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范成大 > 吳船錄 | 上頁 下頁 |
五 |
|
乙酉。泊嘉州。渡江,遊淩雲。在城對岸,山不甚高,綿延有九山頭,故又名九頂。舊名青衣山;青衣,蠶叢氏之神也。舊屬平羌縣,縣廢,並屬龍遊。 躋石磴,登淩雲寺。寺有天寧閣,即大像所在。嘉為眾水之會,導江、沫水與岷江,皆合於山下,南流以下犍為。沫水合大渡河由雅州而來,直擣山壁,灘瀧險惡,號舟楫至危之地。唐開元中,浮屠海通始鑿山為彌勒佛像以鎮之。高三百六十尺,頂圍十丈,目廣二丈,為樓十三層。自頭面以及其足,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佛足去江數步,驚濤怒號,洶湧過前,不可安立正視,今謂之佛頭灘。佛閣正面三峨,餘三面皆佳山,眾江錯流諸山間,登臨之勝,自西州來,始見此耳。東坡詩:「但願身為漢嘉守,載酒常作淩雲遊。」後人取其語,作載酒亭於山上。 丙戌。泊嘉州。游萬景樓,在州城,傍高丘之上。漢嘉登臨山水之勝,既豪西州,而萬景所見,又甲於一郡。其前大江之所經,犍為、戎、瀘,遠山縹緲明滅,煙雲無際。右列三峨,左橫九頂,殘山剩水,間見錯出。萬景之名,真不濫吹。余詩蓋題為西南第一樓也。 九頂之傍,有烏尤一峰,小江水繞之,如巧畫之圖。樓前百余步,有古安樂園。山谷常遊之,名軒曰涪翁,壁間題字猶存。雲「見水繞烏尤」,惟此亭耳。是時未有萬景,故山谷以安樂園為勝,今不足道矣。 下山,入小巷,至廣福院。中有水洞,靜聽洞中,時有金玉聲,琅然清越,不知水滴何許作此聲也。舊名東丁水,寺亦因名東丁院,山谷更名方響洞,題詩雲:「古人名此東丁水,自古丁東直到今。我為更名方響洞,要知山水有清音。」 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泊嘉州。遣近送人馬,歸者十九。留家嘉州岸下,單騎入峨眉。有三山,為一列,曰大峨、中峨、小峨。中峨、小峨昔傳有遊者,今不復有路。惟大峨一山,其高摩霄,為佛書所記普賢大士示現之所。自郡城出西門,濟燕渡水,洶湧甚險。此即雅州江,其源自巂州邛部合大渡河,穿夷界千山以來。過渡,宿蘇稽鎮。 壬辰。早發蘇稽,午過符文鎮。兩鎮市井繁遝,類壯縣。符文出布,村婦聚觀於道,皆行而績麻,無索手者。民皆束艾蒿於門,燃之發煙,意者熏袚穢氣,以為候迎之禮。 午後,至峨眉縣宿。 癸巳。發峨眉縣。出西門,登山,過慈福、普安二院、白水莊、蜀村店。十二裡,龍神堂。 自是磵穀舂淙,林樾雄深。小憩華嚴院,過青竹橋、峨眉新觀、路口、梅樹埡、兩龍堂,至中峰院。院有普賢閣,回環十七峰繞之。背倚白崖峰。右傍最高而峻挺者,曰呼應峰。下有茂真尊者庵,人跡罕至。孫思邈隱於峨眉,茂真在時,常與孫相呼,相應於此雲。 出院,過樟木、牛心二嶺及牛心院路口,至雙溪橋。亂山如屏簇,有兩山相對,各有一溪出焉。並流至橋下,石塹深數十丈,窈然沉碧,飛湍噴雪,奔出橋外,則入岑蔚中,可數十步,兩溪合為一,以投大壑。淵渟凝湛,散為溪灘。灘中悉是五色及白質青章石子。水色麴塵,與石色相得,如鋪翠錦,非摹寫可具。朝日照之,則有光彩發溪上,倒射岩壑,相傳以為大士小現也。 牛心寺三藏師繼業,自西域歸過此,將開山,兩石鬭溪上,攬得其一,上有一目,端正透底,以為寶瑞,至今藏寺中,此水遂名寶現溪。自是登危磴,過菩薩閣,當道有榜,曰天下大峨山,遂至白水普賢寺。自縣至此,步步皆峻陂,四十餘裡,然始是登峰頂之山腳耳。 甲午。宿白水寺。大雨,不可登山。 謁普賢大士銅像。國初,敕成都所鑄。有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所賜禦制書百餘卷,七寶冠、金珠瓔珞、袈裟、金銀缾鉢、奩爐、匙筯、果壘、銅鐘、鼓、鑼、磬、蠟茶、塔、芝草之屬。又有崇甯中宮所賜錢幡及織成紅幡等物甚多,內仁宗所賜紅羅紫繡袈裟,上有禦書《發願文》,曰: 佛法長興,法輪常轉。國泰民安,風雨順時。干戈永息,人民安樂,子孫昌盛。一切眾生,同登彼岸。嘉佑七年十月十七日,福寧殿禦劄記。 次至經藏。亦朝廷遣尚方工作寶藏也。正面為樓闕,兩傍小樓夾之。釘鉸皆以?石,極備奇靡。相傳純用京師端門之制。經書則造于成都,用碧硾紙銷銀書之。卷首悉有銷金圖畫,各圖一卷之事。經簾織輪相鈴杵器物及「天下太平」、「皇帝」、「萬歲」等字於繁花縟葉之中,今不復見此等織文矣。 次至三千鐵佛殿,雲:「普賢居此山,有三千徒眾共住,故作此佛。」冶鑄甚樸拙。 是日設供,且禱於大士,丐三日好晴以登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