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元史 | 上頁 下頁
百官志(2)


  京畿都漕運使司,秩正三品。運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副使二員,正五品;判官二員,正六品;經歷一員,正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兼照磨二員,掌凡漕運之事。世祖中統二年,初立軍儲所,尋改漕運所。至元五年,改漕運司,秩五品。十二年,改都漕運司,秩五品。十九年,改京畿都漕運使司,秩正三品。二十四年,內外分立兩運司,而京畿都漕運司之額如舊。止領在京諸倉出納糧斛,及新運糧提舉司站車攢運公事。省同知、運判、知事各一員,而押綱官隸焉。延祐六年,增同知、副使、運判各一員。其後定置官員已上正官各二員,首領官四員。吏屬:令史二十一人,譯史二人,回回令史一人,通事一人,知印二人,奏差一十六人,典吏二人。其屬二十有四:

  新運糧提舉司,秩正五品。至元十六年始置,管站車二百五十輛,隸兵部。開設運糧壩河,改隸戶部。定置達魯花赤一員,都提舉一員,同提舉二員,副提舉一員,吏目一員,司吏八人,奏差十二人。

  京師二十二倉,秩正七品。

  萬斯北倉,(中統二年置。)萬斯南倉,(至元二十四年置。)千斯倉,(中統二年置。)永平倉,(至元十六年置。)永濟倉,(至元四年置。)惟億倉,既盈倉,大有倉,(並系皇慶元年置。)屢豐倉,積貯倉。(並系皇慶元年增置。)

  ——已上十倉,每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二員,從七品;副使二員,正八品。

  豐穰倉,(皇慶元年置。)廣濟倉,(皇慶元年置。)廣衍倉,(至元二十九年置。)大積倉,(至元二十八年置。)既積倉,盈衍倉,(至元二十六年置。)相因倉,(中統二年置。)順濟倉。(至元二十九年置。)

  ——已上八倉,每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二員,正八品。

  通濟倉,(中統二年置。)廣貯倉,(至元四年置。)豐潤倉,(至元十六年置。)豐實倉。

  ——已上四倉,每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一員,正八品。

  通惠河運糧千戶所,秩正五品,掌漕運之事。至元三十一年始置,中千戶一員,中副千戶二員。

  都漕運使司,秩正三品,掌禦河上下至直沽、河西務、李二寺、通州等處儹運糧斛。至元二十四年,自京畿運司分立都漕運司,於河西務置總司,分司臨清。運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副使二員,正五品;運判三員,正六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二員,內一員兼照磨,司吏三十三人,通事、譯史各一人,奏差一十六人,典吏一人。其屬七十有五:

  河西務十四倉,秩正七品。

  永備南倉,永備北倉,廣盈南倉,廣盈北倉,充溢倉。

  ——已上五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二員,從七品;副使二員,正八品。

  崇墉倉,大盈倉,大京倉,大稔倉,足用倉,豐儲倉,豐積倉,恒足倉,既備倉。

  ——已上九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一員,正八品。

  通州十三倉,秩正七品。

  有年倉,富有倉,廣儲倉,盈止倉,及秭倉,乃積倉,樂歲倉,慶豐倉,延豐倉。

  ——已上九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二員,從七品;副使二員,正八品。

  足食倉,富儲倉,富衍倉,及衍倉。

  ——已上四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二員,從七品;副使一員,正八品。

  河倉一十有七,用從七品印。

  館陶倉,舊縣倉,陵州倉,傅家池倉。

  ——已上各置監支納一員,從七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

  秦家渡倉,尖塚西倉,尖塚東倉,長蘆倉,武強倉,夾馬營倉,上口倉,唐宋倉,唐村倉,安陵倉,四柳樹倉,淇門倉,伏恩倉。

  ——已上各置監支納一員,從八品;大使一員,從九品;副使一員。

  直沽廣通倉,秩正七品,大使一員。

  滎陽等綱,凡三十:曰濟源,曰陵州,曰獻州,曰白馬,曰滏陽,曰完州,曰河內,曰南宮,曰沂莒,曰霸州,曰東明,曰獲嘉,曰鹽山,曰武強,曰膠水,曰東昌,曰武安,曰汝甯,曰修武,曰安陽,曰開封,曰儀封,曰蒲台,曰鄒平,曰中牟,曰膠西,曰衛輝,曰浚州,曰曹濮州,每綱皆設押綱官二員,計六十員。秩正八品。每編船三十只為一綱。船九百餘隻,運糧三百余萬石,船戶八千余戶,綱官以常選正八品為之。

  檀景等處採金鐵冶都提舉司,秩正四品。提舉一員,正四品;同提舉一員,正五品;副提舉一員,從六品,掌各冶採金煉鐵,榷貨以資國用。國初,中統始置景州提舉司,管領景州、灤陽、新匠三冶。至元十四年,又置檀州提舉司,管領雙峰、暗峪、大峪五峰等冶。大德五年,檀州、景州三提舉司,並置檀州等處採金鐵冶都提舉司,而灤陽、雙峰等冶悉隸焉。他如河東、山西、濟南、萊蕪等處鐵冶提舉司,及益都、般陽等處淘金總管府,其沿革蓋不一也。

  大都河間等路都轉運鹽使司,秩正三品,掌場灶榷辦鹽貨,以資國用。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一員,正四品;副使一員,正五品;運判二員,正六品。首領官: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國初,立河間稅課達魯花赤清滄鹽使所,後創立運司,立提舉鹽榷所,又改為河間路課程所,提舉滄清課鹽使所。中統三年,改都提領拘榷滄清課鹽所。至元二年,以刑部侍郎、右三部郎中兼滄清課鹽使司,尋改立河間都轉運鹽使司,立清、滄課三鹽司。十二年,改為都轉運使司。十九年,以戶部尚書行河間等路都轉運使司事,尋罷,改立清、滄二鹽使司。二十三年,改立河間等路都轉運司。二十七年,改令戶部尚書行河間等路都轉運使司事。二十八年,改河間等路都轉運司。延祐六年,頒分司印,巡行郡邑,以防私鹽之弊。

  鹽場二十二所,每場設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辦鹽各有差。

  利國場,利民場,海豐場,阜民場,阜財場,益民場,潤國場,海阜場,海盈場,海潤場,嚴鎮場,富國場,興國場,厚財場,豐財場,三叉沽場,蘆台場,越支場,石碑場,濟民場,惠民場,富民場。

  山東東路轉運鹽使司,品秩、職掌同上,運判止一員。國初,始置益都課稅所,管領山東鹽場,以總鹽課,後改置運司。中統四年,詔以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司。至元二年,命有司兼辦其課,改立山東轉運司。至元十二年,改立都轉運司。延祐五年,以鹽法澀滯,降分司印,巡行各場,督收課程,罷膠萊鹽司所屬鹽場。

  鹽場一十九所,每場設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八品。

  永利場,寧海場,官台場,豐國場,新鎮場,豐民場,富國場,高家港場,永阜場,利國場,固堤場,王家岡場,信陽場,濤洛場,石河場,海滄場,行村場,登寧場,西由場。

  河東陝西等處轉運鹽使司,品秩、職掌同前,運判增一員。國初,設平陽府以征課程之利。中統二年,改置轉運司,置提舉解鹽司。至元二年,罷運司,命有司掌其務,尋複置轉運司。二十二年,立陝西都轉運司,諸色稅課悉隸焉。二十九年,置鹽運司,專掌鹽課,其餘課稅歸有司,解鹽司亦罷。延祐六年,更為河東陝西等處都轉運鹽使司,隸省部。其屬三:

  解鹽場,管勾一員,正九品;同管勾一員,從九品。

  河東等處解鹽管民提領所,正提領一員,從八品;副提領一員,從九品。

  安邑等處解鹽管民提領所,正提領一員,從八品;副提領一員,從九品。

  禮部,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掌天下禮樂、祭祀、朝會、燕享、貢舉之政令。凡儀制損益之文,符印簡冊之信,神人封諡之法,忠孝貞義之褒,送迎聘好之節,文學僧道之事,婚姻繼續之辨,音藝膳供之物,悉以任之。世祖中統元年,以吏、戶、禮為左三部,置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四員,員外郎六員,總領三部之事。至元元年,分立為吏禮部,尚書三員,侍郎仍二員,郎中仍四員,員外郎四員。七年,別立禮部,尚書三員,侍郎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如舊。明年,又合為吏禮部。十三年,又別為禮部。二十三年,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定以二員為額。成宗元貞元年,複增尚書一員,領會同館事。主事二員,蒙古必闍赤二人,令史一十九人,回回令史二人,怯裡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十二人,典吏三人。其屬附見:

  左三部照磨所,秩正八品,照磨一員,掌吏、戶、禮三部錢谷計帳之事。典吏八人。

  侍儀司,秩正四品,掌凡朝會、即位、冊後、建儲、奉上尊號及外國朝覲之禮。至元八年始置。左右侍儀奉禦二員,禮部侍郎知侍儀事一員,引進使知侍儀事一員,左右侍儀使二員,左右直侍儀使二員,左右侍儀副使二員,左右侍儀僉事二員,引進副使、侍儀令、承奉班都知、尚衣局大使各一員。十二年,省左侍儀奉禦,通曰左右侍儀。省引進副使及侍儀令、尚衣使等員,改置通事舍人十四員。三十年,減通事舍人七員為侍儀舍人。大德十一年,升秩正三品。至大二年,置典簿一員。延祐七年,定置侍儀使四員。至治元年,增置通事舍人六員、侍儀舍人四員。其後定置侍儀使四員,正三品;引進使知侍儀事二員,正四品。首領官:典簿一員,從七品。屬官:承奉班都知一員,正七品;通事舍人一十六員,從七品;侍儀舍人十四員,從九品。吏屬:令史二人,譯史一人,通事一人,知印一人。其屬法物庫,秩五品,掌大禮法物。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從六品;副使一員,從七品;直長二員,正八品。

  拱衛直都指揮使司,秩從四品,掌控鶴六百餘戶,及儀衛之事。至元三年始置。都指揮使一員,副使一員,鈐轄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十六年,升正三品,降虎符,增置達魯花赤一員,隸宣徽院。二十年,複為從四品。二十五年,歸隸禮部。元貞元年,複升正三品。皇慶元年,置經歷一員。二年,改鈐轄為僉事。至順二年,撥隸侍正府,定置達魯花赤一員,正三品;都指揮使四員,正三品;副指揮使二員,從三品;僉事二員,正四品。首領官: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吏屬:令史四人,譯史一人,通事、知印各一人,奏差二人。其屬控鶴百戶所,秩從七品。色目百戶一十三員,漢人百戶一十三員。總十三所。

  儀從庫,秩從七品,掌收儀衛器仗。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一員,從八品。

  儀鳳司,秩正四品,掌樂工、供奉、祭饗之事。至元八年,立玉宸院,置樂長一員,樂副一員,樂判一員。二十年,改置儀鳳司,隸宣徽院,置大使、副使各一員,判官三員。二十五年,歸隸禮部,省判官三員。三十一年,置達魯花赤一員,副使一員。大德十一年,改升玉宸樂院,秩從二品,置院使、副使、僉事、同僉、院判。至大四年,複為儀鳳司,秩正三品。延祐七年,降從三品。定置大使五員,從三品;副使四員,從四品。首領官: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吏屬:令史二人,譯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屬五:

  雲和署,秩正七品,掌樂工調音律及部籍更番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至大二年,撥隸玉宸樂院。皇慶元年,升正六品。二年,升從五品。署令二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協音一員,協律一員,書史二人,書吏四人,教師二人,提控四人。

  安和署,秩正七品,職掌與雲和同。至元十三年始置。皇慶二年,升從五品。署令二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協音一員,協律一員,書史二人,書吏四人,教師二人,提控四人。

  常和署,初名管勾司,秩正九品,管領回回樂人。皇慶元年初置。延祐三年,升從六品。署令一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教師二人,提控二人。

  天樂署,初名昭和署,秩從六品,管領河西樂人。至元十七年始置。大德十一年,升正六品。至大四年,改為天樂署。皇慶元年,升從五品。署令二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協音一員,協律一員,書史二人,書吏四人,教師二人,提控四人。

  廣樂庫,秩從九品,掌樂器等物。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皇慶元年始置。

  教坊司,秩從五品,掌承應樂人及管領興和等署五百戶。中統二年始置。至元十二年,升正五品。十七年,改提點教坊司,隸宣徽院,秩正四品。二十五年,隸禮部。大德八年,升正三品。延祐七年,複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正四品;大使三員,正四品;副使四員,正五品;知事一員,從八品。令史四人,譯史、知印、奏差各二人,通事一人。其屬三:

  興和署,秩從六品。署令二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

  祥和署,秩從六品。署令二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

  廣樂庫,秩從九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