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范成大 > 吳船錄 | 上頁 下頁 |
十二 |
|
◎八月戊辰,朔。發歸州。兩岸大石連延,蹲踞相望,頑很之態,不可狀名。 五里,入白狗峽。山特奇峭,峽左小溪入玉虛洞中,可容數百人。 三十里,至新灘。此灘惡名豪三峽,漢、晉時,山再崩,塞江,所以後名新灘。石亂水洶,瞬息覆溺,上下欲脫免者,必盤博陸行,以虛舟過之。兩岸多居民,號灘子,專以盤灘為業。余犯漲潦時來,水漫羨不復見灘,擊楫飛度,人翻以為快。 八十里,至黃牛峽。上有洺川廟,黃牛之神也,亦雲助禹疏川者。廟背大峰,峻壁之上,有黃跡如牛,一黑跡如人牽之,雲此其神也。廟門兩石馬,一馬缺一耳,東坡所書歐陽公夢記及詩甚詳。至今人以此馬為有靈,甚嚴憚之。古語云:「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言其山岧嶢,終日猶望見之。歐陽公詩中亦引用此語。然餘順流而下,回首即望斷,「如故」之語,亦好事者之言耳。自此以往,峽山尤奇,江道轉至黃牛山背,謂之假十二峰。過假十二峰之下,兩岸悉是奇峰,不可數計,不可以圖畫摹寫,亦不可以言語形容,超妙勝絕,殆有過巫陽處。歐陽公所以泝峽來遊,正不為黃牛廟也。 黃牛峽盡,則扇子峽。蝦蟆碚在南壁半山,有石挺出,如大蟆,呿吻向江。泉出蟆背山竇中,漫流背上散下。蟆吻垂頤頷間如水簾以下于江,時水方漲,蟆去江面才丈余,聞水落時,下更有小磯承之。張又新《水品》亦錄此泉。蜀士赴廷對,或挹取以為硯水,過此,則峽中灘盡矣。 三十里,得南岸平地,曰平善壩。出峽舟至是皆檥泊,相慶如更生。舟師、篙工皆有犒賜,上下歡然。將吏以刺字通賀,不待至至喜亭也。舟將至平善壩,青天烈日中,忽大風急雨傾盆。食頃,至壩下,風定雨止,晴色如故,若江漬之神相送者。 己巳。發平善壩。三十里,早食。時至峽州。登至喜亭。敝甚,不稱坡翁之記。州宅有楚塞樓,山谷所名。古語曰:「荊門虎牙,楚之西塞。」夷陵即其地。自古以為重鎮。三國時,又為吳之西陵。陸遜以為夷陵要害,國之關限。今吳、蜀共道此地,但為蕞爾荒壘耳。 郡圃又有爾雅台,相傳郭景純注《爾雅》於此。台對一尖峰,曰郭道山,景純所居也。 夷陵縣有歐陽公草堂一間,亦已圮壞。 對江渡即登峽山,陸路之始也。向余入蜀時,以漲江不可泝,自此徒行,備嘗艱厄。過渡有甘泉寺,山上有泉及姜詩妻龐氏祠,相傳為湧泉躍鯉之地。傍近又有薑詩泉,此地之信否,未可決也。 百四十里,至楊木寨,宿。向離蜀都至漢嘉,則江之兩岸皆山矣。入夔州,則山忽陡高,無不摩雲者。自嘉以來,東西三千里,南北綿亙,以入蕃夷之界,又莫知其幾千里,不知其幾千萬峰,山之多且高大如此,然自出夷陵,至是回首西望,則杳然不復一點,惟蒼煙落日,雲平無際,有登高懷遠之歎而已。 庚午。發楊木寨。八十里,至江陵之枝江縣。四十里,至松滋縣。二百十里,至荊南之沙頭,宿。沙頭一名沙市。 辛未。泊沙頭。道大隄,入城謁諸官。 壬申、癸酉。泊沙頭。江陵帥辛棄疾幼安招遊渚官。敗荷剩水,雖有野意,而故時樓觀,無一存者。後人作小堂,亦草草。舊對此有絳帳台,今在營寨中,無複遺跡。章華台在城外野寺,亦粗存梗概。詢龍山落帽台,雲在城北三十里,一小丘耳。息壤在子城南門外,舊記以為不可犯,畚鍤所及,輒複如故,又能致雷雨。唐元和中,裴宙為牧,掘之六尺,得石樓如江陵城樓狀。是歲,霖雨為災。用方士說複埋之,一夕如故,舊傳如此。近歲遇旱,則郡守設祭掘之,畚其土於傍,以俟報應。往往掘至石樓之簷,而雨作矣。則複以故土還覆之,不聞其壤之息也。然掘土而致雨,則辛幼安云:「親驗之而信。」 甲戌。泊沙頭。 乙亥。移舟出大江,宿江瀆廟前。 丙子。發江瀆廟。七十里,至公安縣。登二聖寺。二聖之名,江湖間競尚之,即在處佛寺門兩金剛神也。此則遷之殿上。傳記載發跡靈異,大略出於夢應。雲是千佛數中最後者,一名婁至德,一名青葉髻。江岸喜隤,或時巨足跡印其處則隤止。 百二十五里,至石首縣對岸宿。縣下石磯,不可泊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