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范成大 > 吳郡志 | 上頁 下頁 |
郭外寺(17) |
|
包山禪院,在吳縣西南一百二十裡。院有舊鐘,雲梁大同二年置,為福願寺。天監中再茸。唐上元九年,改為包山寺,高宗賜名顯慶寺。本朝靖康問,慈受大師懷深居之,詔複賜舊名,院亦復興。 * 王錘《記》: 靖康元年夏五月,慈受大士普照禪師懷深,住大相國寺慧林憚院之六年。力祈還山,優詔不許。命大丞相喻旨,所以留師者,靡不盡也。師確不可奪,拂袖出都,遍走江浙。所至山川城邑,僧俗擁眾歡迎。瞻頂焚香,夾道如佛行化。靈岩、蔣山,虛二憚席以待。而兩山之人,遮道不得行。師姑慰其意,皆少留而去。最後得洞庭包山廢院,欣然駐錫卷被,為終焉計。茲院自六朝之初為勝地,梁天監中,始再崇葺。唐高宗賜名顯慶,為大叢林,庇千僧。陸龜蒙、皮日休所賦包山精舍是也。政和中,權豪用事,撤以修其墳寺,瓦木滌地俱盡。淵聖皇帝詔複其名。而舊寺僧法聰,為師以請。既至山,平江府令其弟了初主院事。然頹基斷址,四顧荒寒。而富者獻財,巧者獻技,壯者獻力。不數月,殿堂門室,鐘經與樓皆具。師平日未嘗求施,兵燼之後,尤不煩人。而施者自遠而至,惟恐弗受。 於是禪居靚深,巋然出雲煙之上矣。夫洞庭別名震澤,又曰松江,又曰笠澤,又曰具區。道家謂一水五名,上稟咸池五車之氣,而包山即林屋洞天,下有洞穴,水潛行地中,無往不達,號為神仙。天后便閣,洞中產白芝紫泉,乃仙撰天醴。環以七十二峰,而明月之灣,縹緲之峰,毛公之壇,尤為塵外淨境。傳稱黃帝訪道所幸,而夏禹治水藏素書於此。至吳王闔閭,得之以問孔子。蓋仙聖所宅,得名數千年遠矣。 地分東西兩山,院在西山之巔。巨浸回環,四絕無地。天水相際,一碧萬頃。風濤豪洶。旁接滄溟。下則魚龍之所窟宅,上則虎豹之所伏藏。藤蘿膠葛,橘柚蔽虧。深林森木,橫生倒植。納天風海日於窮崖絕壑之間,所謂煙雲生於步武,陰晴變于幾席。猿烏悲嘯,晝夜清寂。而水作限斷,遠與世隔。蓋江海之外,無際之山,孤聳於不測之淵,無逾此者。東南號山之富,此又東西百水所鐘之地也。 竊當曰論古昔學道之士,必游走四方,以極天下壯觀。登高望遠,廣其耳目。使萬境森然納於胸中,然後見聞深博,道學明備。釋氏之教亦然,自出家祝發,則一衲一食,水浮陸走,匽薄風霜,以求師問法。務見一切世間艱難險阻,情偽利害。然後心境廓然,知無一當留者,故於道為近。思斯院之成,人與地稱。山川改色,來者瞻敬,殊不知師所見。豈在於此。視天宮化城,金色世界。釋帝龍天之居。與夫光明藏海,毗廬法界,皆吾一性之內。非遠非近,無去無來。今我行住坐臥,莫非西方淨土。豈厭此樂彼,有所分別,而更佗境於一念之外哉。此師之達觀,一視如法無彼此,不眷眷于一居也。然則僕今所言,皆師所不取也。其如院廢興歲月,與師居此本心,以待其徒傳永遠而無窮者,亦不可以不記者,於是乎書。 紹興二年正月戊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