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昌歙


  《僖公三十年》:「王使周公閱來聘,饗在昌歜、白、黑、形鹽。」注曰:「昌歜,昌蒲菹。」而《釋文》歜音在感反,正義曰:「齊有邴歜,魯有公父歜,其音為觸。《說文》:「歜,盛氣怒也。從欠,蜀聲。』此昌歜之音,相傳為在感反,不知與彼為同為異。」今考顧氏《玉篇》有「歙」字:「歙:徂敢切,昌蒲俎也。」然則傳之昌歙正合此字,而唐人已誤作「歜」。是知南北之學陸、孔諸儒猶有不能遍通。《哀公二十五年》:「若見之君將嗀之。」今本作「殽」,《廣韻》注曰:「《說文》從口。」蓋經典之誤文不自天寶、開成始矣。

  《襄公二十四年》:「日有食之。」正義曰:「此與二十一年頻月日食,理必不然。但其字則變古為篆,改篆為隸,書則縑以代簡,紙以代縑,多曆世代,轉寫謬誤,失其本真,後儒因循莫能改易。」此通人之至論。考《魏書》江式言:「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考經》。又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氏相類,世謂之古文。」自古文以至於今,其傳寫不知幾千百矣,安得無誤?後之學者,于其所不能通,必穿鑿而曲為之說,其為經典之害也甚矣!

  古之教人必先小學,小學之書,聲音、文字是也。《顏氏家訓》曰:「夫文字者,墳籍根本。世之學徒多不曉字,讀《五經》者,是徐邈而非許慎;習賦誦者,信褚詮而忽呂忱;明《史記》者,專皮、鄒而廢篆籀;學《漢書》者,悅應、蘇而略《蒼》、《雅》。不知書音是其枝葉,小學乃其宗系。」吾有取乎其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