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白居易 > 白居易表疏奏議 | 上頁 下頁
進士策問五道


  第一道

  問:
  《禮記》曰:
  「事君有犯無隱。」又曰:
  「為人臣者不顯諫。」然則不顯諫者,有隱也,無乃失事君之道乎?無隱者,顯諫也,無乃失為臣之節乎?《語》曰: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易》曰:
  「樂天知命,故不憂。」又《語》曰:
  「君子憂道不憂貧。」斯又憂道者非知命乎?樂天不憂者非君子乎?夫聖人立言,皆有倫理,雖前後上下若貫珠,然今離之則可以帝行,合之則不能同貫,豈精義有二耶,抑學者未達其微旨耶?

  第二道

  問:
  大時不齊,大信不約,大白若辱,大直若屈,此四者,先聖之格言,後學之彝訓,有國者酌之以行化也,立身者踐之以修己也。然則雷一發而蟄蟲蘇,勾萌達,霜一降而天地肅,草木衰,其為時也大矣,斯豈不齊者乎?日月代明而晝夜分,刻漏者准之,無杪忽之失焉,春秋代謝而寒暑節,律呂者候之,無累黍之差焉,其為信也大矣,斯豈不約者乎?堯讓天下而許由遁,周有天下而伯夷餓,其為白也大矣,斯亦不辱者乎?桀不道,龍逢諫而死,紂不道,比干諫而死,其為直也大矣,斯豈不屈已者乎?由是而觀,有國者、立身者惑之久矣。眾君子試為辨之。

  第三道

  問:
  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發於歎,興於詠,而後形於歌詩焉,故聞「蓼蕭」之詠,則知德澤被物也;聞「北風」之刺,則知威虐及人也;聞「廣袖高髻」之謠,則知風俗之奢蕩也。古之君人者采之,以補察其政,經緯其人焉。夫然,則人情通而王澤流矣。今有司欲請於上,遣觀風之使,複采詩之官,俾無遠邇,無美刺,日采於下,歲聞於上,以副我一人憂萬人之旨。識者以為何如?

  第四道

  問:
  百官職田,蓋古之稍食也。國朝之制,懸在有司,兵興以還,吏鮮克舉。今稽其地籍,則田亦具存,計以戶租,則數多散失。至使內外官中,有品秩等,局署同,而厚薄相懸,不啻乎十倍。斯者積弊之甚也,得不思革之乎?請陳所宜,以救其失。

  第五道

  問:
  穀帛者,生於下也;泉貨者,操於上也。必由均節,以致厚生。今田疇不加辟,而菽粟之價日賤,桑麻不加植,而布帛之估日輕,懋力者輕用而愈貧,射利者賤收而愈富,致使農人益困,遊手益繁矣。然豈穀帛斂散之節,失其宜乎?將泉貨輕重之權,不得其要乎?今天子方策天下賢良政術之士,親訪利病,以活元元。吾子若待問于王庭,其將何辭以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