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馮玉祥 > 我的生活 | 上頁 下頁
第三十二章 首都革命以後(5)


  原來這次他被奉派到日本之後,日本參謀本部就有一位重要職員跑來訪問,問他這次來日本是否還兼有代表張作霖與日簽訂密約的任務,他茫然不知所謂。那位重要的職員也就姍姍地走了。但郭卻把此事放心不下,百般探聽,才知道最近奉方擬以承認二十一條為條件,商由日方供給奉軍軍火,進攻國民軍。這個密約已經完全商洽成熟,最近奉方致電日本,說簽字代表已經動身,即日可到東京,正式立約云云。恰巧郭於此時來日參觀秋操,日方即以為郭是奉張派來的簽字代表。其實簽字代表乃于沖漢,遲到了數日。郭松齡查悉了這件害國殃民的陰謀,一時激於義憤,不可遏制,便毅然把全部密約條文,對韓複榘坦白說出。當時他憤慨地說道:

  「國家危殆到今日這個地步,張作霖還不惜為個人權力,出賣國家。他這種幹法,我無論如何也不能苟同。我是國家的軍人,不是某一個私人的走狗,他若真打國民軍,我就打他。」

  韓複榘回到包頭,將此事同我報告,請示我的意見。我說:「這事情關係太大,不要輕率地亂作主張,最好請郭先生寫個親筆的什麼東西,派兩個親信的人送來,兩下從長商酌一下,方顯得鄭重其事。」韓複榘到天津不久,郭的參謀長同他的弟弟郭大鳴便來到包頭。他們帶來了郭所擬具的親筆條款,共有四五項,大意是:

  一、張作霖勾結日本帝國主義,擅訂禍國條約,以圖進攻國民軍,此事他誓死反對。

  二、奉張進攻國民軍時,他即攻張。他的部隊改用「國民軍第四軍」或「東北國民軍」番號。

  三、他願率部出兵,專門開發東北,決不與問關內之事。

  四、河北、熱河,擬請劃歸李景林。

  在條文後面,他已經把字簽好了,對於上述條款,我除建議他的部隊改稱「東北國民軍」外,其餘都予以贊成;另外我又寫了「嚴軍紀,愛百姓,就是真同志。」的幾句話,交給他的代表帶回天津去了。

  郭松齡的代表剛剛回去,忽然張作霖也派了一位軍長許蘭洲到包頭來看我。這次張派代表來,是因為楊宇霆、薑登選在蘇皖被孫傳芳打敗,要求我幫助他去打孫傳芳,再不,就幫著去打湖北。若是我不答允,他表示對我便不諒解。我看這種山大王的辦法,實在把戰爭當做兒戲。當時我便寫一封很長的信,對他的要求嚴詞拒絕,讓許蘭洲帶了回去。信中大意是說,你不顧信義,不顧國家與人民,唯知爭奪權力,擴張自己勢力,這種做法我是無法贊同的。你用楊、姜一班心浮氣躁,不學無術的人,胡沖亂闖,作威作福,此回失敗也是必然的。事到今日,你還是不知悔悟,還是要擴大內戰,我真是替你惋惜。我以為你此時趕快退出關外,痛自反省,另立些新的辦法,真正為國為民做一番事業,方有好的前途。這封信,當時各報紙均曾刊載。

  許蘭洲走了沒幾天,東北國民軍反戈討奉的戰爭便爆發了。

  這回的討奉戰爭是民國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發動的。揭幕是郭松齡拍發了一個通電,列數奉張禍心,請其下野,以謝國人。措辭極為痛快淋漓。原來他從日本觀操後回國,即住在天津的法國醫院裡。等到他的代表從包頭回去,報告我對於他所提各項已經同意簽字,他即出院,到灤州召開一個軍事會議,當即把幾個表示異志的高級將領加以逮捕,交給李景林拘押。並將曾任安徽省督辦的姜登選捕獲,執行槍決。把隊伍迅速編成四軍,星夜向關外挺進。駐守山海關的張作相部,首先被他擊敗,乃由湯河進佔秦皇島,追蹤張學良的敗卒,長驅直入,向葫蘆島進迫。張作相及金純兩部分隊伍,完全被他解除武裝。

  接著張作霖固守錦州之兵亦被他擊潰,於是勢如破竹,佔據新民屯,越過巨流河,直迫大名屯。張作霖自顧一敗不可收拾,已感無抵抗之能力。奉垣要人看見形勢不妙,亦多紛紛遷避。這時奉系軍閥老巢的攻破,郭部亦操左券,只是指顧間事了。可是事情往往出人意外,郭松齡剷除軍閥的大業,終於功虧一簣,而歸於失敗!這原因,一方面是李景林的違約異動,一方面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出兵干涉。

  當郭松齡發難之初,李景林是參與密約、積極贊成攻奉的人。但等到郭軍長驅出關之後,李景林一以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挑撥離間,一以打不破權力觀念,定要劫持河北地盤,竟在此一髮千鈞時候,引起了對國民二、三軍的衝突。原來平漢沿路的防線,在首都革命之後,本即劃歸了國民二、三軍。貪得無厭的張作霖,見利忘義,自食諾言,入關後將河北一下攫奪到手,李景林就駐到那裡,飛揚跋扈,日事擴張勢力,把二、三軍不放在眼裡,定要擠他出去。孫二哥一因陝西地方困苦,給養不能維持,二因張作霖曾有驅逐王承斌出津之事,前仇難釋;三以逼于李景林的壓迫,不甘讓步;於是乘奉軍內部發生裂痕之時,派令鄧寶珊、徐永昌率領國民二、三軍聯軍進攻保定,企圖規複河北地盤。我在前面已說過,國民二軍缺乏訓練,三軍亦太嫌散漫。

  他們革命的熱心是有的,但缺少革命的方法;作戰的勇氣是有的,但缺少作戰的方略。我雖然以為河北仍應歸二、三軍,李景林可往熱河,打倒張作霖之後,再商量別的問題。但此時我仍屢次致電陝豫,說我與郭松齡已有密約,若有動作,必須商酌而行,萬萬不可造次。可是他們大利當前,即不顧大局,對我們的密約,完全不肯承認,竟一意孤行,冒昧地攻擊保定。但攻戰多時,不能得手。此時李景林怕引起更大的誤會,曾把據守保定的隊伍自行撤出。但二、三軍卻認李軍是戰敗被迫而走,於是派隊追擊,不肯罷手。此時我派張之江帶著三旅人,集中豐台待命,本是準備必要時應援郭松齡。孰知李景林竟又誤會我們是應援二、三軍的,蓄意要解決他,憤激之下,於是把郭松齡交押的軍官一律釋放,積極部署,必要大幹,終與國民二、三軍發生了正式衝突。

  國民二、三軍鄧、徐的隊伍與李景林正式接觸之後,便不支敗退。鄧、徐戰敗之餘,吃虧很大,轉回頭來,把怨恨全加到張之江身上,責備張之江道:

  「你的隊伍既已集中好了,為什麼還袖手旁觀,不去進攻天津應援我們呢?」

  張之江說:「我並沒有接到進攻天津的命令。」鄧、徐則以為這時候應速增援,不應還再等待命令。

  事情到了這步田地,已經誤會重重,空言再也無法釋去前怨。我的力避內戰意志,至今終也沒法避免。這個莫名其妙的戰爭就在這種情形之下,一天天擴大起來了。許多大事,都是從小事鬧出來的,許多交亂的釀成,亦往往受某一小事的影響,而致無法控制,無法收拾。國民二、三軍鬧出了亂子,自己不能下得台盤,反把我們也拖下了水,與李景林掀起了惡戰。郭松齡倒奉之功敗垂成,一面固然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出兵干涉,但是國民二、三軍之不顧大局(郭、徐皆革命軍人。因張作霖、張宗昌、李景林在天津時種種飛揚跋扈、危害人民國家的作為,心中留下不滅的惡印象,故必要打之,所持之理何尚不對,但應當有個權衡),李景林之違約異動,致使我們部隊不能應援,也是不可抹殺的原因。

  為要策應國民二、三軍在青縣鏖戰的部隊,張之江毫無作戰準備,就率部倉促進攻楊村。本以為用不了多大的兵力就可解決事變,把僵局挽回來。孰知李景林早經請德國顧問秘密構成了異常堅固的陣地;同時,還有日本人替他籌劃作戰,替他活動諜報工作(那些充當暗探的日本人,曾有被張之江捕殺者,日使館雖提出抗議,但不予理會,也就罷了),致張之江對楊村左攻右攻,激戰多日,總攻打不下。

  張之江既多日毫無進展,我便令他暫停進攻,靜待援軍到來,即把鹿鐘鱗、宋哲元、李鳴鐘各部以及騎兵調了一部分上去。激戰三日,卒由韓家墅攻入,李軍大敗,向天津以南退往德州一帶。我們隊伍就佔據了天津。此時任截擊沿津浦線南退山東的李景林的任務,本令由國民二、三軍負責,但他們動作遲緩,竟未得預期的效果;致李的實力得以保存,後來與張宗昌聯合,並力攻津,死灰乃又複燃。

  張之江到達天津,戰亂之後,地方秩序紊亂,當然必須停留幾日,整理一切。但是這種應有的行為,也引起了許多謠言,竟說我已委張之江為直隸省督軍,河北地盤又要被我們國民一軍占奪不放了。

  此時我已到張家口,劉竹波和欒汝林兩先生跑來看我,要求我必要保舉孫二哥為直隸督軍,說:「督軍或是省長,都須我們的人。你知道孫禹行為什麼來了?他是餓壞了,要找總司令給他飯吃呀!」於是迫著我立刻給段寫了親筆信。我自捲入了混戰的旋渦,心裡無時不在難過,此時看看他們如此心理,尤覺不可忍耐。我被迫得無法可想,只好避到屋外去遛圈兒。他們又去迫我的參謀長劉菊村。我從外面回來,菊村跑來找我,說:「他們是擱不下這個念頭的了,怎樣?還是寫給他們算了吧!」

  我無可如何,就把致段的信寫了,保舉孫二哥為直隸省督軍兼省長,交給劉、欒二位帶走。可是孫二哥的督軍還沒發表,國民二軍的電話,卻又一次二次地來了。原來自天津攻下,嶽西峰的幾個代表即到北京住著,包圍著國務總理許世英先生,索要地盤,定要個直隸省的首腦位置,並不許許俊人先生發表孫二哥為督軍(否則即謂安福系挑撥離間),說:「國民軍吃個蝨子也得分給咱們二軍一條腿;吃個蜜棗也得有咱們二軍的一份。」段執政沒有辦法,就對他們說:

  「委孫禹行做督軍,是你們總司令的意思啊!」

  他們聽了這話,所以才左一電話、右一電話地來催迫我,要我替他們設法。我想傷亡的許多官兵還沒有過問,大家卻胡亂搶起官兒地盤來了!一面萬分地痛心,一面又只得保舉鄧寶珊為直隸幫辦。其實鄧何嘗是做這等事的人?都是一般無恥政客搗出來的鬼。當日情事,至今思之,還是覺得難過,使我無法寫得下去。

  再說郭懋臣率軍越過新民屯,進至巨流河的時候,前鋒距奉天省城僅只六十裡路,張作霖已經逃走,準備著通電下野了。這時日本方面派了人來,見懋臣說:

  「眼見東三省的政權馬上就是郭將軍的了,歷年來奉張和日本所訂的條約,還望郭將軍予以承認才是。」

  郭斷然地回答道:「那斷斷不能夠承認了。我就因為張作霖和你們訂立禍國條約,這回才興兵打他的!」

  日本方面碰了這個硬釘子,知道郭懋臣不是個容易玩的人,若一旦讓他拿到東三省,他們既得的權利必將不能保持,於是極力勸說已經逃走的張作霖轉回奉天。

  張作霖說:「我的兵打光了,拿什麼回去幹呢?」

  「我們幫你兩師人!」這是日本方面的答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