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資治通鑒 | 上頁 下頁
唐高宗弘道元年


  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

  春正月甲午朔,上行幸奉天宮。

  二月庚午,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軌擊卻之。乙亥,複寇媯州。三月庚寅,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圍單于都護府,執司馬張行師,殺之。遣勝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義將兵分道救之。

  太子右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李義琰改葬父母,使其舅氏遷舊墓;上聞之,怒曰:「義琰倚勢,乃陵其舅家,不可複知政事!」義琰聞之,不自安,以足疾乞骸骨。庚子,以義琰為銀青光祿大夫,致仕。

  癸醜,守中書令崔知溫薨。

  夏四月己未,車駕還東都。

  綏州步落稽白鐵餘,埋銅佛於地中,久之,草生其上,紿其鄉人曰:「吾於此數見佛光。」擇日集眾掘地,果得之,因曰:「得見聖佛者,百疾皆愈。」遠近赴之。鐵余以雜色囊盛之數十重,得厚施,乃去一囊。數年間,歸信者眾,遂謀作亂。據城平縣,自稱光明聖皇帝,置百官,進攻綏德、大斌二縣,殺官吏,焚民居。遣右武衛將軍程務挺與夏州都督王方翼討之,甲申,攻拔其城,擒鐵餘,餘党悉平。

  五月庚寅,上幸芳桂宮,至合璧宮,遇大雨而還。

  乙巳,突厥阿史那骨篤祿等寇蔚州,殺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將兵邀之於朝那山北,兵敗,為虜所擒。朝議欲廢豐州,遷其百姓于靈、夏。豐州司馬唐休璟上言,以為:「豐州阻河為固,居賊衝要,自秦、漢已來,列為郡縣,土宜耕牧。隋季喪亂,遷百姓于甯、慶二州,致胡虜深侵,以靈、夏為邊境。貞觀之末,募人實之,西北始安。今廢之則河濱之地複為賊有,靈、夏等州人不安業,非國家之利也!」乃止。

  六月,突厥別部寇掠嵐州,偏將楊玄基擊走之。

  秋七月己醜,立皇孫重福為唐昌王。

  庚辰,詔以今年十月有事於嵩山;尋以上不豫,改用來年正月。

  甲辰,徙相王輪為豫王,更名旦。

  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病喑,乞骸骨;許之。

  八月己醜,以將封嵩山,召太子赴東都;留唐昌王重福守京師,以劉仁軌為之副。冬十月己卯,太子至東都。

  癸亥,車駕幸奉天宮。十一月丙戌,詔罷來年封嵩山,上疾甚故也。上苦頭重,不能視,召侍醫秦鳴鶴診之,鳴鶴請刺頭出血,可愈。天后在簾中,不欲上疾愈,怒曰:「此可斬也,乃欲于天子頭刺血!」鳴鶴叩頭請命。上曰:「但刺之,未必不佳。」乃刺百會、腦戶二穴。上曰:「吾目似明矣。」後舉手加額曰:「天賜也!」自負彩百匹以賜鳴鶴。

  戊戌,以右武衛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招討阿史那骨篤祿等。

  詔太子監國,以裴炎、劉景先、郭正一兼東宮平章事。

  上自奉天宮疾甚,宰相皆不得見。丁未,還東都,百官見於天津橋南。

  十二月丁巳,改元,赦天下。上欲禦則天門樓宣赦,氣逆不能乘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之。是夜,召裴炎入,受遺詔輔政,上崩於貞觀殿。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廢萬泉、芳桂、奉天等宮。庚申,裴炎奏太子未即位,未應宣敕,有要速處分,望宣天后令於中書、門下施行。甲子,中宗即位,尊天后為皇太后,政事咸取決焉。太后以澤州刺史韓王元嘉等,地尊望重,恐其為變,並加三公等官以慰其心。

  甲戌,以劉仁軌為左僕射,裴炎為中書令;戊寅,以劉景先為侍中。

  故事,宰相于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故長孫無忌為司空,房玄齡為僕射,魏征為太子太師,皆知門下省事。及裴炎遷中書令,始遷政事堂於中書省。

  壬午,遣左威衛將軍王果、左監門將軍令狐智通、右金吾將軍楊玄儉、右千牛將軍郭齊宗分往並、益、荊、揚四大都督府,與府司相知鎮守。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郭正一為國子祭酒,罷政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