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昌平山水記 | 上頁 下頁 |
七 |
|
【下卷】 州東南九十裡為順義縣。隋開皇中,粟末靺鞨與高麗戰不勝,厥稽部長突地稽率八部勝兵數千人自扶餘城西北舉落內附,置順州以處之。唐武德初改燕州,會昌中改歸順州,唐末仍為順州。統縣一,曰懷柔。貞觀六年置,治五柳城,改順義縣。開元四年置松漢府彈汗州,天寶元年改歸化縣。 乾元元年複名懷柔。遼為順州歸化軍,金明昌六年,改縣名曰溫陽。元廢縣,但為順州,洪武元年改順義縣。然則今之順義,昔之懷柔也。城週六裡一百一十一步四尺,四門。 唐貞觀四年,以突厥突利為右衛大將軍,封北平郡王,以其部落置順州都督府,拜突利為順州都督,使帥其眾治營州南之五柳戍。後唐周德威攻劉守光,拔其順州,蓋此地也。元王惲言,有唐大曆五年試太子洗馬鄭宣力撰開元寺碑,今亡。又言,金節使剛忠王公守此州,距大元兵死節。按金史,王晦,字子明,澤州高平人。 貞祐初,中都戒嚴,以戶部郎中募兵得萬余人,衛送通州,粟入中都有功,以部兵守順州,通州圍急,晦攻牛欄山以解通州之圍,遷翰林侍讀學士。及順州受兵,晦誓死不去,將士縋城出降,被執不屈以死。謂其愛將牛鬥曰:「若能死乎?」曰:「鬥蒙公見知,安忍獨生?」並見殺,贈榮祿大夫樞密副使,命有司立碑,歲時致祭,錄其子汝霖為筆硯承奉。而碑已不存,今亦無知之者矣。 營州左屯衛本屬大寧,永樂元年移於此,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與縣同城而居。城內四逵之中,有白石幢,下方上銳,每方廣二丈,高三尺,又上重之八角,各高二尺餘,刻獅象海馬之形,又上為十二欄幹,為千葉蓮座,又上漸狹漸圓,中石心一圜刻佛像千尊,外石柱六各盤螭虎四距,又上竹節小棁可三尺餘,又上荷葉寶蓋二尺餘。四門城樓僅與幢墓址平,遙望之,層層如雲中麾幢也。 * 縣北二十裡為牛欄山,山上有洞,俗言有金牛出焉,至今洞前石壁為小槽形,名曰飲牛池也。山北裡許有一小山,昔有仙人騎牛來遊,因名靈跡山。宋王曾上契丹事曰,順州至檀州漸入山,牛欄當其要路也。山之東麓,潮、白二河合焉,有龍王廟。山之東南為潮河營,有城二門,把總一人守之。 * 東北二十五裡為狐奴山,水經注,水不流曰奴,蓋以山前瀦澤名也。其北麓鳥道而上裡許,漸闊漸平,有寺。寺後有小石城,山下有龍潭,今涸。山西南百步有漢狐奴縣址。後漢王梁傳,太守彭寵以梁守狐奴令。張堪傳,拜漁陽太守,于狐奴開稻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鄧訓傳,上谷太守任興欲誅赤沙烏桓,烏桓怨恨謀反,詔訓將黎陽營兵屯狐奴以防其變,即此縣也。魏文帝黃初二年省。 * 西北三十裡有石槽三,曰東石槽、南石槽、北石槽。元史,上都兵入古北口,其知樞密院事竹溫台以兵掠石槽,燕鐵木兒遣撒敦為先驅,以大軍繼其後,至石槽,敵軍方炊,掩其不備,直蹂之,大軍並進,追擊四十裡至牛頭山,餘兵奔竄,夜遣撒敦襲之,逐出古北口。牛頭山蓋即牛欄山也。 * 西北三十五裡為桃山,有五峰如桃花瓣。巨石錯落,橫亙敷畝,元上都兵進戰處也。 * 凡山陵大工所用白石黝堊,皆取于順義西北諸山。白河則源出塞外,自石塘嶺西北入,經密雲城下,曆懷柔、順義界,至靈跡山,黃花鎮川河入之,至牛欄山龍王廟潮河會之,狀如燕尾。金斡離不入順州,郭藥師迎戰於自河敗績,即此地也。 又南二十裡過縣東門下,至通州,為潞河,東南至直沽入海。嘉靖末,總督侍郎劉壽以密雲兵將歲用糧米十五萬石,悉繇通州陸運至牛欄山,費多,乃疏此河下達通州,更駕小舟轉粟直抵密雲,省費什七。上聞賜金幣。其後河流日盛,用同知衛重鑒言,自通州徑運至密雲。 * 溫榆河即昌平之榆河,下流為沙河,入順義西南界,下至通州入潞河。順義謂之西河,而金人名縣曰溫陽以此,遼史作溫榆河,本水經之濕餘河,以字相似而訛也。 * 大水峪河源出塞外,曆懷柔、順義界至孫家莊東北合黃花鎮川河。 * 縣境內泉源不一,皆入于白河。元至正十二年,丞相脫脫言,京畿近水地,召募江南人耕種,歲可收粟麥百萬余石,不煩海運,京師足食,從之。於是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間,北抵檀、順,東至遷民鎮,凡官地及元管各處屯田,悉從分司農司立法佃種,合用工價、牛具、農器、穀種給鈔五百萬錠,命悟良哈台烏古、孫良禎並為大司農卿。又于江南召募能種水田及修築圍堰之人各一千名為農師,降空名添設職事敕牒十二道,募農夫一百名者授正九品,二百名正八品,三百名從七品,就令管領所募之人,農夫人給鈔十錠,歲乃大稔。 此京東水田之利已行於元人者也。然近京之地參錯不一,有京衛屯地有陵衛屯地,有外衛屯地,有馬房地,有良牧署地。而縣西北板橋村有鈔沒太監曹吉祥地一十頃一十三畝,天順八年十月奉旨撥為宮中莊田,皇莊之設自此始。先是洪武中詔北平、山東、河南荒閑地土聽民開墾,永不起科。久之則有無籍之徒指為空地,投獻內官權要請為莊業者。小民失業,無所控訴。成化七年十二月,彗出天田,言者以為天田畿內之田也,宜罷莊田還之百姓。事寢不行, * 縣西南二十裡有天柱村,二十裡有葦溝村,村東臨溫榆河渡,渡南有長城遺跡。遼史,順州南有齊長城,城東北有華林、天柱二莊,遼建涼殿,春賞花,夏納凉者也。齊長城,天保中所築。宋沈括曰,幽州東北三十裡有望京館,東行少北十裡余,出古長城。又二十裡至中頓,又踰孫侯河,行二十裡至順州,其北平斥土厚宜稼。又東北行七十裡至檀州,即此。 遼史又言有曹王山,曹操駐軍之地,今不得其處。而縣西三十裡有燕王冡。或曰,水經注所謂濕余河在燕王陵南者也。有太子念頭,而昌平東有燕丹村,年祀綿邈,罕能究焉。後魏安樂郡故城在縣西北六裡。 延和元年置交州,太平真君二年,罷州置郡。領縣二:土垠、安市。北齊廢土垠入安市,後周廢安市入密雲縣。隋開皇初,郡廢。今為安樂莊。永樂間撥給良牧署。按水經注言,濕余水又東南流徑安樂故城西,更始使謁者韓鴻北徇,拜吳漢為安樂令,即此城也。 晉書地道記曰,魏封劉禪為安樂公國。土垠縣有二,一在縣北門外裡許,一在密雲縣東一百里陳宮山下。又有唐南河縣故城,在縣東南二十五裡,而軍都縣故城在縣西三十裡,蓋軍都之別徙者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