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民國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五十三回 五公使警告外交部 兩刺客擊斃鎮守官(1)


  卻說蔡鍔至總統府,當由朱、王二人,先行入報,並談及蔡寓情形。袁總統道:「我道他有幹練才,可與辦國家大事,誰知他尚未能治家呢。」

  慢著,你也未必能治家。當下傳見蔡鍔,鍔入謁後,老袁也不去問他家事,但雲:「早晨進來,我尚未起,究竟為什麼事件,須待商議?」

  鍔即以各省界畫,亟待派員調查,應請大總統簡派等情。老袁道:「我道是何等重事,若為了經界事件,你不妨擬定數員,由我過印,便好派去。」

  鍔乃應諾。

  老袁又顧及王、朱二人道:「國民代表大會,究若何了?」

  朱啟鈐道:「近接各省來電,籌備選舉投票,已有端倪,不日當可蕆事了。」

  老袁又道:「近省當容易了事,遠省恐一時難了呢。」

  言已,向蔡鍔注視半晌,王揖唐已從旁窺著,便道:「省份最遠,莫如滇南,松坡在滇有年,且與唐、任諸人,素稱莫逆,何勿致書一催,叫他趕辦呢。」

  蔡鍔便接著道:「正是,鍔即去發一密電,催他便了。」

  老袁道:「聞上海的亞細亞報館,屢有人拋擲炸彈,館中人役,有炸死的,有擊傷的,分明是亂黨橫行,擾害治安,實在要嚴行緝辦,盡力芟除方好哩。」

  【殺不盡的亂黨,為之奈何?】

  王揖唐道:「該報館內總主筆薛子奇,曾有急電傳來,該報於十月十日出版,次日晚間,即發生炸彈案,被炸斃命,共有三人,擊傷約四五人,虧得沒有重要人物。近日又發現二次炸彈,幸無傷害。該報館日夕加防,中外巡捕,分站如林,想從此可免他慮呢。」

  亞細亞報館炸彈案,借此略略敘過。老袁又道:「上海各報,對著帝制問題,不知若何說法?」

  王揖唐道:「聞各報也贊成帝制,並沒有甚麼異論呢。」

  老袁拈著須道:「人心如此,天命攸歸,亂黨其奈我何呢?」

  仿佛新莽。蔡鍔聽不下去,只托言出外發電,先行辭退。

  朱、王二人,又頌揚數語,隨即告辭。

  蔡鍔既出總統府,忙到電局中發一密電,拍致雲南將軍唐繼堯,及巡按任可澄兩人,文中說是:「帝制將成,速即籌備」八字。這八字所寓的意思,是叫唐、任籌備兵力,並不是籌備選舉,看官不要誤會。只當時蔡鍔發電,是奉袁氏命令,偵吏自然不去檢查,況只說「籌備」二字,語意含糊得很,就使被人察覺,也沒甚妨礙,自密電發出後,匆匆歸寓,特屬妥人王伯群,密詣雲南,叫他面達唐、任,速即備兵舉義,自己當即日來滇,贊助獨立等語。伯群去後,他稍稍放下了心,專意伺隙出都,事且慢表。

  且說國務卿徐世昌,見袁總統一意為帝,始終不悟,意欲繼李經羲、張謇諸人的後塵,潔身出京,免為世詬。但恐老袁猜忌太深,疑有他志,反為不妙,因此於無法中想了一法,借著老病二字,作為話柄,向袁請假。袁總統不得不准,且命他出赴天津,靜養數天,俟舊病全愈,再行來京供職。這數語正中徐氏心懷,樂得脫離穢濁,去做幾口閒散的人物。【袁氏之命徐赴津,恐其聯段為變,否則何必替他擇地。】這國務卿的職務,遂命陸征祥兼代。陸本是個好好先生,袁總統叫做什麼,他也便做什麼。

  過了兩三天,又由總統府中,派委董康、蔡寶善、麥秩嚴、夏寅官、傅增湘等,稽查國民代表選舉事務,一面催促各省,速定選舉代表投票日期,及決定國體投票日期。當時函電紛馳,內出外入,無非是強姦民意的辦法。董康、蔡寶善等,且因各省複報投票期間,遲速不一,複商令辦理國民會議事務局,電諮各省,限定兩次投票期間,自十月二十八日起,至十一月二十日止,不得延誤。至最關緊要的又有兩電,文字很多,小子但將最要數語,分錄如下:

  按參政院代行立法院原諮,內稱:本月十九日開會討論,僉以全國國民前後請願,系請速定君主立憲,國民代表大會投票,應即以君主立憲為標題,票面應印刷君主立憲四字,投票者如贊成君主立憲,即寫「贊成」二字,如反對君主立憲,即寫「反對」二字。至票紙格式,應由辦理國民會議事務局擬定,轉知各監督辦理。當經本院依法議決,相應諮請大總統查照施行等因,奉交到局。除諮行外,合亟遵照電行各監督查照,先期敬謹將君主立憲四字,標題印刷於投票紙,鈐蓋監督印信,並於決定國體投票日期,示國民代表一體遵行。

  前電計達,茲由同人公擬投票後,應辦事件如下:

  (一)投票決定國體後,須用國民代表大會名義,報告票數于元首及參政院;(二)國民代表大會推戴電中,須有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字樣:(三)委任參政院為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電,須用各省國民大會名義。此三項均當預擬電聞。投票畢,交各代表閱過簽名,即日電達。至商軍政各界推戴電,簽名者愈多愈妙。投票後,三日內必須電告中央。將來宣詔登極時,國民代表大會,及商軍政各界慶祝書,亦請預擬備用,特此電聞。

  各省將軍巡按使,疊接各電,有幾個敬謹從命,有幾個未以為是,但也不敢抗議,樂得扯著順風旗,備辦起來。誰知國內尚未起風潮,國外已突來警耗,日、英、俄三國公使,先後到外交部,干涉政體,接連是沈、意兩國,亦加入警告,又惹起一場外交問題來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相傳五九條約,老袁違背民意,私允日本種種要索。應四十四回。他的意思,無非想日本幫忙,為實行帝制的護身符。所以帝制發現,日使日置益氏,動身歸國,中外人士,多疑老袁授意日使,要他返商政府,表示贊同。但外交總長陸征祥,及次長曹汝霖,並未受過袁氏囑託,與日使暗通關節,此次聞著謠言,曾在公會席間,當眾宣言道:「中日交涉方了,又倡出帝制問題,恐外人未必承認,這個難題目,我等卻不能再做呢。」

  這一席話,分明是自釋嫌疑,偏被袁氏聞知,即取出勳二三位的名目,分賞陸、曹,不值銅錢的勳位,樂得濫給。並宣召兩人入內,密與語道:「外交一面,我已辦妥,你等可不必管了。」

  陸、曹二人,唯唯而出,總道是安排妥當,不勞費心,哪知十月二十八日午後一點鐘,駐京日本代理公使,暨英、俄兩公使,同至外交部,訪會外交總長。陸征祥當然接見,彼此坐定,即由日本代理公使開口道:「貴國近日,籌辦帝制,真是忙碌得很,但裡面反對的人,也很不少,倘或帝制實行,恐要發生事變。現在歐戰未了,各國都靜待和平,萬一貴國有變亂情形,不但是貴國不幸,就是敝國亦很加憂慮。本代使接奉敝政府文件,勸告貴國,請貴政府注意。」

  言畢,即從袖中取出警告文來,當由陸總長接著,交與翻譯員譯作華文。英公使徐徐說道:「日本代表的通告,本公使亦具同情。」

  俄公使也接入道:「日代表及英公使的說話,本公使也非常同意。」

  陳總長正要答話,翻譯員已譯完日文,交給過來,但見紙上寫著:

  中國近時進行改變國體之計劃,今似已猛進而趨入實現其目的之地步。目下歐戰尚無早了之氣象,人心惶慮,當此之時,無論世界何處,苟有事態,足以傷害和平安寧者,當竭力遏阻,借杜新糾紛之發現。中國組織帝制,雖外觀似全國無大反對,然根據日政府所得之報告,而詳察中國之實狀,覺此種外觀,僅屬皮毛而非實際,此無可諱飾者也。反對風潮之烈,遠出人意料之外,不靖之情,刻方蔓延全國。觀袁總統過去四年間之政績,可見各省之紛擾情狀,今已日漸平靖,而國內秩序,亦漸恢復,如總統決計維持中國之政治現狀,而不改其進行之方針,則不久定有秩序全複,全國安寧之日。

  但若總統驟立帝制,則國人反對之氣志,將立即促起變亂,而中國將複陷於重大危險之境,此固意中事也。日政府值此時局,鑒於利害關係之重大,故對於中國或將複生之危險狀況,不能不深慮之。且若中國發生亂事,不僅為中國之大不幸,且在中國有重大關係之各國,亦將受直接間接不可計量之危害,而以與中國有特殊關係之日本為尤甚。且恐東亞之公共和平,亦將陷於危境。日政府睹此事態,純為預先防衛,以保全東方和平起見,乃決計以目下時局中大可憂慮之原因,通告中政府,並詢問中政府能否自信可以安穩,達到帝制之目的。日政府以坦白友好之態度,披瀝其觀念,甚望中華民國大總統聽此忠告,顧念大局,而行此展緩改變國體之良計,以防不幸亂禍之發作,而鞏固遠東之和平。日政府故已發給必要之訓令,致駐北京代理公使。日政府行此舉動,純為盡其友好鄰邦責任之一念而起,並無干涉中國內政之意,並此聲明。

  ***

  陸總長覽畢,竟發了一回怔,半晌才發言道:「敝國政體,正待國民解決,並非定要改變。就是我大總統,也始終謹慎,不致率行,請貴公使轉達貴國政府,幸毋過慮!」

  日代使哼了一聲道:「袁總統的思想,本代使也早洞悉了。中國要改行帝制,與仍舊共和,都與敝國無涉,不過帝制實行,定生變亂,據我看來,還是勸袁總統打消此念。貴總長兼握樞機,責任重大,難道可坐觀成敗麼?」

  【應被嘲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