非大道之全體。雖變化萬殊,於事為之末,而所以貫之者,未嘗不一也。曾子答門人之問,正是發其心爾,豈有二邪?若以為夫子一以貫之之旨甚精微,非門人所可告,姑以忠恕答之,恐聖賢之心不若是之支也。如孟子言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人皆足以知之,但合內外之道,使之體用一原,顯微無間,則非聖人不能爾。」朱子又嘗作《忠恕說》,其大指與此略同。按此說甚明,而《集注》乃謂借嘗得盡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是疑忠恕為下學之事,不足以言聖人之道也。然則是二之,非一之也。

  慈溪黃氏曰:「天下之理無所不在,而人之未能以貫通者,己私間之也。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之謂恕。忠恕既盡,己私乃克,此理所在,斯能貫通。故忠恕者,所以能一以貫之者也。」

  元載侗作《六書故》,其訓「忠」曰:「盡己致至之謂忠。」《語》曰:「為人謀而不忠乎?」又曰:「言思忠。」《記》曰:「喪禮,忠之至也。」又曰:「祀之忠也,如見親之所愛,如欲色然。」又曰:「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傳》曰:「上思利民,忠也。」又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屬也。」《孟子》曰:「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觀於此數者,可以知忠之義也。反身而誠,然後能忠;能忠矣,然後由己推而達之家國天下,其道一也。其訓恕曰:「推己及物之謂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恕之道也。充是心以往,達乎四海矣。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恕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夫聖人者,何以異於人哉,知終身可行,則知一以貫之之義矣。

  《中庸》記夫子言,君子之道四,無非忠恕之事。而《乾》九二之龍德,亦惟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謹」。然則忠恕,君子之道也。何以言「違道不遠」,曰:此猶之雲「巧言令色,鮮矣仁」也。豈可以此而疑忠恕之有二乎?或曰:孟子言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何也?曰:此為未至首道者言之也。孟子曰:「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仁義豈有二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