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昌平山水記 | 上頁 下頁 |
四 |
|
環山凡十口,自大紅門東三裡曰中山口。又東北六裡曰東山口,距州東門八裡,有樓,南北二座,三層。有松園,方廣數裡,皆松檜,無一雜木。嘉靖中,俺答之犯,我兵伏林中,竟不得逞而去,今盡矣。又北而西十裡曰老君堂口,距景陵北二裡,上有老君堂三間。 又西十五裡曰賢莊日,距泰陵北五裡。又西三裡曰灰嶺口,守備一人守之。又西南十二裡曰錐石口,距康陵東北二裡。三口並有垣,有水門。崇禎九年,昌平之陷,自此入也。 又南十二裡曰鴈子口,距康陵西北三裡。又西南三裡曰德勝口,距九龍池四裡,有垣有水門。又東南十裡曰西山口,距悼陵南二裡,有小紅門,距州西門八裡。又東二裡曰榨子口,距大紅門三裡。凡口皆有垣,陵後通黃花城,自老君堂口至黃花城四十裡。嘉靖十六年三月壬辰,命塞天壽山東西通黃花鎮路口。 * 東山口內一裡水中間有小山曰平臺,山圓秀,成祖嘗駐蹕焉。嘉靖十五年,上命作亭於上,名曰聖跡。十七年四月壬子,上幸平臺山祀成祖文皇帝于亭中。亭形圓,以白石為欄,盤旋數十級而上,禦題聖跡二字,今毀。當口一小山曰影山。 * 東山口內北三四裡有蟒山。 * 中山口北一裡有仙人洞,洞在山麓,可容二百許人。洞口向東,從石梯而下,石皆倒垂奇怪,下為平地。洞內西北有一門,皆石槎牙而成,近門上有一大石鐘下懸,長數尺。門之內,少入轉而南,見有石罅如夾道,中深黑不敢入。 * 西山口西四裡有虎峪山,又三裡有大虎峪山。 * 德勝口西三裡有溝溝岩,有上中下三岩,土人呼為石梯,深險可避兵。其水則一自老君堂來,徑長陵前而西,又東至七空橋。一自灰嶺口,一自賢莊口,合而下泰陵橋。一自錐石口下康陵橋,至泰陵橋南數十步而合,下定陵橋東至七空橋。一自德勝口來,徑昭陵橋東下七空橋,總為一流,出東山口,至鞏華城東北入沙河。而九龍池在昭陵西南,於山崖下鑿石為籠頭,泉出其吻,瀦而為池。 上有粹澤亭,中一間,旁各三間,門三道東向,繚以周垣,為車駕謁陵事畢臨幸之所。嘉靖十五年,世宗所勅建也。峭壁清流,茂林幽館,今存者惟垣壁而已。 * 老君堂東北有長春亭三間,東西廂各三間,以備遊憇。 * 陵故為康家莊,長陵之東百余步有土一邱,康老葬焉。康老者,國初以前人也。文皇帝卜斯地而作山陵也,曰:「安死者,人之同情也。」命勿去。 * 而東山口內二裡景陵果園之旁有古槐一株,其大數十圍,中空,可容十人坐,相傳為燕山竇氏莊,自陵木盡而槐亦伐矣。此皆在陵山以內者也。 * 陵西南數十裡為京師西山。嘉靖十一年三月,勅:金山、玉泉山、七岡山、紅石山、甕山、香峪山皆山陵龍脈所在,毋得造墳建寺,伐石燒灰。 * 州城之內,舊有總督兵部侍郎一人,整飭兵備山西按察司副使若僉事一人,鎮守總兵官一人,標下坐營、左騎營、右騎營、左車營、右車營遊擊各一人,天壽山守備一人,戶部郎中若員外若主事一人,各有署。六部、六科、翰林院、光祿寺以陪祀至者,各有館,而翰林館在唐劉諫議祠之後。 諫議名蕡,字去華,昌平人。太和二年,舉賢良方正,對策指斥宦官,遂不第。令狐楚在興元,牛僧孺在襄陽,皆辟為從事,待如師友,授秘書郎,為宦官所嫉,誣以罪,貶柳州司戶參軍,卒。 昭宗時,贈右諫議大夫。元時以昌平驛官宮祺奏請,始為之立祠。元史,泰定二年,置諫議書院於昌平縣,祀唐劉蕡者,此也。祠本在舊縣,縣徙祠亦徙焉,在大成門之西。程敏政詩雲:「新祠門對頖池灣。」先年翰林諸公宿此者,無不追往悼今,寄情篇什。今鞠為蔬圃矣。有香帛亭在州治西,每祭設黃幄奉安祝版禦香於此,太常寺館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