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所見異辭


  孔子生於昭、定、哀之世,文、宣、成、襄則所聞也,隱、桓、莊、閔、僖則所傳聞也。國史所載策書之文,或有不備,孔子得據其所見以補之,至於所聞則遠矣,所傳聞則又均勻矣。雖得之于聞,必將參互以求其信,信則書之,疑則闕之,此其所以為異辭也。公子益師之卒,《魯史》不書其日,遠而無所考矣。以此釋經,豈不甚易而實是乎?

  何休見《桓公二年》會稷之傳,以恩之淺深,有「諱」與「目言」之異,而以書日不書日,詳略之分,為同此例,則甚難而實非矣。竊疑「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此三語必有所本。而齊、魯諸儒述之,然其義有三:闕文,一也;諱惡,二也;言孫,三也。從前之一說,則略於遠而詳於近;從後之二說,則晦于近而章於遠。讀《春秋》者,可以得之矣。《漢書》言:孔子作《春秋》,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

  弟子退而異言,及口說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鄒、夾之學。夫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曾子且聞而未達,非子遊舉其事實之,亦烏得而明哉?故曰:《春秋》之失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